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将纳入个人活期储蓄,调整统计口径的影响是什么?
M1统计口径将迎来调整,很有可能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备用金。
近日,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发布了一个信号,表明货币供应的统计口径得到了改善,引起了关注。
事实上,市场早就预料到了这种调整。今年6月,央行行长潘功胜曾表示,“需要研究将个人活期储蓄和一些流动性高甚至直接具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纳入M1统计范围。”
M1的统计范围(狭义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应该调整的背景之一是,与国际银行相比,中国目前的货币统计范围相对狭窄。与此同时,今年以来,M1的增长率一直处于负数。
如果调整M1的统计口径,每月的数据会有多大的改善?为什么个人活期储蓄之前没有计入统计?纳入后,货币政策框架会受到影响或调整吗?
为什么个人活期储蓄一直没有被纳入统计?
与国际通用规则和海外经济相比,我国目前的货币统计口径相对较窄,其主要区别在于个人活期储蓄尚未纳入M1。
自1994年以来,中国正式编制并向社会公布了货币供应统计表。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货币供应统计口径经历了四次重大修订。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项调整主要集中在M2(广义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单位存款、个人存款等可以转换为现金的存款),M1的统计口径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例如,M2将证券公司的客户存款计入M2。、将非存款金融机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纳入M2等。
为什么30年来个人活期储蓄一直没有纳入M1规格?对此,国鑫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没有将个人活期储蓄纳入M1,是因为居民在早期以银行存折的形式拥有,无论是个人活期储蓄还是个人定期存款,居民都需要在银行柜台提现,然后转换成现金支付。在这种流通环境下,当前储蓄不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IMF)对M1可随时、直接转化为购买力的定义。但是,随着我国储蓄卡、电子支付等的普及,目前居民活期储蓄完全具有直接转化为购买力这一M1的意义。
此外,除了个人活期储蓄外,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形态下,支付公司的客户储备基金、大部分货币基金和现金理财产品基本都能满足M1的内涵。
王剑解释说,比如余额宝、微信零钱通、招商银行朝宝等。都符合随时支付和赎回的条件,即使大多数现金理财产品不能满足T。 零赎回条件,但也基本满足T 1赎回条件,因此,这些资金基本上符合M1的定义,从随时可以转化为购买力的内涵出发。
从IMF的概念来看,M1并不一定是存款,其真正的本质特征是可以直接用于支付的金融工具。
CICC研究员周彭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从M1的本质特征来看,中国可能存在一些具有M1特征的金融工具,但尚未纳入M1统计。这种金融工具可能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居民活期储蓄;第二,一些非存款金融产品可能主要是日常财务管理;第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用金。
货币供应的统计口径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是根据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和与经济的匹配度进行动态管理。历史上,美联储、英格兰银行等重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多次调整优化其货币供应统计口径。
随着储蓄卡的出现和移动支付的发展,个人活期储蓄已经成为一种流动性很强的支付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网络支付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备用金的规模也在增加,在日常支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具有与活期储蓄相同的货币属性。许多专家建议将个人活期储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备用金纳入M1。
M2和M1的“剪刀差”有什么影响?
中央银行行长潘功胜于今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发布了完善M1统计口径的政策信号。
他指出,从货币功能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考虑动态健全货币供应的统计口径。个人活期储蓄和一些流动性高甚至直接具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需要在M1统计范围内进行研究。
近日,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报告》中表示,符合货币供给定义的金融工具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动态健全,并提出个人活期储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备用金均可纳入M1统计。此外,M2统计应根据金融工具流通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M2和M1的增长率今年以来一直处于高位。市场也在关注,一旦规格调整,会对数据产生什么影响?
据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估计,2024年9月,加入个人活期储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备用金的M1同比增长率为-3.3%,高于实际数据的-7.4%。%。
结合计算结果,中信证券还观察到,自2024年初以来,“M1调整后”的增速一直高于目前M1规格的增速,与M2的剪刀差距也有所缓解,从长期来看,新指标的波动性较低。如果结合M2观察,目前M2的增速与“调整后M1”的增速差相对收敛,货币供应的剪刀差现象可能会得到缓解。同时,从长期维度来看,“调整后M1”同比增速将更加平稳,防止居民调整现金管理模式给数据带来不必要的干扰,方便市场更清晰地判断货币供应的实际情况。
对规格调整期来说,李超预计2025年初的可能性会更大。
央行还表示,正在认真研究修订货币供应统计方案,未来将及时发布和回溯历史数据,不断提高货币反映经济行为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对于政策制定有什么影响?
对于市场来说,更重要的是,在M1统计口径调整之后,对政策端的影响是什么?
实际上,规范调整并不能改变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变方向。
央行强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供应正在发生变化,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和与主要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正在减弱。即使货币供应统计口径不断修订,货币供应的发展也不会改变这种趋势。
央行还表示,下一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将金融总量作为观察、参考和预期的指标,更加注重利率调控的作用,不断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李超认为,央行继续提醒市场减少对总量指标的过度关注,这也是缓解市场预测、减少市场变化的重要手段。未来,有必要更加关注利率走势和信贷基金对重点领域的支持,以判断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确预测,调整规格后,M2-M1剪刀的差距将收敛,但仍处于历史领先水平,因此仍需提高资金活动水平。目前,仍然存在资金活动不足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预期减弱等有效融资需求较弱。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修复保驾护航,后续政策的关键在于提高实体回报率。防止资金沉淀空转,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不能简单地通过收紧资金、提高利率来解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