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嫌疑人”:一个充满槽点的本格推理
作为一个多年的推理爱好者,《所有嫌疑人》是我在中秋节非常关注的一部电影。毕竟这是一部根据日本本格推理小说改编的罕见国产电影。
海报《全员嫌疑人》
国产电影之前也改过很多日本推理小说,但大部分都是偏向社会推理的小说,比如东野圭吾的《犹豫之刃》《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社会推理一般以一个案例为出发点,引出实际问题的分析和人性的讨论。犯罪手法和解谜过程相对次要。
本格推理侧重于犯罪手法和解谜过程,追求精致的阴谋设计,以及揭开真相的快乐。中国的本格推理电影很少见。近年来,最著名的电影是《唐人街探案》和《成名》。如果限制改编自日本本格推理小说,我想不出来。
这部电影的原著是日本小说家大山诚一郎的推理短篇小说集《所有嫌疑人》。高山一直专注于创作短篇小说推理,国内出版了几部著名代表作(《字母表谜题》、《诡计博物馆》、《密室收藏家》),被认为是国内推理圈的老熟人。
几部代表作《大山诚一郎》在豆瓣评分。
山的特点是阴谋设计富有想象力,经常有赞不绝口的奇思妙想。他被大家吐槽最多的问题就是不重视证据。推理过程主要依靠想象力连接各种线索,编造一个看似滴水不漏的真相,但缺乏坚实可靠的证据。结果要么是在找证据之前锁定罪犯,要么是推理完罪犯自己认罪。
在短篇小说《所有嫌疑人》中,高山巧妙地将主角安排成没有推理能力的侦探,但主角有一种叫“华生力”的特殊能力,可以让周围人的推理能力飙升。所以每次遇到案件,主角身边的涉案人员都会化身福尔摩斯,指出自己认为的凶手,被认可的人也会用推理来反驳。
这个短篇小说集的案例质量参差不齐。这部电影改编了第一个故事《殷红十字》,这是整个短篇小说中质量最好的一个。问题是毕竟这只是一个短篇小说。如果你在半小时前复制原著,你可以完成它。电影如何将故事填满到90分钟以上?先说电影的改编策略。
这部电影的主线基本上延续了原著:主角侦探因为休假住在一家民宿,民宿里还有老板和女接待员,还有其他三个客户。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老板和女接待员被枪杀,老板还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画了五个血淋淋的十字架。在华生力的影响下,三位客户开始了寻找凶手的推理竞争。
剧照《全员嫌疑人》
这部电影把背景从现代日本搬到了1937年的民国。小沈阳饰演的男主角依然是一个有华生力的侦探,其他三位客户的身份都换成了更适合背景的流浪汉、女作家、钢琴家。这部电影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本地化的改编。比如原著中对血十字的前两个解释都与日本文化有关,电影都改成了中国观众更好理解的解释。
为了增加内容,几个角色增加了很多片段。故事涉及五年前的一起银行抢劫案。原著中只有凶手和抢劫案有关,而电影扩大了人物关系。随着剧情的进行,三位客户都与抢劫案有关,爱情纠纷(原著中只有金钱纠纷)安排在死者和凶手之间,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这部电影对原著最大的改编是在最后。在抓住原著的凶手后,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揭示了另一个凶手的存在。正如海报所说:我以为真相大白,没想到真正的凶手还有其他人。
单看故事的骨架结构,影片的改编策略没有错,可惜落实到具体情节上有很多瑕疵,让人无法吐槽。
先说电影的风格。制作团队可能为了不浪费小沈阳的喜剧身份,为他饰演的男主角安排了很多搞笑片段。但问题是,这不是一部喜剧,其他角色也没有搞笑片段。结果整部电影只有小沈阳一个人在说一些搞笑的台词,没有人接梗,与周围的气氛格格不入。悬疑片里有一种小品的违和感,整部电影的风格也很分离。
剧照《全员嫌疑人》
继续谈到最核心的推理阶段,这部分有很多逻辑问题,作为本格推理完全不合格。
首先是男主的设定。和原著一样,电影一开始就强调男主没有推理能力,破案全靠华生力提高身边人的推理能力。但是制作团队可能会觉得男主人没有存在感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在后半段安排男主人大量参与推理,最后一半以上的真相都是男主人推理出来的,这让华生力量的设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男性参与推理也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破坏了三位客户的推理竞争。原来的推理过程是A揭发B,B揭发C,C揭发A,A揭发B。在相互揭发和反驳的过程中,三人不断排除错误答案,探索新线索,最终锁定凶手。整个推理过程环环相扣,非常严密。
但是在电影中,因为男主也参与了推理,制作团队也没有在原著的推理过程中添加新的内容,所以只能把别人的推理转移到男主身上。于是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影片中明明有三个人一起说“我知道谁是凶手”,却只有两个人给出了推理。他们的推理结束后,这个人开始推理,剩下的人似乎忘记了他说过的话。影片结束时,他没有解释他最初的推理是什么。
剧照《全员嫌疑人》
最好直接删除华生力的设定,这样就不用强迫三个人一起说“我明白凶手”,也不会留下这么大的槽。
在核心推理过程中,电影改编也带来了一系列逻辑问题。原著的关键突破是发现老板的房间不是犯罪现场,老板在犯人的房间中枪后没有立即死亡。为了避免凶手的追击,他逃回了自己的房间,整个逻辑简洁流畅。
电影把凶手射杀老板设计成错杀,凶手慌了,没打算追老板。老板中弹后,面带微笑,露出一副解脱的样子,然后拖着身体一路回到房间。老板为什么会露出这种表情?他似乎已经接受了死亡。他为什么坚持要回房间?这部电影根本没有解释,只能靠观众的想象。
这部电影的改编也破坏了锁定凶手的推理逻辑。在原著中,B&B的布局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从个别房间回到老板的房间,结合其他线索,凶手才能用枚举法锁定。但是电影把B&B改成了类似四合院的计划,可以从其他房间回到老板的房间,让凶手无法锁定。
剧照《全员嫌疑人》
针对这种情况,影片想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具体方法我就不糟蹋了。比如有人发现凶手在现场丢了一只袜子,穿同样棉袜的人就是凶手,凶手看到铁证如山就认罪。
正如我前面所说,本格推理的主要卖点是揭示真相的快乐。然而,观众根本无法从这部电影中体验到这种快乐。他们只觉得编剧太懒了,最后临时加了这么粗鲁没有铺垫的新线索,犯了本格推理的禁忌。
而且这部电影的凶手太容易猜了,电影给凶手增加了太多强调他有嫌疑的画面。一般来说,这个角色是用来蒙蔽观众的烟幕弹,后面会有翻转。结果这部电影的凶手竟然是嫌疑人最多的人(电影结尾的翻转并没有推翻凶手的身份),这大概是电影给我的最大惊喜。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对原著各方面的一个不好的改变,核心推理部分充满了经不起推敲的槽点。建议感兴趣的人去看原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