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的收入已经下降了1.5%,资产短缺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2024-07-17

自2013年以来,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在市场上的全面普及,购买货币基金作为家庭理财的选择几乎成为常态。最近各种货币基金的收益水平持续下降,余额宝率先跌破1.5%。面对如此低的收益水平,开始出现资产短缺的说法。我们怎么看?我该怎么办?


余额宝的收入下降了1.5%?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收入已经这样下降了?余额宝还能买吗?”近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收益大幅下降,7日年化收益全面进入“1时代”,7日半数商品年化收益跌破1.5%。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投资者曝光了投资账单,“很少”的收益给寻找稳定收益的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货币基金的“信念”开始放松。


Wind数据显示,在全市场业绩记录的364只货币基金(各份额合并计算)中,7天年化收益低于1.5%的182只货币基金占50%;此外,大多数商品的年化收入在7天内降至“1”前缀,收入超过2%的商品很少。


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规模接近7500亿元,7日年化收益仅为1.478%,万份收益不足4毛钱;而今年年初,其7日年化收益最高达2.453%。


“余额宝太差了。7万元的日收入只有两三元。”一些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了余额宝的投资截图,传达了对投资收益的失望。


至于货币基金回报率下降的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货币基金回报率下降与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关。货币基金主要投资银行存款、债券回购、同业存单、短期债券等现金、期限不足一年的资产。由于这些资产的收益率普遍下降,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持续下降。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和蚂蚁金融智库发布的《中国居民投资金融行为调查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居民预期收益逐渐下降,金融产品配置偏好更加集中和传统,公募基金配置持续减少。其中,权益类配置减少,固定收益类增加,体现了规避风险的特点。2023年,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和债券资产仍是居民投资比例最高的三项资产。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随着货币基金回报率下降到低谷,记者注意到,许多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声寻找替代投资产品。“余额宝已经跌破1.5%了。作为韭菜,我只能愤然离开!”“余额宝的收入越来越少。每个人的小钱都在哪里?你推荐基金吗?”


资产短缺时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自2013年余额宝问世以来,货币基金市场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涨跌。然而,余额宝最近的收入水平再次跌破1.5%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个资产短缺的时代,面对货币基金收入的下降,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投资策略来增加财富的资本价值?


首先,目前货币基金收益水平的下降是市场的必然。货币基金作为一种风险低、流动性好的投资工具,其收益水平的下降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货币基金主要投资现金,期限是 1 银行存款、债券回购、同业存单、短期债券等资产在年内。


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对货币基金的收益起着关键作用。当市场资金链相对紧张时,资金的稀缺性使其价格上涨,从而推动货币基金投资相关资产的收益上升。例如,在经济过热、信贷需求旺盛的阶段,企业和金融机构对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资金市场紧张,货币基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


然而,目前的市场情况是资金充裕。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复苏,各国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使得市场资金供应充足,资金成本下降,从而减少了货币基金投资的各种资产收益。比如银行存款利率下降,短期债券发行利率下降,直接影响货币基金的收益。



第二,货币基金的周期性波动已成为常态。自 2013 自2008年余额宝出现以来,整个货币基金市场经历了许多波动。发展初期,由于其新颖的方式和较高的收益,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的涌入。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余额宝的收入也出现了大幅下降。例如,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阶段,余额宝收益率也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是,随着金融环境的逐步稳定和市场的自我调整,其收益将再次上升。比如2017年左右,由于金融体系去杠杆化、货币政策收紧等因素,货币基金回报率一度攀升至领先水平;近年来,随着货币政策的放松和市场流动性的提高,货币基金的回报率逐渐下降。


这一动态起伏过程是金融体系的正常状态。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货币基金的本质是提供一种相对稳定、流通良好的资金管理方法,而非追求高回报。在市场变化的过程中,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和理性,意识到货币基金的收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与此同时,投资者还应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待货币基金的表现,避免因短期收益波动而做出不合理的投资决策。



三是货币基金虽然热收益下降,但市场吸引力仍然很强。事实上,当我们研究货币基金时,我们会发现,虽然货币基金处于低收益状态,但货币基金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理财产品之一。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例如,在中国,央行有效地释放了市场流动性,并通过多次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促使资本成本持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自然很难保持在高位。


与此同时,今年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尤其是a股市场持续波动,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为了规避风险,大量资金涌入风险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货币基金赎回的压力,但也进一步给其回报率带来了压力。


在资金充裕、资产稀缺的背景下,资产短缺现象日益突出。房地产、信托等传统高收益投资项目受到严格监管,风险上升;然而,科技创新、绿色能源等新兴投资领域仍处于发展初期,难以承担大量资金。这使得货币基金等低风险商品成为资金的重要避风港,但也加剧了其回报下行的压力。


四是未来货币基金仍有收益下降的可能性。从目前货币基金配置的资产收益来看,预计第三季度货币基金收益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因为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国家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的宽松趋势。这就是说,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将继续保持充足,资本成本难以上升,从而抑制货币基金的收益。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公司的融资需求可能会增加,但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融资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受到限制。这样就很难显著提高货币基金投入的债券等资产的收益率。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国际贸易、地缘风险等因素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偏好。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可能会流向低风险资产,进一步降低货币基金的收益。



五是面对资产短缺我们究竟该怎么办?身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的战略选择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寻找适合自身风险偏好的资产配置。投资者在资产短缺时代,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的,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除了货币基金外,还可以考虑配备一定比例的低风险商品,如储蓄存款、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等。对于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适度增加债券基金、混合基金甚至股票基金的配置比例,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第二,鸡蛋不应该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投资者应通过多元化投资平衡风险和收益,而不是将所有资金集中在单一的金融产品或市场上。比如除了货币基金,还可以考虑储蓄存款、债券基金等各种投资渠道,从而提高整体投资收益。


第三,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项目。投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环境和个人状况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投资者要定期回顾自己的投资组合,对其表现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定期复习的次数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确定,一般建议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投资者在回顾过程中,需要关注投资品种的收益、市场趋势、自身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的变化等因素。若某一投资品种表现不佳,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投资组合风险超出可承受范围,投资者应果断采取止损措施,减少损失。


因此,面对货币基金收益跌破1.5%的情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理性,认识到这是市场流动性宽松环境下的正常现象。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投资组合,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及时调整投资方向来增加资产和资本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瀚视野观察”(ID:jianghanview),作者:江瀚视野观察,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