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斑块”最容易长在哪里?医生:长在这2个地方很危险!
来源丨健康时报(ID:jksb2013)
很多人体检时都会查出“动脉斑块”“血管斑块”,而“斑块”一旦脱落很大概率就造成了“栓塞”的风险。
血管遍布人体的各个地方,而身体内大部分的动脉血管都有可能形成斑块,到底哪里容易长斑块?
血管斑块最容易长在这几个地方
2022年7月,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东南部社区居民多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和血管分布》的重磅研究,纳入浙江省丽水市3067名中老年人,收集了他们的脑血管壁磁共振成像和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数据。
这项研究发现:
1. 中老年人普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研究发现,我国中老年人普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不止一处;约四成人存在某一处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达到50%或以上。
2. 血管“斑块”最容易长在这几个地方
研究人员根据8个血管部位(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主动脉、肾脏动脉、髂股动脉和外周动脉)存在的受累情况,评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将存在2个及以上受累部位者,定义为多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结果显示,2870例受试者(93.6%)至少1个血管区域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见于:
主动脉(79.6%)髂骨动脉(75.8%)锁骨下动脉(49.8%)冠状动脉(44.9%)颅外动脉(36.4%)肾脏动脉(28.7%)颅内动脉(17.7%)
长在这两个地方最危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姜正明2022年4月在百家号刊文介绍,血管遍布人体的各个地方,而身体内大部分的动脉血管都有可能形成斑块,但其中容易危及生命的动脉血管就是心血管和脑血管。
1. 危险地方一:长在心血管里
如果斑块在心血管里,造成心血管的狭窄或者堵塞,可能导致血液流向心血管的血液不够充足,造成心肌缺血和缺氧。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就容易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严重时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律失常等,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危及生命。
2. 危险地方二:长在脑血管里
斑块在脑血管里,就容易造成脑血管狭窄或者堵塞,引发脑缺血缺氧。情况不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如果脑血管狭窄情况严重时,可能会诱发脑梗、出现晕倒等情况,危及生命。
如果身体的四肢血管出现这种情况,情况不严重时,四肢可能会出现麻木,发凉等症状。如果血管堵塞情况严重时,容易造成四肢缺血性坏死。
这些不良习惯加速血管堵塞
1. 长期压力大
现在的中青年太繁忙、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工作中,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黄进宇2016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高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以及经常熬夜时,人体生物钟可能会被打乱,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体内过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和血糖升高,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 长期熬夜
2019年2月《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增加炎症细胞,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他们用小鼠做了实验,结果发现,与其他小鼠相比,睡眠不足的小鼠动脉斑块逐渐变大,血管中某些炎症细胞(如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水平是正常小鼠的两倍。
3. 长期吸烟
经常抽烟的人群,抽烟导致血管壁的损害,给了胆固醇沉积的温床,加速斑块的产生。
4. 长期久坐
北京地坛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强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久坐少动者,血液循环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缩乏力,久而久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都会伴随而来。
5. 慢病、肥胖
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或者血糖异常的人群,以及肥胖的人群,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做对3点,能让斑块缩小或消退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心脏科主任郭艺芳2022年6月在“ 郭艺芳心前沿”微信公号刊文表示:
第一,要想实现斑块缩小或逆转,首先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即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是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的有效方法。
第二,若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还要积极合理地控制血压血糖。
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耐受良好的话还可以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将血糖控制好。
第三,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从而防止斑块的增长。
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越低,斑块就越不容易增长。当胆固醇低到一定程度时,部分患者的斑块可以缩小。不过,并不是所有发生颈动脉斑块的人都需要应用他汀。如果斑块很大,使得颈动脉出现明显狭窄(堵塞血管超过50%),应该及时接受他汀治疗。如果颈动脉没有明显狭窄或者仅出现轻度狭窄,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胆固醇水平确定是否需要他汀治疗。不经医生指导、自行服药的做法是不对的。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