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SU7上市之后,纵目科技能否拉响IPO的第一枪?

04-17 10:25

三年内仅亏损16亿元,另一家自动驾驶企业进入港交所。


三月二十八日,小米SU7首车上市当天,纵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


纵眼科技成立于2013年,不仅是小米进军造车后第一批投资下注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顶级汽车公司的技术供应商之一。


2021年3月,雷军在小米春季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制造汽车,随后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对纵眼科技的投资。当时,纵眼科技在新三板退市已经三年了。在不断积累技术、客户和资本后,纵眼科技开始关注科技创新板。


现在,纵目科技进入港股,三闯金融市场,纵目科技能否如愿上市?


国产“第五”


根据招股书,纵眼科技是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招股书中提到,纵眼科技提供全面自动驾驶功能的解决方案,也开发自动驾驶能源智能机器人。


纵眼科技以一串亮眼的数据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根据燃烧咨询数据,根据2022年中国乘用车ADAS解决方案市场的销售收入,纵眼科技在总部位于mainlandChina的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市场份额为4.9%,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5.6%,在中国乘用车APA停车解决方案中排名第一。


纵眼科技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开发支持L0至L4功能的全栈自动驾驶技术。纵眼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认为L4自动驾驶意味着下一个行业标准,其全栈自动驾驶能力包括核心人工智能算法、车辆规范软件和硬件开发、供应链管理和内部生产。


而且全球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中国市场也以超过全球的增长率冲击千亿规模。


(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然而,排名与市场份额的巨大对比表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仍然是一个相对分散的市场。在汽车公司城市竞争和全栈自主研发的趋势下,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激烈。


(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实际上,在中国ADAS解决方案市场上,前五大外企的市场份额已达68.5%。


自动驾驶跑道不是短跑道,R&D巨大持续投资转化为收益的周期相对较长。科技巨头和创业企业遍布复杂的产业布局,目前营收规模小的纵向科技仍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招股书,2021-2023年,纵目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


(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纵目科技从近三年的表现来看,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收入规模小,增速放缓,二是净亏损高,持续增长。


尽管市场规模展望千亿,但纵目科技的落地产品主要集中在自动停车相关技术上,所以收入规模不高。


至于亏损,纵眼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到了以下因素: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部件采购产生了大量的销售成本;在业绩记录期间,企业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领导地位,增加收入,实现盈利,产生了大量的R&D支出。


简单易懂的解释,就是芯片太贵,行业太卷。


举例来说,纵目科技在2021年和2022年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了半导体芯片,导致库存减值拨备增加,但也保证了2022年芯片短缺期间的稳定生产。


2020-2023年,纵目科技的毛利分别为-2.01亿元、-1.63亿元和1.73亿元,毛利分别为-8.9%。、-2023年实现3.5%和3.5%的转正。


大笔R&D费用是连续盈利的关键。2021-2023年,纵眼科技的R&D费用分别为2.72亿元、3.35亿元、3.68亿元,三年累计R&D投资9.75亿元,占总收入的61.5%。


纵眼科技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销售。2021-2023年,纵眼科技智能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收入分别为2.06亿元、4.25亿元和4.58亿元,分别为91.3%、90.5%和92.0%。


(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尽管亏损持续增长,但纵眼科技的商品已成为活水之源,这是持续研发的保证,也是纵眼科技冲击资本市场的信心。


纵眼科技在招股书中用标黑加粗的字体强调,“我们在业绩记录期间出现了毛损、业务损失和净亏损,近期可能很难实现或始终保持盈利。”


这也描述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2.6%的现状:持续的R&D投资是赢得未来的必要条件和不足条件。


三个“乐观”


201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看ADAS、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已经从硅谷的实验室走向应用终端。在国外汽车电子行业工作多年的唐锐,在敏锐捕捉到国内汽车电子行业的崛起势头后,决定回国创业。


唐锐本硕均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2000年毕业后进入掌微电子工程专业。(Centrality Communications),作为创始工程师,创建了掌微电子的关键R&D部门,并于2008年完成了掌微和美国SiRF公司的M&A事宜,成为核心管理成员之一。


此后,唐锐加入了CSR半导体(英国半导体制造商,全称:Cambridge Silicon Radio),担任全球资深R&D总监,管理CSR全球工程团队,负责半导体和软件业务,年收入2亿美元,开发了多种汽车电子芯片和软件产品。


唐锐于2013年1月成立了纵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唐锐在接受君联资本采访时提到,“当时中国对ADAS的认知还处于非常模糊的状态。”


在唐锐看来,ADAS的本质是用传感器和摄像头感知周围的世界。成立之初,纵眼科技从环顾ADAS的算法和专业软件入手,在同一个硬件平台上集成了3D全景停车、车道偏离预警等多种功能。2015年底,前装市场出货完成,起到了原始设备制造商二级供应商的作用。


2016年,纵眼科技获得吉利博越2016个供应订单,凭借订单的资金积累了生产制造能力,为后续R&D奠定了基础。


同时,国内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汽车行业的智能研发被视为下一个出路。ADAS正在向L2-L4级自动驾驶技术迈进,纵眼科技也确定了下一步的R&D路线,从辅助驾驶环顾系统到自动停车环顾系统,再到自动停车环顾系统,从而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


唐锐曾经提到,由于中国的城市化仍在继续,到处都可以看到交通堵塞和停车困难等问题。因此,在中国,低速场景非常重要。


2017年底,纵眼科技推出了基于环视摄像头的“汽车”-云-自主代客泊车系统手机端设计——Drop’nGo。目前,Drop‘nGo平台已经更新到第三代,可以在乘用车上提供高达L2 级别全面智能停车功能。


在聚焦技术路线的过程中,纵眼科技开发了智能驾驶传感器产品,如高清摄像头、mm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并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和供应链,从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二级供应商转型为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一级供应商。


(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纵眼科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完成了技术研发,并成为头部ADAS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离不开三个“乐观”。


第一,资本看好。


根据招股书,在IPO之前,纵眼科技已经完成了9轮融资,累计认购金额达到22.47亿元。


2021年6月,纵眼科技宣布完成D轮融资累计金额1.9亿美元。其中,D3轮由湖北小米投资,包括复星创富、朗泰资本、上海科技创新、兴业银行、长安汽车、科博达投资等国内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数据显示,湖北小米的普通合伙人是湖北小米长江工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后者的大股东是小米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小米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最终由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拥有,后者的实际控制人是雷军。


这使得纵眼科技成为小米宣布造车后的第一批投资企业之一,也是小米开始造车后投资的第一家自动驾驶服务提供商。当时纵眼科技直言:通过这次投资,有望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开展多维合作。


纵目科技于2022年3月完成E轮融资近9亿元,估值超过90亿元。


在最新的股权结构中,香港是企业最大的股东,拥有22.17%的股份;作为一个一致的行动人,唐锐和他的母亲李晓灵通过多个实体拥有33.3%的股份;小米集团是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3%。


第二,顾客看好。


纵眼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到,截至2023年12月31日,AVM解决方案已在主要OEM(包括SAIC集团、吉利汽车和理想汽车)的23款车型中实施;APA解决方案已在OEM(包括中国一汽、北汽、东风、长安、赛力斯)的24款车型上部署;AVP解决方案已经装载在红旗E-HS9车型上。



(来源:纵目科技网站)


根据招股书,纵眼科技“构建了广泛的业务伙伴网络,包括2022年中国销量前十的所有代工和许多其他中国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


第三,清华看好。


科技与清华的关系不仅限于创始人的学习经历。作为一家专注于技术研发的公司,科技对R&D团队的要求非常高,这与清华在技术R&D和团队建设方面有着深刻的联系。


2023年5月,纵眼科技与清华联合成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正如招股书所说,“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致力于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研发活动,辅助驾驶关键技术的应用。合作产生的所有专利都由清华大学和我们共同拥有,大学有权免费使用。”


事实上,清华是中国自动驾驶研究和应用领域最辉煌的珍珠。小鹏汽车、小马智行、地平线、文远知行等多家相关企业的创始团队都有清华背景。


2023年4月,纵眼科技宣布与地平线、轻舟智能航空、天准科技、芯驰科技、加特兰微电子等公司形成“智能驾驶生态系统”,其中多家公司创始人来自清华。


在新车领域,参加校友会可以打通产业链的谣言并不是空穴来风。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回归中国,是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全面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个“依赖”


尽管受到多方青睐,但纵目科技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


2017年1月,纵眼科技在新三板上市,但“考虑到当时发展阶段的商业战略和合规成本,我们调整了未来的发展战略”,纵眼科技于同年12月11日上市,上市不到一年。


2022年11月,纵目科技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上市,拟募集资金20亿元,但由于发展战略等因素,a股上市申请于2023年9月被撤回。


现在,纵眼科技选择放弃科技创新板块,向港交所发起冲刺,这是纵眼科技第三次冲击金融市场。


纵目科技目前的难点除了自动驾驶行业的独特性外,还可以概括为三个“依赖”。


第一,依靠大客户。


从2021年到2023年,纵目科技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63亿元、4.17亿元和4.64亿元,占总收入的72.5%。、来自最大客户的88.7%和93.0%的收入分别为28.5%。、50.0%和43.8%。


2023年,理想汽车、赛力斯、长安汽车、岚图汽车和一汽集团是科技的前五大客户。


(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纵观科技,很难保证现有客户会维持与我们的合作关系,保持其业务水平或市场地位和声誉。当我们的产品成本或性能不符合客户的预期,或者我们的声誉或者我们与一个或多个主要客户的关系因为任何原因受到损害时,我们可能会失去与这些客户的未来业务,从而对我们产生收入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依赖供应商。


除了客户集中度较高外,纵眼科技的供应商集中度也较高。从2021年到2023年,纵眼科技向五大供应商分别采购了1.76亿元、3.08亿元和2.05亿元,分别占同期采购总额的44.6%、同样呈上升趋势的58.7%和64.8%。


(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第三,依靠外部资金。


根据招股书,2021-2023年,纵目科技运营现金净流出分别为4.76亿元、5.88亿元和4.12亿元,短期贷款从1.13亿元上升到4.80亿元,长期贷款从2170.3万元上升到2.04亿元。


纵眼科技作为中国ADAS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之一,在上市前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融资能力,但其持久的经营能力是金融市场更加重视的特点。


但近期向港交所提交了3年累计亏损175亿元、创业9年累计融资11轮、投资后估值超过600亿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地平线的招股书;三年亏损近百亿元的黑芝麻智能也更新了招股书,继续冲击港股“第一个自动驾驶芯片”。


自动化驾驶企业对港交所的持续冲击,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市场对行业的认识。


另外,纵目科技也在寻找第二条曲线。


2024年1月,纵眼科技成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推出FlashBot闪电宝,一款低速全自动充电机器人,在自动驾驶细分领域拓展相关业务。


唐锐表示,“蚕丛机器人正在构建高弹性的移动能源网络,通过结合自动驾驶和储能技术,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推进能量交易。”


FlashBot闪电宝是一款L4级自动驾驶新能源机器人,可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公园、停车场等封闭场所的智能充电服务。


这是一款配备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充电宝。


招股书中提到,第一代FlashBot配置104 在全球范围内开发的所有L4级自动驾驶能源智能机器人中,kWh储电能力最高。


(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实际上,在充电机器人正式发布之前,纵眼科技已经在探索能源业务。根据招股书的数据,2021-2023年,纵眼科技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设备及配件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2.9万元、1135.7万元和43.7万元。


尽管比例并不高,但是充电服务切中了汽车电气化的痛点,R&D和运营成本较低,也有助于激活客户资源。


纵观招股书的整篇文章,与冲刺科技创新板相比,港股的纵向科技为商品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既体现了技术落地的进展,也表明了纵向科技对金融市场更加成熟的认识。


结语


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之后,汽车是科技和消费的最佳契合点。智能汽车的市场需求打通了消费增长的瓶颈,为中国技术企业的研发提供了足够的动能和支撑,堪称科技国潮之潮。


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上,国产汽车已经全面崛起并逆向出海,国内供应链不再局限于制造业。中国企业迅速完成了国内顶尖技术的替代。虽然与Mobileye等国际巨头还有差距,但中国产业被技术封锁的历史已经远去。


这一时代背景下,纵眼科技再一次踏上了IPO之旅,为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多点开花的局面做出了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作者:王三,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