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的五大迷思,堪比中年男人的三大错觉
近来我被推了这样一个小视频:中年男人的三大错觉。
第一个错觉:我还年轻。
后果:这就是身体是怎样崩溃的。
第二个错觉:她喜欢我。
后果:这就是分寸怎么没有。
三是幻觉:他们喜欢听我说话。
后果:这就是爹味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中年人?我的标准是:准中年人40-44;标准中年人45-54;高级中年人55-59。
按照这一标准,我现在是标准的中年人。因此,这段短视频可以推给我。大数据算法非常精确。
短片内容也“与我心有戚戚焉”。
对于中年男性,尤其是小有成就的中年男性,这三条都是很好的提示。
甚至,在我看来,这三种错觉都应该印在保温杯上。中年男性每天用枸杞水冥想三次,作为般若心经的替代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
情景是不是挺可爱的?
接着,我融会贯通地问自己,我接触到的那些创始人,有没有什么类似于“中年男人的三大错觉”?
本人回顾总结了一下,觉得还真有些。
但是,我不敢用“错觉”这个词,这会伤害很多人。我换个词,叫做“迷思”。
迷思的标准如下:
因为角色(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这种迷恋经常发生,因为这些现象曾经是正确的。比如中年人觉得自己身体很好,因为十年前身体真的很好,喝了一大杯酒到凌晨,第二天早上开会的时候依然神清气爽。
你自己的认知往往和别人的认知有很大的误差。比如别人看重你的权力,你却觉得别人被你的魅力所折服。你已经五高了,你还是觉得只是因为最近熬了两个晚上,补了两天。
因为面子,别人很难指出这些认知偏差;即使是为了利益,也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认知。比如“我最喜欢听你的分享,真的很清醒”等等。
这类迷思也有些娱乐和无奈,能为员工提供大量的谈资。
按照这个标准,我总结了“创始人的五大迷思”。
第一个迷思
这个策略非常清晰。
很多创始人认为公司的战略非常清晰。
但当你去问管理层时,常常会发现,公司里很少有管理层认为战略清晰。
实际情况是,一些创始人把愿景/方向当成战略;一些创始人把机会当成战略;一些创始人把目标当成战略;一些创始人把预算指标当成战略。
我看到的平均水平是:把目标作为战略。
只有当公司发展不好的时候,创始人才会承认企业没有战略,他们的战略是贝塔的收入水平(行业市场水平),但是在很短的一瞬间,阿尔法的收入水平有点高,放在十年的时间线上就没什么了。相反,越是有经验、越成功的创始人,越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越是运势。
“战略非常清晰”,这是创始人最常见的想法。如果这种想法出现在一个企业,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没有人能轻易戳破它。说创始人的战略能力不好,就是轻者被排挤,被严重清洗。
第二个迷思
我说得很清楚。
很多创始人都会气急败坏地说出这句话。
有时候是因为大事件,比如战略这样的大事件,大多数创始人都觉得自己在年会上花了20分钟就说得很清楚了。
有时候是因为一些特别简单的小事,甚至小到让创始人怀疑人生。
事实上,创始人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但别人不理解,更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有人拿出证据表明自己是按照创始人的要求去做的时候,创始人通常会补充这样一句话:我说得很清楚,但是你的理解有问题。
把期望和要求解释清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需要时间的。大多数创始人需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更不用说意愿和耐心了。
举例来说,用3秒钟说一句“要把年会办好,不要怕花钱”,就觉得“我说得很清楚”。
年会完成后,至少有十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因为创始人太忙了,别人根本找不到ta对齐的期望,只能靠猜测。年会前十天,项目经理拿着计划向创始人汇报时,猜测的概率很小。你可以想象创始人想哭的表情。
与“战略清晰”的思想相比,“我说得很清楚”的思想对公司运营的影响会更小。然而,这种思想对创始人的脾气、创始人与管理层的关系以及高管团队的氛围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迷思
给予股份,给予名份,
应像老板一样承担责任。
很多创始人确实给了高管股权,也给了他们一个名字,而且给得非常大方和及时。
可是,为什么这个人常常不负责呢?
给予股份,给予名称,这的确解决了激励问题。鼓励肯定对态度有很大帮助。
然而,鼓励并不能解决能力问题。
责任是一种态度 综合能力问题。鼓励只能解决一些态度问题。
创始人会说,态度包括“不会就学”的精神。看看我,我什么也做不了,但是我会厚着脸皮去学。
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天赋、动机、精力和学习恐惧。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件像玩一样简单的事情,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比如对于一些人来说,很难有一个年会,你看起来很容易。
而且,有时候,正是因为给了很高的名字和股权,高管们才更加担心得失,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就成了学习的难题。
第四个迷思
我去管理你的部门,
肯定比你管得好。
当创始人与N-1下属,即部门/职责负责人合作时,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
而且具体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两个人独自负责这个部门/职责,也就是60~70分左右,半斤八两。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显然更强大,或者一个显然很弱(比如一个人得了80分,另一个人得了40分),双方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创始人一般不会有这种想法。
而两个60~70分的人,打得最精彩:他们都觉得自己还可以;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问题;而且他们都能赢得一群支持自己政策和路线的人。
创始人很容易更自信,因为他们更有权力/更大的声音和更广泛的信息:我会做你的工作,照顾你的部门,肯定比你好。
其它高管,也很难当裁判。第一,能力不行,第二,不知道该站谁。
于是,大批创始人便开始指指点点,坚持要让一位善于使刀的部门/责任人使用三节棍管这一部门/责任。
因此,一号位与部门/职责负责人的关系非常紧张,N-1部门/责任负责人也难以成活。正因为如此,一些一号位更愿意与N-2沟通,更能和谐相处。
从长远来看,创始人很难在任何特定的专业领域超越导演的水平。然而,这不是问题,因为它不是创始人的核心战场。
在我看来,从长期职业回归来看,大部分创始人只能做“董事长兼XX总监”,比如大客户销售总监和产品总监,不能做CXO(比如CMO)。、CHO)。
第五个迷思
我不需要职业经理人,
我需要企业家。
实际情况可能是,那是因为你的企业还不够大;或者总是赚到机会和资源的钱。所以你现在真的不需要。
等到企业中等规模以上,如果一个高层没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那么ta靠什么来做事?
经常说这种话的创始人往往对“职业经理人”这个词有根本的误解。他们反对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把职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一起扔出去。请参考《专业/职业/创业精神是中年高管的三大挑战》,了解专业、职业、创业精神。
当创始人想要欣赏职业经理人时,企业的文化氛围已经无法让职业经理人活下去。比如因为第四种迷恋,很多创始人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内,也就是导演的水平,但是要用导演的水平来指导职业经理人CXO,这样会让很多职业经理人左右为难。
但是,有一天,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喜欢职业经理人的创始人选择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高管作为继任者CEO。真的很神奇。
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行,于是又弄了一个偏创业的CEO,或者自己复辟。对于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又是一次批评。
又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偏创业又不容易控制,于是又得到了一位偏专业CEO。
如此往复,来回摆动。
实际上,职业与创业本身就是一体两面,并非反对。反对创始人自身的认知。
总结
上述简要总结了“创始人的五大迷思”。
这些思想之间有一些内在的联系:第一种思想是“想清楚”,第二种思想是“说清楚”,第三种思想是“给钱,有足够的地位”。
在这里,事情似乎是闭环的。
但事情还是做得不好,那是什么原因呢?所以,第四种迷思出现了。接着,第五种迷思也出现了一段时间。
创始人肯定有五种以上的迷恋。比如“你当时为什么不坚持?”也是创始人常见的迷恋,相当于“你为什么不死?”(这是慈禧一号位经常有的迷恋。这句话是慈禧在庚子之变之前没有说服她战斗的荣禄说的)。
本文总结的五个谜题都应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欢迎拍砖补充。请不要坐对地方。我相信这些谜题不是创始人故意做的,大部分都是角色挑战,力不从心。虽然用讽刺、戏谑、调侃的语气来表达,但目的是提高创始人的自嘲勇气和知人之明。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首席组织官”,作者:房晟陶,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