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海量开放在线课程面临“崩溃”?面对教学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些什么?
继 2023 年 ChatGPT 问世,2024 年 OpenAI 又扔出一枚重磅炸弹":第一个文字生成视频模型 Sora 出来了。虽然这些新技术还没有深入到基础教育领域,但它们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被广泛讨论。甚至有人认为教师未来会工作。 90% 甚至 95%,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变化必然是颠覆性的。无论教师未来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人机耦合都有助于教育回归教育来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
中小学海量开放在线课程面临“崩溃”,说明了什么?
一般来说,教育的目的可以包括三个层次: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任务;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这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全球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接受教育是为了在未来过上更好的生活,包括提高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感。
因此,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获得,而是学生生活的成长过程。尤其是文明思想的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人的身心情绪的全面健康成长,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培养过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 ChatGPT 等待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
到目前为止,海量开放在线课程的出现已经被很多专家指出,可以解决一般教师教学质量低的问题,全世界都可以分享好的教育资源。然而,事实证明,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在中小学面临“崩溃”。此外,在线课程或在线直播教学实际上可以替代几次课堂教学,但没有集体教学的氛围、教师的监督和学生的互助,许多中小学生无法独立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即使他们完成了知识传授的单一任务,他们也不能通过开发一些高质量的海量开放在线课程来完成任务。
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米格尔,被称为“脑机接口鼻祖” · 尼科莱利斯说,人类的记忆是通过模拟而不是数字来产生的,真正的脑机接口是不存在的。因此,ChatGPT 虽然这些大模型可以用于教育交互工具、教育资源开发平台、教育场景创生模具等。,但它们主要用于学科专业的学习,也就是习惯上被称为“智育”的教育活动。但是教育远不止于智育。理查德 · 莱文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曾经在世界各地。 1993 年到 2013 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他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有一些非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将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人工智能在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艺术与审美、实践体验等方面的作用并不十分直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强调身体健康,需要一个过程感受、食物营养、身体机能系统消化、吸收甚至强健的过程,而不是 Sora 这种真实的世界模拟器是可以替代的,也不是 ChatGPT 能主导的。如果学生沉迷于人工智能构建的各种虚拟场景,他们可能会陷入“虚幻成长”。
比如在审美感受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底线标准,但并不能取代素描、采风、书法临摹等实践过程。目前还没有发现审美的独特性和差异。
实现教学的个性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高考素养或中考素养。学校教学必须注意哪些行为习惯、质量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入数字时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在流水线上培养大量的操作人员。相反,随着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阅读水平、数学素养和人文背景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力、好奇心、能够引导自己的终身学习者,他们需要有实力提出想法并付诸实践。
从历史上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统一的教育模式,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颠覆性的革命,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信息技术革命并没有取代教师的教学指导,今天的课堂仍然离不开教师。在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下,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教师的职业不会消失。教育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就学科和专业学习而言,重要的不是学科学习本身,而是通过学科学习,让学生至少知道如何掌握一个专业。一个人可能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但他应该在评论和分析的指导下仔细阅读经典文学。我们不能理解某一段历史,但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理解、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哲学系的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世界是一个理性可预测的系统。通过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规律;生物系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
教育是指学生的终身成长,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为未来树立素养。个人的基础知识储备需要长期学习,甚至可以通过记忆和背诵获得。ChatGPT 再聪明,也不会直接从你的大脑中形成价值观和精神品质。
学习空间不再局限,学习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应该如何应用于教育行业呢?智能时代的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勇敢地迎接这个挑战。教育界对未来教育变革的想法一般有以下共识:
第一,学习方法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全天候互动学习。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而是扩展到任何旅游和休闲的智能空间。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和技术教育的道路是通过人机交换来有效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在场景模拟和虚拟实验中探索的。所有这些也将重塑学习习惯。
第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智能化技术性格诊断的准确性,促使基于个人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的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在学校里,同一个班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学科和深度,但这仍然不妨碍人们一起参加体育课、艺术课和其他班级团体活动。在校园里,学生仍然需要作为一个群体,讨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社会热点,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与自然并存。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经典传承,注重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更加注重未来的信息学习。特别是在相关生命科学和健康成长的学习中,要更加注重儿童伦理建设,对未成年人进行外部伦理教育,增加对未成年人的预防措施。
第三,课程培训的综合性。学科调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综合性课程将成为未来学习的趋势,简而言之,就是基于现实社会(自然与人文)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学校将设立各种社区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丰富的个人经验中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全面的自我认知,包括兴趣、个性、爱好、价值观等。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开始探索未来的职业类型,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和综合决策能力,知道如何合作。从而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创新、社会情感等“软技能”。
从项目设计到学生评价,人工智能开启了从小学到博士课程教学定制的个性化教学新时代。基于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状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随着小学的小班化,它将逐渐转变:未来,学生将有更少的学时用于学科学习,更多的时间用于科学、艺术、体育和健康,从而实现五种教育并举。
作家:何美龙
文章:何美龙(上海市特级地理教师,闵行区教育局局长)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王星 职责编辑:姜澎
请注明转载此文的来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