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默杀》成为暑期档的“潜力爆炸”?
与前几天的高温天气相比,暑期档电影市场却有些不冷不热。悬疑片《默杀》被业界认为是夏季档第一部具有“爆款潜力”的作品。上映近10天,累计票房突破6亿元,今年已进入新片票房前十。这部电影的导演柯汶利曾经因为导演的热门电影《没有牧羊人的羊》而被观众熟悉。五年后,《没有牧羊人的羊》卷土重来。故事围绕一所女中学的校园欺凌事件展开,还涉及家庭关系、家庭暴力等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近几年来,悬疑犯罪类电影迎来了井喷,展现了类型片强大的市场潜力。根据灯塔发布的《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悬疑犯罪类型受到广泛青睐,成为年轻观众的有效支点。于是,《默杀》刚刚亮相,立刻点燃了电影市场,也引起了不少热议。现在,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6.7分,不如上一代《误杀》的7.5分,能否真正成为“大爆款”还有待观察。有观众认为,《默杀》并没有把“追凶”的过程作为核心环节,而是专注于恢复案件的真相,视觉体验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思考。也有观众吐槽,《疯狂的故事》的视觉奇观和《假装深刻》的悬疑设置充斥着整部电影。《默杀》是一部黑暗的惊悚片,而不是一部真实的悬疑片。
冷观察植入电影创作
沉默地放纵暴行,给予邪恶的花朵。根据柯汶利的说法,拍摄《默杀》的起源是一条新闻:母亲发现女儿不见了,孩子居然被楼下邻居劫持。这个消息最让柯汶利印象深刻的是,当邻居们听到女儿的呼救声时,他们都认为这是别人的家务。没有人主动告诉妈妈,也没有人站出来阻止或报警。他说:“最讽刺的是,当警察带着凶手回到案发现场时,整栋楼的人都冲了出来,想教训他。”柯汶利将冷酷的分析移植到电影创作中,血淋淋的镜头震撼了观众的心。
他说:“我们存在于这里,都是众生,众生之旅,引起觉悟之链。意识的终点,都是新生的起点。”这段台词经常出现在电影中。柯汶利试图用新的形象解剖人物的内心世界,善恶有报,罪孽难逃...《默杀》中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李涵(张钧甯)因为家庭暴力血腥,但没有邻居上前制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在福(王传君)被捕后,整栋楼的邻居跑上屋顶加入其中的乐趣,愤怒地指责他的罪行。令人不寒而栗的对比反映了电影的主题——每一个面对邪恶而沉默的人都是凶手,集体沉默会孕育更多的罪恶,最终吞噬所有人。
柯汶利在119分钟的《默杀》中,向观众展示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性侵犯、家庭暴力、凌虐、校园欺凌、跟踪偷拍等。电影叙事的剖解在极大地扩大话题丰富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流于表面,绝大多数都是点到为止,未能解渴。更令人遗憾的是,《默杀》列举了很多话题,反而稀释了悬疑的“浓度”。影评人韩理想认为:“也许我想说太多。整部电影在关注影像造型和话题的同时,也缺少了一些悬疑电影的叙事编织。故事没有《误杀》那么严谨。”
高密度的“翻转”成了招牌招牌
近年来,一批悬疑犯罪电影表现出类似的气质:《唐人街探案》《误杀》《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瞒天过海》等。,所有这些都将背景设定在东南亚或非当前社会,并以高能反转的情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默杀》也有鲜明的类型电影印记,暗色调,阴郁的老建筑,持续的暴雨...创造“悬疑” “恐怖”气氛。对一部主题较重的商业片来说,柯汶利坦陈可以提高悬疑和恐怖元素的可见性。
一些悬疑犯罪电影越来越倾向于抖音短剧,以连续反转的情节、血腥暴力的画面为吸引顾客的“招牌”。作为电影海报上最引人注目的关键字,“翻转”、“尺度”、“真实”等元素被包装成“金句”。一般来说,“翻转”是悬疑犯罪电影最突出的产品卖点;然而,《默杀》中高密度、弱逻辑的翻转让一些观众感到“假装深刻”。有些人物形象、行为动机稍弱,带给人一种分离的感觉,难以相信。
近期爆款商业片都非常重视“情感营销”,当“好奇” 话题“组合拳”短视频平台,更容易击中网友的情感爆点。一年前,《消失的她》以大规模的视觉奇观叠加争议的社会话题,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求和情感需求。现在,《默杀》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大银幕上的暴力美学当然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但也有专家认为,欺凌和虐待的细节太多,黑暗、压抑和暴力的风格很难让人感同身受。(文汇报 见习记者 臧韵杰;记者 宣 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