在200万台出海之旅的背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商品导出”到“生态共创”

04-04 12:01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200万辆,同比增长12%,连续获得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然而,在规模扩张的背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壁垒高、数据合规性挑战日益突出。


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许多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认为,“出海”不仅是贸易的扩张,也是从东南亚制造基地到欧洲R&D中心,从单一产品输出到整个产业链的深层变革,涉及技术、生态和战略布局。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会上所说:“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和产业链已经领先世界3-5年,这是我们出海的信心。”


是必答题,更需要“共生桥”思维。


从“商品导出”到“技术引领”和“生态共创”的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进程已经从“商品导出”走向。资料显示,2025年1-2月,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值达到74.0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2%,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均价为16,487美元。这种增长归功于技术输出的深化:兰图汽车在欧洲建立了R&D中心,将电池管理、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与当地供应链相结合;比亚迪通过了“技术” “生态”模式,在泰国罗勇府投资建厂,带动5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构建从技术到制造再到服务的全链条。这种合作模式促使泰国电瓶车的渗透率在三年内从1%上升到13%。中国品牌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进程已经从单一的产品出口演变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技术输出、本土化生产、品牌共创和产业链赋能。参与全球发展的路径已经逐渐进入4.0时代:由于欧盟反倾销调查等贸易壁垒逐渐衰落,以整车出口为主的1.0贸易模式初期逐渐衰落。汽车公司开始转向2.0本土化生产模式:比亚迪是东盟第一家年产能15万台的纯电产品厂,长安车辆在泰国年产能基地10万台,通过CKD/SKD实现区域深度培育。


更高层次的3.0品牌合作模式通过合资突破了市场壁垒。比如奇瑞和西班牙EBRO打造品牌,共享R&D和营销网络,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推动欧洲本土化生产。4.0生态共创模式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吉利将技术标准和供应链系统导出给马来西亚宝腾,帮助其销量增长超过130%。;在泰国,长城车辆推动了从电池生产到充电网络的全产业链布局,赋能了当地产业升级。在吉利汽车公司首席产品战略官唐黎明看来,汽车产业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但也是一场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不是独行桥,而是共生桥。”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主席尤萨朋·劳努尔指出,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和投资促使泰国电瓶车产量从2023年的不到1000辆飙升至2024年的5.8万辆,并计划在2030年实现零排放汽车占比30%。智能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破局的核心。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强调,AI赋能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长安已经发布了全场景智能驾驶计划,并计划在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这一技术迭代能力使中国汽车公司在欧盟征收关税的背景下,仍然可以通过本土化智造来保持竞争力。


在技术输出的同时,中国汽车公司正在推动全球产业链标准的重构。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提出的“车路云一体化”计划已经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实施。德国交通转型智库专家克里斯蒂安・霍克菲尔德评论说:“中国公司以技术为纽带,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本土化生产体系。这种‘反向合资’方式正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战略升维合规堡垒下的战略升维


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势头强劲,但隐患和挑战并存。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在论坛上警告,目前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欧盟反补贴调查和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政策对中国汽车公司的成本控制和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4年上半年,受欧盟调查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的出口量逐月下降35%。


对此,比亚迪、吉利等企业采取了“欧洲本土化生产”的策略:比亚迪、匈牙利工厂于2025年底投产,年产能15万台;吉利在西班牙布局工厂,覆盖欧盟及其周边市场。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不仅避免了关税,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匈牙利将比亚迪工厂视为“绿色产业转型的标杆”。



此外,跨境数据措施也成为焦点。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协会副主席张永伟强调,不同国家的数据安全管理存在显著差异,迫切需要建立“安全可控、互信共治”的跨境数据流机制。因此,汽车公司一方面加强本土化数据中心建设,确保符合欧盟GDPR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促进国际标准的相互认可,例如与东盟共创数据跨境移动框架,将认证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从而为中国汽车公司降低合规成本。


中国汽车品牌认知与文化适应在合规问题之后,成为另一大短板。根据麦肯锡的报告,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识普遍低于日韩,但体验后满意度却显著提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汽车公司逐步从“产品营销”转变为“文化渗透”。例如,比亚迪在法国推出了“智能驾驶舱” 低碳生活概念店将电瓶车与环保理念相结合;在挪威市场,小鹏G9以800V的高压平台和5分钟200公里的快速充电技术重塑高端形象。这些措施正在改变欧洲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固有印象。


此外,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束学明还提到,DeepSeek对全球的影响,中国无人机全球市场份额达到70%等事实,都在加强中国品牌的“科技”标签。


中国的电瓶车出海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商业扩张,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变革的重要动力。然而,在更长的时间内,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企业的精心计划不同,一些企业的出海进程明显加快。这是中国制造出海的唯一途径。在电动汽车产品行业,中国汽车公司正在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共创和模式创新,从“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面对未来,出海是一种扎根本土的长期行为。王传福的观点极具代表性:“坚持开放创新,出海优秀,优势互补,开放合作。”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车市睿见”,作者:杨朔,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