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创业,张一鸣

04-25 05:14

《纽约时报》更新了张一鸣、SIG和九九房的早期字节考古,作者是:马语琴,LAUREN HIRSCH。包括九九房在内的八卦投资者认为,张一鸣盗窃了九九房的知识产权,创造了字节跳动。例如,SIG创始人亚斯是这个选举周期中捐款最多的个人。截至去年年底,他的政治捐款已超过4600万美元。


业内许多朋友都在分享,例如大辉认为NYT 上面那篇关于字节跳动的报道,信息量很大,真的很少见。在过去的五年里,似乎没有发现如此大规模的信息披露。


类似于考古从我 18 多年前后的文章中也提到过,比如纽约时报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享评,其实是一篇享评, jiathis 社会化评论插件商品,头条至今仍有很多业务在使用一个域名:snssdk.com。(张一鸣早年特别喜欢注册域名,比如 jr.tt、byte.dance 全部由他注册。)


九九房是张一鸣的第四次创业。三年前,我和张鹏老师讨论了九九房和字节跳动的早期关系。作为一个考古爱好者&互联网讲师,今天趁机补充字节的早期历史,为大家提供一些信息增量。


九九房,张一鸣第四次创业


今天的头条天使投资者——酷讯投资者,SIG海纳亚洲的王琼,在酷讯的工作经历让张一鸣认识后。


当时,24岁的张一鸣作为业务核心参加了一次股东大会扩张会议。他对房地产搜索的业务和技术认知打破了王琼对她“科技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


2009年夏天,在酷讯被收购之前,SIG回购了酷讯的房地产搜索业务,并将其分开。由于酷讯的房地产频道在没有运营的情况下仍然运行良好,王琼想到了张一鸣,张一鸣曾经在酷讯董事会上谈到如何布局酷讯,并一手打造房地产频道,希望他能够独立创业,基于酷讯的业务经验做房地产垂直搜索网站。


2009年9月9日,张一鸣与自己的大学室友、朋友梁汝波合作,成立了九九房。


关于产品名称,张一鸣认为很多房地产网站都在学习搜房网。soufun“这种中西合璧的域名是错误的,被带偏了,九九房的域名是99fang。.com。


当时,张一鸣将酷讯搜索的核心竞争优势概括为三个特点:


同城搜索-关注您周围的信息。


所有信息都会自动按照所属城市进行分类,自动落入全国300多个城市。事实上,酷讯将进一步计算其精度和纬度,并告诉你信息在你的地图上的位置。


即时搜索-领先一步获取信息


我称之为一分钟搜索引擎。有人一分钟前在天津信息港发布了二手车信息,所以酷讯很快就会抓起来放在酷讯天津分站二手车频道。


垂直搜索-直接给你想要的。


如果你想租房,酷讯不会给你回房地产新闻,也不会给你一个关注房地产的主页。相反,它会让你直接看到房子的面积、价格和业主的联系方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房子是一件非常麻烦和痛苦的事情,但张一鸣认为不了解房地产的人在做房地产网站时可以做得更好,可能是因为他更擅长抽象地看待问题。


九九房是从酷讯的房地产频道演变而来的。在PC上,它专注于一站式搜索和找房,分为租房和买卖二手房,然后垂直抓取。当时房地产只是很多门户渠道中的一个,用户发现垂直数据的成本比较高。


而且在移动端,没有专门的房地产信息产品。九九房将各大门户平台与房地产相关的内容聚合在一起,抓取信息后进行结构化提取,让用户在一个手机页面上阅读不同平台的房地产信息,这在当时非常流行。


九九房很早就开始探索移动方向。2010年年中,基于LBS的APP手持新房是中国第一个房地产搜索APP。到2011年,九九房是中国移动手持家族中增长最快的房地产搜索APP。


黄河是中国第一批安卓开发商。加入九九房后,他担任移动团队负责人。虽然此时99房的移动团队不到10人,但他们非常努力。从2010年到2011年,围绕房地产推出了6款移动应用,每周都会发布。


九九房初期移动产品不断推出:“中介判断” 《看房日记》 “掌上租房” “掌上买房” “掌上新房” 六款app,如“房产信息”,内部称为九九房掌上家族。这六款APP尝试了不同产品类别的研发。比如“手持系列”都是商业交易产品,“房地产信息”是信息型的,“看房日记”是社区和PUGC型的,“中介判断”是工具型的中介电话号码查询。


小型团队创业需要逐步摸索积累认知,只能先从一个简单的功能点切入。举例来说,在做房地产信息之前,前期掌上家族另外5个APP都做得很简单。举例来说,中介识别是非常轻的,因为九九房有三千万的中介电话库,用户只要导入通讯录就可以识别电话是否是房地产中介。此外,逐渐摸索的掌上租房、掌上买房、掌上新房,都是为了满足用户在同一个城市找房的需求。它们非常垂直,背后有一个框架,但前端做了不同的应用来呈现。


从房地产信息来看,九九房被认为是正式涉及的内容,因为房地产信息涉及到更多维度的内容,比如房屋信息、国家政策、社区介绍、市场情绪等。,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POI。内容更丰富后,相应商品的框架变得更加适应。


但最重要的是,房地产信息这一APP变得非常频繁,并且是一个持续高频的问题。因为买房租房不会天天发生,以前客户买房租房只会分阶段关注房市,即使是房产中介也不会天天用手掌租房,除非偶尔想扩大房子。但有些房地产从业者每天都需要关注信息,房地产信息不仅带来了高频场景,而且扩大了用户数量。当时房地产信息的受众主要有三种类型:行业研究、房屋交易从业者、买房人,他们会不断关注各种政策调整的信息。


“房地产信息”这个产品启发了后来的“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的初版从底层框架到产品形式,与房地产信息非常相似。房地产信息产品让九九房团队明白,在后台抓取足够的信息后,应该如何应用,如何在手机上看信息,应该是什么样子。


房地产信息的本土化和垂直化只需要信息聚合,房屋信息不能非本地化。之后,头条也是第一个做本地信息的。整体UI与第一版的头条非常相似,信息处理过程使用的方式也相似。都是外部列表页面自己重组数据,然后有标题,各种信息点击进入都是网页。


信息抓取后的问题在于如何组织和分类。由于房屋信息具有与生俱来的地域特征,客户更加关注当地的房屋信息,如何在手机的小屏幕上对信息进行全国/地方的结构化分类,房地产信息在移动终端上推出了当地/城市频道。之后今天的头条也在同一个城市做了一个频道,对海量数据进行了精细分类,但比门户频道的粒度更简化,满足了手机阅读的需求。


为什么不到10个人要做6个APP?


当时因为觉得APP要细化垂直类别,互联网领域的先行者豆瓣也在实践这条路。当时,99房地产设计负责人周斯泽在微博上说:


“业内豆瓣也推出了一系列垂直APP,我们有同样的看法。沙龙曾与豆瓣总监沟通,认为垂直细分的想法更适合前期需要快速迭代和目标受众更加专一的产品。”



在早期采访中,黄河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App不要做专门而精确的事情,专注于做某一件事,满足用户的一个烦恼就足够了,移动领域专一一点才有优势。租房子和买房子的用户需求是不同的,这两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没有重叠。若将两个功能结合起来,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50%的内容是有用的,客户体验就不好。移动这一块的趋势仍然更加细化用户的需求,只要它有一点满足用户的需求,足够好用,用户就会喜欢。在产品细化之后,还可以方便地实现一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功能和用户互动技术。”




当然,在那之后,这被证明是一个失败的产品策略。移动互联网终于走上了“专精”的平台产品理念来聚集流量,但直到字节跳动成立,团队才一直玩这个游戏。


当时,九九房移动产品也进行了整合和迭代,将“看房日记”和“房产信息”等功能相似 将“中介判断”作为一种功能整合到“掌上租房”中。、在手掌上买房子等商品中。


事实上,在移动的早期,每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都在摸索自己要面对什么场景,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些公司只是直接把PC网站转移到手机上,不会做太多的适配和优化。


当时的九九房团队更关心移动用户的应用场景和互动技术:比如在随身联网的情况下,采集和输入各种传感器设备的个人信息;比如地铁信号差,如何优化信息加载速度,提升用户阅读体验;比如当时2G到3G的时候,如何压缩安装包的大小,实时在线更新?


在此期间,团队积累了对移动的理解,并在聚集和抓取方面做得很好。整个产品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包括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信息推送系统的使用、响应速度、缓存等细节。


但当时九九房在设计和运营产品时,并没有花太多心思鼓励用户创作。企业擅长抓取内容进行分发,产品导向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收集信息的需要,重点是面向需要信息的人,而不是生产信息的人。上市信息从各种网站上抓取,最后流向经纪公司网站。商品不确定房产是否由个人发布。


那时候九九房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虚假信息,团队无法解决房子的真实性问题。因为九九房走的是汇聚路线,但是这个房子的信息这边很多都是假的。但真正的房子属于房地产中介的核心资源,他们不愿意被其他中介知道,也许房子会被对方挖走。所以中介习惯在网上发布很吸引人的信息,房间好,价格低,但是你打电话的时候说房子没了,然后给你介绍一个一样的。那时市场上只有链家在做真房,市场上大多数网站都提供了大量的虚假信息。这样一来,九九房就聚集了一堆假信息,假信息不会创造太多的顾客价值,甚至信噪比更低,商业模式也会更差。


同时,团队对商业性的理解和深度是不够的。此外,在网上做房地产很难控制和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之后真正做成网上找房子的贝壳也是线下推送,从链家到贝壳。


而且99房开始商业化后,团队发现产品和技术并没有特别注重解决房屋交易问题。如果你想找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运作者来做,你需要一个懂得运营和商业的人来运营。当时张一鸣团队的能力不匹配。


而房地产搜索注定是一个低频业务。如果只是在信息层面尝试,深度做不到,那就继续围绕移动房地产应用进行改进,结果只是做一个普通的流量业务。无论是增长状态、规模、收入还是商业模式,都无法支撑九九房走得更远。


《创业家》:当时九九房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张一鸣:有些网站我们给它们带来流量,有些中介公司(包括它们的官网)付费。当时APP上没有盈利,只在网页上盈利。


那时候,九九房还在赔钱。一个大问题是,房地产是一个低频应用,你应该不断吸引用户。(客户)用了1。、两个月后就不用了。(房地产应用)行业需要依靠盈利能力差。如果你购买用户或吸引用户,在他的生命周期内——比如你的成本是10元,你应该尽快赚到30元——商业实现非常重要,更像是一个流量业务。



然而,九九房积累的信息聚合模型具有通用价值。其次,九九房的掌上家族探索了不同类型产品的研发,直接影响了字节前期十几个APP的开发。其次,九九房更早关注移动互动场景,比老玩家更深入、更跳跃地探索“移动”和“推荐”。


之后的今日头条方式与九九房的房产信息一脉相承。


这种利器,如果只锁定在房地产这一流量业务领域,那就太亏了,太小了。


智能化手机浪潮


张一鸣在2007年12月首次使用iPhone/智能手机后,感觉“世界变了”。


使用两天后,他对iPhone的理解是:个人信息的新中心和信息的里程碑。“上网、发牌照、发照片、听歌、听视频、听音乐、写邮件、写程序、记事管理、登录控制浏览太方便了!”


张一鸣一直想把笔记本作为个人信息的核心,用了四个笔记本,都觉得带来的体验进步不如iPhone。最后,有一个终端可以保留所有数据。以前PC上没有账号,也没有稳定的登录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


2007年12月30日,他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iPhone的文章,他还希望“制造iPhone这类产品”。



朋友跟他说,做产品要像iPhone一样,不要做手机就算了,要做就要做超过做手机20年企业的领先产品。张一鸣不能否认,他觉得Gmail也是如此。在看似糟糕的方向上,他用新的想法和高要求做出了高度领先的产品。他非常反感很多从业者做60分的产品。“很多网站做得很差,但是去百度买关键词,性价比太低。本质上就是心存侥幸。”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iPhone和Gmail这样的产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张一鸣的总结是:全新的理念,充分的投入/执行,良好的PR/营销。


我理解和猜测:


0.首先,这是一个全新的想法。所谓新,并不是说做别人没有的功能,而是用高度来形容比较合适。我体会到的想法是用非常好用的体验把客户非常有价值的功能传递给客户,每一个功能都要带来真正的价值,每一个操作环节都要足够简单。


充分投入,作为对商品的高期望,整个公司的重中之重;


充分调查,从我的经验来看,iphone准确地对客户的需求和体验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非常详细;


很好的准确的执行团队,如此复杂的创业贯彻到商品中,能够如此美丽地实现;


好的PR和营销方式,整整齐齐地让行业和用户产生食欲,出尽风头,与运营商分享的方式形成差异化竞争。


2017年12月30日张一鸣



苹果于2008年7月推出App Store,一位朋友告诉张一鸣,开发者可以为iPhone开发专属应用程序。


张一鸣一开始觉得有点小。如果他创业了,他必须做一个系统来制作软件。最糟糕的是整个网站。他怎么能专门应用一个手机系统呢?然而,2008年6月,我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介绍,中国有100多名工程师参加苹果开发者大会。张一鸣认为有机会通过做事赚钱,并开始寻找感兴趣的朋友。


尽管意识到iPhone在2007年底改变了命运,但是真正意识到他应该围绕智能手机创业的时间已经到了2011年。


当时九九房的很多同事都在用智能手机。张一鸣多次听到不懂硬件代码的同事评论说,智能手机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同事在ppt 据说使用智能手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像我想的那样:它会改变学习、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管理时间的习惯。" 张一鸣微博 2010-8-16



在消费趋势方面,2011年,张一鸣观察到北京地铁出入口买卖报纸的人数少了很多。他还注意到,移动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一开始持续增加,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信息传输介质变成了手机。


“11 2008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地铁读报的人越来越少,年初还有,年底几乎没有, 同时,11 一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高峰, 08 年、09 年、10 智能手机年三年出货总量。我认为这是信息传播媒体的变化。手机很可能会取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媒介。因为人和手机的关系,智能推荐的需求肯定会增加,所以我创立了今天的头条。这是一种通过大数据推荐引擎,连接信息和人类的工具。正如扎克伯格创立了Facebook来连接人与人,Travis 创办 Uber 把人和车联系起来,今天的头条就是让信息与人更加广泛高效的匹配。”



张一鸣总结说,手机的特点如下:


(1)屏幕小,呈现内容有限;


(2)随身带,是人类唯一的标识设备,具有个性化特征;


(3)多传感器,能实时跟踪人的地理位置和动态行为。


介质变化的连锁反应带来许多变化:


(1)信息传递形式,从静态图片、动态视频,甚至互动投票和游戏都成为可能;


(2)信息交互模式,单向变为双向,客户不再只是简单的内容客户,用户的行为反馈可以直接反馈给创作者,同时也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中;


(3)在信息传递粒度、碎片化时间和海量数据的矛盾下,用户对精细化、系统化、长尾化的内容消费需求出现,迫使上游内容生产趋于类似音乐单曲的小规模组织模式。


所以,从内容创作到信息分发,再到为供需双方提供连接和数据服务,都要符合这一变化趋势。


在技术趋势方面,机器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在2010年左右兴起。在《博客世界》的自我报告中,张一鸣提到,2009年,他意识到机器可以通过大量的学习打败人脑在某个领域的判断力。2011年,他萌生了“算法是有机体,所以我们应该调试它来驯化它”的想法:


“一开始我只是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求。经过研究,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算法对特征规律的总结和存储需要不断的训练和训练,而且因人而异,动态,就像一个自我进化的系统。你们在看它(算法),它也在看你们,它看你们是否认真,并且不断地做感知、存储、判断这一系列动作。算法是社会化的,你可以通过观察来推导出来,因为你有共享的特点。推荐系统非常有趣,是活的,你把它放在那里,它会越来越好。”



张一鸣早年很佩服马斯克,也有类似第一原则的表达。他多次提到自己一直喜欢思考“理论上建立但现实中没有实现的事情”。理论上,应该有一种方法,可以推荐社会特征、位置特征、用户兴趣特征、历史阅读信息特征、作者创作特征等信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消费需求,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来完成,并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遗憾的是,清除信息不对称的“早知道就好”。


当手机从通信设备变成计算终端时,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每个人创建内容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推荐手机上的信息分发代替搜索。随着手机上的创作,摄像头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创作者。智能手机还将10亿不需要PC的中国人连接到互联网上。


消费者趋势和技术趋势的多重结构变化,让张一鸣看到了这一机遇。


移动电话作为人体的延伸,其个性化程度和使用次数远远高于PC,将点燃对个性化阅读的巨大需求。



张一鸣强烈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时代浪潮。他经常读名人传记,意识到这将是他生命中一个巨大而深远的机会。


因为你可以领先于别人看到,那么你最终就会把它创造出来。


手机是最适合消除“早知道就好”的载体,初期智能手机应用市场一片荒芜。手机需要大量的内容,九九房的这个信息框架应该作为全网所有内容的推荐来制作通用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变革的十字路口,张一鸣。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乱翻书”(ID:luanbooks),作者:潘乱,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