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换血,理想决心与特斯拉拼智驾
2022年,理想智能驾驶直接将小鹏作为PRD(产品需求文档)的标杆对象,2023年下半年,这个目标被华为取代。上半年,在许嘉清看来,“已经在追特斯拉了”。
七月五日,在2024年智能驾驶夏季发布会上,理想汽车宣布将于七月内向全理想AD发布会 Max客户推送无图NOA,并将在7月内推送全自动AES(自动紧急转换)和全方位低速AEB (自动紧急制动)。
理想情况下,无图NOA在覆盖范围上真正实现了“全国都可以开车”,道路障碍物的避让和绕道更加顺畅,复杂的城市路口通行更加持久。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前融合的占用网络,车辆可以识别更大范围内的不规则障碍物,感知精度更高,可以有效提高客户开车时的安全感。
更值得关注的是,理想汽车还发布了基于端到端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的全新自动驾驶技术架构。一个月前,理想汽车CEO李想公开制定了一份时间表,称他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推送无图NOA和一套新的自动驾驶系统。现在这么快就给用户上菜了,也从侧面反映了行业卷。
▲通过端到端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可以实现新的系统。图片 / 理想汽车官方
在深度学习中,“端到端”是一个概念,英语是“End-to-End(E2E)“,是指AI模型,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即可导出最终结果。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意味着摄像头等传感器收集的感知信息可以转换成车辆方向盘如何转动、油门踩多少等操作指令。,这样汽车就可以自动驾驶。
特斯拉一直是高级智能驾驶领域的行业风向标,去年年底FSD V12的出现再次卷起了国内朋友和商人的热情,“端到端”成为汽车公司谈论的热门话题。Auto了解到,理想内部今年4月成立了端到端小组。在上半年的调整动荡中,这个小组也成为为数不多的没有受到影响的团队之一。
转向激进冲刺
一直被称为“挖工厂”的理想,为了笼络智能驾驶人才,在去年的智能驾驶抢人大战中,不惜疯狂烧钱。有一段时间,应届毕业生很难拒绝,因为他们“给了太多”。
“我认识的中产阶级985硕士都打包给39K(月薪)。”已经拿到理想智能驾驶offer的林一透露,他自己的总承包商(一般指年薪55万元,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和年终奖)。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应届毕业生提供月薪46K的offer,很多人被丰厚的工资彻底打昏了头脑。“不出意外,你应该考虑一下(理想)”。
如果你能给出这样的工资水平,你就能得到足够的理想诚意。你要知道,这个工资是三年前放到“差不多是经理级别”的。应届毕业生的入职理想一般在三个岗位左右。一个曾经为理想服务的猎头告诉每个人。:"2021年理想的一般工程师5岗大概是年薪30-40万,高级工程师6岗大概是40-50万,主管7岗大概是年薪30-40万。"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示意图。 / 理想汽车官方
即使放在行业内,理想的条件依然有吸引力。专门从事汽车行业的猎头何嘉嘉表示,智能驾驶岗位的应届硕士一般包括30万左右,蔚来、小鹏等头部车企会更高,35-40万左右。理想的工资几乎是行业水平的两倍。
在智能驾驶领域,理想一直被视为“学习困难的学生”。2020年底,蔚来实现了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中国首次落地。小鹏随后在次年1月推出了这个功能。与此同时,理想开始开发智能驾驶,直到2021年底才落地高速NOA功能,比其他两个落后近一年。
“不是不想搞(智能驾驶)自主研发,而是融资勉强满足了产品研发、自建工厂、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建设,还要给团队发工资。”当时,李想曾在微博上解释说,公司成立之初,由于融资能力有限,无法支持智能驾驶技术的自主研发。
单从销售层面来说,理想的策略是正确的。将有限的资源倾向于更重要的业务,加上大单品策略和精准的产品定义,理想率先从蔚小理跑了出来,现在已经跻身新能源赛道第二梯队,销量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
规模效应显示,截至2023年9月,理想将持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持有885.2亿现金,最终有足够的资金开发智能驾驶。
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团队。2022年底,小鹏和蔚来的智能驾驶队伍都超过800人,而理想的智能驾驶队伍只有500人左右。为了弥补智能驾驶的不足,理想开始疯狂挖人。这次扩张始于2023年初。当时,理想的大规模招聘人才,准备从团队规模上挤进智能驾驶的第一梯队。
一个理想的智驾单位的员工已经向每个人Auto确定了这一点。2023年7月,理想智驾部门加入了一大批新员工。10月,理想的智能驾驶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扩招,包括高级自动驾驶感知算法专家、云大模型算法专家、智能驾驶感知功能测试工程师、自动驾驶高级算法测试工程师、智能驾驶R&D管理工程师、数据平台产品经理等50多个智能驾驶岗位。一位新力量智驾员工刘子扬看到理想扩招的这些职位,评论说:“理想全跑道都在补习”。
▲北京理想汽车基地。图 / 理想汽车官方
理想汽车总裁兼总工程师马东辉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电话会上表示,2024年智能驾驶团队将超过2000人,2025年这一数字将扩大到2500人。但由于冲刺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理想地调整了自己的扩张计划。
汽车公司疯狂卷智驾,从激光雷达到高速公路智能驾驶,从智驾成本到城市智驾落地, 每个家庭都在拼命PK技术迭代速度,每个人都要卷起来,落后就意味着失去了份额。在这场比赛中,没有一家汽车公司愿意落后。
“咬死,不能落下。”理想的智能驾驶R&D人员洪河对智能驾驶行业的卷轴深有感触。“如果同行有新的功能,领导可以马上让我们做,在下一次大更新中(落地)产品。”
2023年11月底,一段关于华为“无人停车”的视频在全网爆炸。视频中,华为智能汽车选择业务旗下的智能S7可以在无人驾驶的前提下,顺利完成礼貌行人、倒车避让、极限会车、自动停车、自动驾驶等一系列操作。
随后,理想立即发布了无人泊车视频。理想除了可以自动进入地下室、过闸机等常规流程外,还展示了避让行人、让路、倒车让路等操作。之后,小鹏和阿维塔也展示了相关技术。
▲理想的汽车无人代客泊车。图 / 理想汽车官方
追求智驾的理想策略一直是对比。
2022年,理想智能驾驶在PRD(产品需求文档)时将小鹏直接作为标杆对象,2023年下半年,这一目标被华为取代。上半年,在理想智能驾驶R&D人员许嘉清看来,“已经在追特斯拉了”。
这个信号是在今年第二季度发布的。
今年四月,理想智驾队员工收到一份问卷,选择每个人都去“新项目组”。
这个“新项目组”就是端到端小组。当时没人想到,一个月后,这份问卷就像一个生死令,几乎决定员工留下来。
5月,理想开始整理组织结构。去年堆钱的智能驾驶团队也在调整中。理想智能驾驶R&D人员许嘉清告诉大家,“1000出头的智能驾驶团队改善了300人左右”,这次调整几乎涵盖了所有智能驾驶领域,包括感知、检测、规划和地图,“除了一个月前刚刚成立的端到端团队”。
另一位理想智能驾驶的R&D人员陈屿认为,这与理想智能驾驶方向的变化有关。“用传统的方式做智能驾驶,对每个工程师的计算率支持不多。如果选择端到端方案,每个工程师的计算率支持会更多,需要的工程师数量也会更少”。
「端到端不是神丹妙药」
三月三十一日,特斯拉向美国部分用户推送FSD V12更新版本(V12.3.三是采用端到端技术,CEO马斯克推测,“FSD超越人类驾驶的稳定性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不会太长。”
在行业内,特斯拉是一个方向标,“端到端”的风也吹向国内汽车公司。
四月份,理想快速跟进建立端到端小组,当时端到端小组只有几十人。六月份,理想的All 从in端到端,陈屿和许嘉清向大家Auto透露,与端到端无关的项目基本停止。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端到端小组的数量翻了一番。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示意图。 / 理想汽车官方
除理想外,小鹏、华为、蔚来、小米,也纷纷亮出自己端到端的牌。
五月二十日,小鹏在AI。 Day宣布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系统推送给用户,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向客户推送“端到端”大模型应用的汽车公司。
六月份,华为推出端到端ADS。 3.0智能驾驶系统在享受S9上首发。小米汽车迭代了智能停车版,小米SU7 Pro和Max可以体验到更高级的端到端停车功能。
六月中旬,蔚来智驾R&D部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使力端到端大模型。根据晚点Auto的报道,在此之前,蔚来智能驾驶的R&D部分是感知、规范和集成。经过调整,感知和控制团队合并为大型团队,集成团队重组为交付团队。本次调整后,蔚来智能驾驶R&D副总裁任少卿向团队传达:要放弃行业多年的传统“感知-决策-控制”模式,明确探索端到端的方向。
汽车公司一窝蜂地从过去的智驾方案转向端到端,押上手中的筹码,但是行业对端到端方案的争议也很大。
蔚来人工智能平台负责人白宇利在2024年智源会议上直言:“端到端不是神丹妙药。”“端到端”是指传感器获取数据,直接做出驾驶决策。换句话说,大模型直接模拟人类驾驶,遇到问题直接做出决定,而不是按照人们事先制定的规则驾驶。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给大模型喂足够的数据,让AI不断学习规则,认识世界。
最直观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大量数据。特斯拉曾经判断,完成端到端自动驾驶训练至少需要1000万个视频案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当大量数据被收集回来时,还需要有强大的算率支持。马斯克多次表示,“FSD V12端到端模型的迭代主要受云计算率资源的制约。特斯拉在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中表示,英伟达GPU芯片H100将于今年年底增加到8.5万多个。
6月初,马斯克还在X平台上发言,说他买了10万个芯片,但是没有地方放,所以他在德州工厂扩建了一个数据中心。与中国相比,10万个芯片可以称之为傲慢,但有必要使力端到端。白宇利最近在智源大会上的判断是:“如果你想成为端到端的大模型,你总是需要一万个H100。”
一张H100的价格大约在30,000美元左右,一万张就是3亿美元,这比一季度小鹏在研发上的全部投入还要多。
面临高价投资,汽车企业又该如何迂回进场?
(根据受访者的要求,本文所有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人Auto”(ID:meirenauto),作家:魏冰,编辑:辛野 36氪被授权发布佳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