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青春的实践,山河之间的实践,
“我们称之为红树林,因为它们的叶茎和花是红色的。在过去的20年里,它已经从一个泥泞的海滩变成了一片海洋森林。”2024年7月,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组织师生前往福建进行“行远计划”主题实践。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厦门实践”环保志愿者现场,成员们向来自中美的170多名中学生介绍了中国红树林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在福建之旅中,团队来到福州、厦门、龙岩和三明。在最初的实践方案和点位设计中,我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福建有什么特点?博览群去福建能做什么?如今,厦门已经是“海上的城市”。关注城市中人与自然的联系,应该是这种实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很快就成为了师生之间的共识。
实地走访军营村
踏上栈道,伴随着潮汐,高低交错的草随风轻轻摇晃。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种植了约85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海上栈道5.3公里。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红树林生态公园,也是厦门海湾渔村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这里有一个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稀有濒危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在周围的泥沙滩上,有许多顶端尖尖的根连续起伏,分布在无瓣海桑周围。正是这些根的存在,使得红树林不仅能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好好生活,还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具有很强的防浪护堤作用。
与驻村青年干部面对面交流
最初荒芜的地方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绿洲。公园建成以来,修复了近60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根据厦门大学此前完成的生物环境调查,当地鱼、贝、虾、蟹的物种数量增加了2.4倍,生物数量增加了3.6倍,个人数量增加了3.3倍。
"留下的每一粒种子,将来都会生根发芽。“修复和保护红树林,也是复旦大学钟扬教授生前的愿望。早在2008年,钟扬教授就带领团队开展了“红书向北移动”的研究,希望突破红书不耐寒的考验,探索红书在上海滩涂成功种植的概率。现场,来自上海的团队成员与福建的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从红树林的例子出发,他们生动地向中美青少年讲述了钟扬教授促进红树林保护的感人经历,将“一粒种子”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更受欢迎。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团队成员现场宣讲
实践团队带大家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交流、清理滩涂垃圾等方式进行环保活动。在红树林的怀抱中,成员们描述了这些“海岸卫士”的奥秘,分享了如何保护地球的绿色故事。此时此刻,语言不再是障碍,共同的环保理想将每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福建是中国红树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之一。今年7月,总台央视新闻报道称,近年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增加到43.8万亩,比本世纪初增加了约10.8万亩。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净红树林面积增加的国家之一,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的趋势。
实践团队来到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公交车开了几百个弯,团队走进莲花镇军营村,这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成员们和当地的选调生围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故事;拜访老村主任高泉国,看看老人现在居住的地方。山中清新的空气,村民淳朴的微笑,都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个村庄的昨天和今天。通过实地考察,成员们深刻理解如何依靠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产业和乡村旅游。
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团队穿梭于村道巷道。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背后的勤奋和创新。每一种零食都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故事。听“小吃秘书”讲述他的人生经历,讲述这里的过去。人们对沙县小吃的好感远不止于它的味道,而是简单、纯粹、贴近生活的温暖。
团队还与当地驻村干部、选调生和村民交流,讨论农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成员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了几个建议,向村里集体讲课,师生共同参加“服务中的思想政治课”。研究成果还形成了宣传课程,列入了博览会课程序列。
团队成员向来访学生介绍标本馆展品。
通过这次实践,复旦大学的理论讲座从上海走向全国,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带入田野,带入普通人,引导青年师生用中国理论理解中国路面,用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从南到北,福建之旅让我对城乡、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在、空间与时间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研究生阶段,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经历让我懂得了如何保持热爱,关注社会,探索世界。这次暑期实践不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让我对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有了更多的提炼和思考。
对于硕士和博士生来说,社会实践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延伸,也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一步,将专业学习和研究收入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要负责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讲解。海岸线修复和红树植物也是很多同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同学之前选修过《走进红树林》等复旦行知课程。在这一点上,现场教学、基础研究、学科交叉、社会服务、价值引领等因素共同交汇,使这一社会实践非同一般。
“行动派”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社会实践是我们观察中国、理解中国的宝贵教室和生动领域。实践者从问题观念出发,用敏感的眼光去发现社会的亮点和难点,用创新的思维去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通过深刻理解国情和民情,以我所学为社会服务,我努力成长为一个有梦想、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时代新人,为建设中国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为复旦大学博士讲师团副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4级博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