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赏月,庆祝团圆,为什么古代文人爱月?

2天前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对节日有着深刻的感情,用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来纪念每一个特殊的日子。几千年来,那些奇妙的民俗成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专属记忆。然而,一些人正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走远。...


“天气晴朗,天气晴朗,天气好。”中秋节赏月、团圆、朗读,为什么古代文人爱月亮?为什么月饼遍布全国?今天如何找到逐渐消失的民俗?本文邀请民俗学博士方云,谈谈传统民俗节日背后的中国美学。


崇拜中秋节和月亮


@刺猬志刚:我们为什么要在十五岁的时候赏月?不仅是中秋节,还有元宵节。似乎我们特别崇拜月亮,文人也只爱月亮。


方云:日月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精神世界中起着至高无上的作用。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系辞》中有一句话叫“悬象明亮,莫大于日月”。月亮崇拜的思维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节日,尤其是在月圆之夜。所有与月圆相关的节日都将举行与拜月、祭月等相关的仪式和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意境中,月亮也有许多含义,如团圆、思念、珍惜时间、感受世界和生活等。与月亮相关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念月的诗歌永远流传,沉淀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基因中。


@MagicWaltz:为什么中秋节吃月饼是一种流行的习俗,但青团似乎只在江南地区吃呢?


方云:青团确实是江南春天的风景,食用和生产历史悠久。它的主要原料是艾草和大米。江南是大米的中心。同时,南方的艾草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与北方的艾草不同。此外,作为清明节的绿色食材,中国在南方和北方都有所不同。因此,青年团成为江南典型的地方节令食品。


月饼始于唐代,最初被称为“胡饼”。随着中秋节在宋代的定型,月饼的图案变得更加丰富,其生产原料也不受地域限制。随着宋朝从北到南的转移,许多习俗和饮食习俗相互交融,所以月饼成为中秋节的文化符号!


民间习俗的消失与重构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没有可能全部申遗?申遗能不能让很多人重视或拾起民俗?


方云:无论申遗成功与否,传统节日都是我国珍贵的财产。但申遗成功,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一个传统节日的恢复和构建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校园和个人都有继承我们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责任和权利。一些节日习俗可能会随着时代的情况而改变。有时候,旧传统的消失或改变可能会带来新的节日习俗的形成和普及,节日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Tf91805437:这种民俗消失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方云:我们所说的民俗,又称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传、相对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时尚和习俗。


纵观历史的变迁,民俗风情一直在流动、发展,它在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发生变异,并在变异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当一些民俗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境时,它们会被改写成更适合当前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新的内容会不断被创造出来。我们应该看到,新民俗的产生是基于它们的历史,它们将继续发展。即在民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造就了我国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与人文性格。


@小石石石:请问古代流行的民间活动有哪些,但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方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语境的变化,相当多的传统节日习俗逐渐衰落,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甚至消失,但许多传统习俗正在重建,这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带来的可喜变化。比如古代上巳、花朝节、寒食节、中和节等。,有的合并到其他节日,有的保留了核心仪式,有的重建了民间旅游,创造了一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