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816个专业中选择职业前景最好的高考志愿者?

06-21 21:22

又一年高考季进入了考试成绩公布的倒计时阶段,这也意味着很多高考考生将面临本科专业志愿者的填报选择。在如今的网络热搜中,是张雪峰“抢购高价志愿咨询服务”的热议,也从侧面说明了很多人对专业选择的关注和困惑。本科学历的选择与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究竟如何?为了更好地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年轻人应该如何选择专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江源认为,专业选择只是职业发展的开始,应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专业的职业前景。此外,人与组织的价值观匹配和人与岗位的能力匹配显著关系到员工的职业成长。人岗匹配这是一门重要的职场人“课程”。


01 兴趣是主要还是其他原因?


微博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曾因发表关于考生谨慎申请“四大天坑”专业的言论而引起争议。最近,由于高昂的志愿咨询费,网上再次引起热议,反映了社会对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注。


我们来看看目前中国大学开设的专业情况。你知道中国本科专业有多少类别和具体专业吗?这可能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数字!


为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高校的专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截至2024年初,我国本科专业较上年增加24个,具体分为12个学科类别,92个学科类别,816个具体专业!


面临如此庞大的数字,如何从816个专业中做出决定,还要考虑学校的排名和位置,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现在父母培养孩子越来越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根据以往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统计调查结果,在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11个因素中,根据其影响的重要性进行划分。前四个因素是他们的爱好、工作机会、职业发展潜力和对应某个学科的能力。很明显,在选择专业时,学生不仅强调自己的爱好,而且重视专业的就业机会和自己从事某些职业的潜力。



另外,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对学生报考专业也有重要影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父母和家庭的巨大影响体现了家庭中心主义的特点,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被视为全家人的大事。这种现象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一个人与职业相关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的选择。


学术研究发现,家庭情况对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其背后的原因与不同的专业选择制度和大学生资助制度有关。我们国家的大学生选择专业主要是在入学前进行,由于预期收入的不同,不同专业的报名人数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而且由于大学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大,大学生的补贴制度并不完善,大部分学生需要父母的补贴,所以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家庭情况。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大学入学后转专业相对容易,政府也有配套的教育贷款。学生可以申请贷款,以后工作后逐步还款,所以家庭对他们选择专业影响不大。


过去,中国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个人兴趣对男学生和女学生都有重要影响,但两性对未来的工作机会有不同的看法。女生在选择专业时,会比男生更注重专业面临的工作机会,这与性别特点有关,女生也更注重身边人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生活、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对家庭成员和教师表现出更强的依赖,而男性则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


02 那真的是你的兴趣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以往的统计调查,个人兴趣是孩子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当学生对一个专业感兴趣时,他们才会更加投入、坚持和享受学习。


但是你感觉到的兴趣真的是你的兴趣吗?您是否为将来的专业相关工作做好了心理准备?


对于还处于无知状态,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的高中生来说,明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是他们未来适合自己职业的重要一步,也是他们发展职业规划的重要过程。


伴随着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逐渐加深,在学生专业选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职业兴趣测试,在这些测试中,霍兰德职业测试被广泛使用。职业兴趣测试霍兰德(Self-Directed Search)霍兰德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John Holland)根据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和职业类型理论编制的职业评估工具。霍兰德将社会上的职业归纳为六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分别对应这六种类型的职业,从事与自己类型相同的职业。这六种类型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l)。


霍兰德根据职业人格理论编制了职业兴趣测试量表。测量表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列出你理想的职业;第二部分是测试部分,分别测试活动、潜力、爱好和自我能力评估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对应六种类型的项目;第三部分根据六种类型的四个方面测量结果的分数,由大到小三种类型组成三字母职业代码;第四部分是职业搜索表,包括1335个职业。每一个职业都标有职业代码和所需的教育水平,第三部分获得的职业代码可以在第四部分找到相应的职业。通过系统的评估分析,可以帮助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应聘职业类型。


03 职业前景


与职业相关的因素,如自身兴趣、工作机会、职业发展潜力等,也是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女学生来说,工作机会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兴趣。那现在的就业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呢?假如不考虑职业因素,你毕业后会面临怎样的就业环境?


第一,高等教育普及(大学扩招)导致就业率下降。202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创下新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招聘难、就业难并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4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4.7%,不包括在校学生。虽然年轻人的失业率略有下降,但仍然相对较高。


第二,还有一些“绿牌”和“红牌”专业。绿卡专业是指失业量小、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薪酬高、就业满意度高的专业,需求增长型专业。


相反,“红牌”专业是指就业率持续下降、薪酬较低的专业。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就业报告》披露了6个绿色品牌专业,即信息化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其中,信息工程连续三届绿卡,行业需求增长是绿卡专业的主要因素。同时,它为绘画、法律、应用心理学、中国国际教育、教育技术五大本科专业的就业亮出了“红牌”。其中,绘画、法律、应用心理学专业连续五年被列为本科“红牌”。


根据近几年的本科就业报告分析,被列入“绿卡”专业数量最多的本科专业属于工科专业,而教育、艺术专业在“红卡”专业的学科类别或专业类别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对此,政府也采取了措施。例如,在四川、江西、福建、安徽、贵州等地发布的关于优化和提高本省高校专业结构的指导意见中,“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也被视为一个关键指标,关系到专业点的减招和停招,直到撤销。



最后,大学生择业求稳心态加剧。连续六年国考扩招,导致应届本科生脱产准备考试/考试编制趋势加剧。数据显示,除了找工作,剩下的本科生都在准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比去年增加了21万多人,平均竞争比例为35。:1。另外,麦可思报告还发现,今年的本科生“延迟就业”现象越来越多。近五年来,应届毕业生的读研比例逐年增加,2022年达到17.9%,比2018年增加3.22%(14.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研究生招生的扩大,“考研热”不断升温,报考竞争日益激烈。在“求职难”和“考研难”的双重压力下,毕业生的去向实施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不但如此,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考研失利的情况更为普遍,“反向读研”现象也越来越多。从2018年的2.8%到2022年的6.7%,应届毕业生暂时不工作规划国内考研的比例翻了一番多,其中80%以上已经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往届毕业生考研失利也在增加。与2018年同期(43.1%)相比,2019年毕业后准备考研的本科生中,三年内成功考研的比例(41.5%)进一步下降。


可以看出,虽然国家统计局近日表示,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较去年同期略有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就业环境确实存在严峻之处。


04 选择一个专业不是一劳永逸的。


张雪峰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反映了大众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重要性,但是职业选择只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开始。进入大学后,专业相关的职业探索更是下一次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关键课程。


职业化探索要求我们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客观来说,外部环境对毕业生的需求和自我定位也在发生变化。今年的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的最多的工作机会来自产品和技术研发,而不是以前的销售岗位。


本科学习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专业的过程。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个人兴趣与自己的专业不符,或者对自己的专业就业率和就业方向不满意,或者发现自己没有点亮专业所需的技能点。当上述情况发生时,需要及时调整。专注于其他专业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基于大学生活和其他经历(如实习)的再选择更准确。


在职场中,人岗匹配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虽然从就业环境来看,专业差异对毕业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专业并不是影响就业的唯一因素。过去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匹配不仅与专业有关,还与性别、学校水平等有关。过去对企业员工的研究表明,人与组织的价值匹配和人与岗位的能力匹配显著关系到员工的职业成长。


所以,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还要对专业的未来有一定的了解,在大学期间也要提高自己与未来理想职位的匹配度。在大学生活中,可以搜索目标企业发布的岗位信息,提前了解岗位的技能要求,对比学习和提升;同时做好个人竞争力分析,自我盘点,分类匹配自己的能力,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做好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准备,努力在求职时找到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教授简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副教授江源博士。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领导、团队合作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节能低碳管理等。他的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包括《管理学会期刊》、管理学习与教育期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IEEE技术工程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业研究期刊、《管理期刊》、组织行为期刊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作者:江源,36氪经授权发布,CEIBS6688)。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