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柳传志王健林砸掉的铁饭碗,端还是不端?
在中国有一个现象,无数人热衷于体制,普遍认为非体制内的工作不算正式工作。哪怕如今已是2019年,尽管如今中国名企很多,尽管如今就业渠道多样,但是依旧有无数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
他们坚信:“没有编制,你什么也不是”。
在中国,有4千万人在体制内。那么,到底什么是体制内?
体制内是指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公务员、国企编制内员工或国家管理阶层家属等代表国家权力或依靠国有资产获得收益的群体。目前,我国有公务员约700万人、事业单位员工3000多万人,体制内人数约为4千万人。
那么。体制内的优势在哪里?而体制外的出路又在哪里?进入体制,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本期嘉宾——来自欧伦投资的董事长李岩将为大家分享体制内外的差异。
李岩,欧伦投资董事长、创始人。曾就职国家商务部近16年,原国家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出口二处处长、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高级外交官。天津大学本科、硕士,英国诺丁汉大学MBA。专注于高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拥有国际视野,具备深厚的管理理论和实战能力,在投资、融资、公关、咨询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
Q:所谓体制,就是平常说的编制,很多人拼命想进体制内,就是想图个安稳的生活,有个稳定的社会地位。也有一部分父母希望子女可以进国企事业单位,有份安稳体面的工作,就算待遇低,那也是体制内的正式编制,形象点说,有了正式编制,相当于拥有了铁饭碗,体制内究竟好在哪?应该离开体制吗?
A:
我是在国家商务部及国家商务部的前身外经贸部一共工作了近16年的时间,像这种中央国家机关,其实是有很多优点的:首先,群体非常优秀。像我当时的同事,几乎清一色都是985以上院校毕业的,甚至很多都是北大、清华这种名校背景。其次,受人尊重。比如说你去跟企业家朋友吃饭,大家会觉得你是商务部的处长,就会很尊重你。再一个,生活很规律。在这种单位很少有应酬,可以说是非常健康的生活。另外,视野很开阔。你看我在国内、国外都工作过,包括接待过很多国家领导人,在体制外你是接触不到这些很高层次的人的。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好的地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体制内服从领导是很重要的一点,当你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几年,身上的狼性减少,羊性多了一些。而等你到了体制外工作,你会发现体制外的老板要求你具备去开拓市场、去给企业赚钱的能力,这个时候你是会不适应的。
人各有志,是否离开体制内,完全是个性化的事情。但是,没想清楚的,谨慎离开;对外界情况了解不充分的,谨慎离开;风险厌恶型的,谨慎离开;家人激烈反对的,谨慎离开。而一旦决定离开,务必要提前做好准备,并选择离开的时机。
Q:您曾就职中央部委16年,而且身居要职,您觉得体制内、体制外的区别是什么?
A:
我觉得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简直就是重新活了一场,因为体制内和体制外对人的要求完全不一样。体制内对人的要求非常的全面。业务要过硬,人情还得练达。而这两点其实是矛盾的,因为业务很过硬的人,基本就专研于业务,是不愿意去和人打交道的。而人情练达的人,喜欢热热闹闹、风风火火可能就不太愿意去钻研业务。而体制外对人的要求是要你有特长。比如说你开拓市场的能力非常强,哪怕你人情不练达,老板也会非常欣赏你,因为你能给公司赚钱。另外,在体制外你必须非常强悍。因为体制外的竞争是非常非常激烈的,比如有一百家企业,十年之后可能只会存活两家,这个淘汰率是相当高的。
Q:您觉得在体制外进行创业,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A:
我觉得,创业是九死一生。怎么说呢,失败是非常正常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一百家企业,十年之后可能只剩两家,这个失败的概率是非常高的,所以说,对于创业者而言,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其次我觉得,一定要选好市场的赛道,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你选择的行业非常小,那么很快就达到天花板了,而且对于投资人而言也不会去投这种项目。
另外一点就是,要不断地试错,然后总结经验,继而不断地改进。有一句话叫“以不变应万变”,做企业是不能这样的,我们必须要“以万变应万变”!国家政策在调整,市场也在变化,做企业必须非常灵活地去适应去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