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副校李鸿飞:数智时代,高校如何培养新人才?

06-01 00:06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基础和战略支撑,三者有机结合,统筹推进。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领导者,肩负着支持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新征程、新任务、新目标,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支持高水平创新。为了全方位展示最新的实践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协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推出了“高等教育前沿”高端访谈栏目,聚集专属角度,分享真知灼见。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李鸿飞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分享了他对高校服务新质量生产力发展、新质量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在线中国教育:李校长,很荣幸你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采访。发展新质量生产力是今年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新质量生产力需要新质量人才的支持,人才培养基本靠教育。那么,你如何看待新人才的培养呢?


李鸿飞:谢谢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值得讨论的问题。新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新人才的主动作用。因为人是所有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最活跃、最能发挥“乘数效应”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何理解新质量生产力与新质量人才的关系,以及如何定义新质量人才?我想从三个维度来讨论一下。


一是新质量生产力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密不可分。事实上,新质量的生产力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其主要特征之一是新。所以,它的新在哪里?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我认为它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如何赋能。如何使我们的传统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得以布局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国家进行整体战略规划和先进的科学布局。


新的生产力,包括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对象和新的劳动数据,当掌握了巨大科技力量的人才投入到生产力体系中时,他们对生产力的促进将呈现出几何级的“乘数效应”。因此,以新产业为主导的新质量生产力与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关。


二是新质量生产力与新质量人才密切相关。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先进的技术和全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在以新质量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然后,通过培训、培训和积累,掌握先进科技的新型劳动者的能力将成为生产力要素最具革命性和主动性的因素。因此,适应和支持新质量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新质量人才的关键特征是什么?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新人才是具有数学智能能力的专业人才。由于新质量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和前沿技术赋能现代工业和工业高质量发展,进而赋能国家科技、教育和人才高质量发展,赋能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数字智能时代”的背景下,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相互叠加、演变和升级,促进了新的现代产业的再发展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无论从事什么专业或职位,在这一过程中,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字化能力,需要接受数字化教育,进行数字化技术培训。因此,我认为新人才首先是在数字智能能力的渗透下的专业人才。数字化,是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智慧,是智慧和智慧,专业是融合和渗透数字智慧的专业。


第二,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当代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复杂的交叉复合问题,包括国家要解决的各种“卡脖子”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或专业能解决的。因此,培养和锻造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基础厚、口径宽的复合创新人才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认为新人才应该是数字智能渗透下的交叉复合创新专业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发展新生产力的任务和目标。


中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李鸿飞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三是新质量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和时代需要适应的新质量生产力存在一定差距。第一,在新生产力的发展中,传统产业,如传统制造业、农业等,正在进行转型升级。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正在赋予传统产业权力,使其处于升级和转型阶段。比如,电子 商业,电子商务;智能化 物流、智能物流;数字化物流; 智力教育,数字教育; 医疗、智能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农业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处于上升的渠道之中。


同时,中国布局了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非常热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九大新兴产业。中国推进相应的行动计划,颁布整合政策,建设创新基地,聚集创新功能和科学家。可以说,从国家层面来看,系统规划和整体布局已经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健全方面进行。


然而,在目前的智能能力渗透下,交叉复合创新专业人才仍然不足,难以支撑包括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内的中国社会发展体系。换句话说,目前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缺乏新的人才。新人才培养和供给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的学科专业调整相对滞后,很难及时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和行业、公司和岗位所需的新生产力特征的能力。二是科研创新与“科教融合”平台、实验培训平台、行业企事业“产教融合”平台等培养创新能力存在不足。三是师生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还远远不够。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是指在数字时代,不仅要学会使用数字设备,还要有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比如计算思维,构建思维,以及数字时代的沟通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人才的培养应该纳入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也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应该共同完成的重要任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


在线中国教育:它还赋予了教育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李鸿飞:是的。


在线中国教育: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那么,为了培养新的人才,你认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去哪里?


李鸿飞:对于大学来说,这个问题既是重中之重,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完成大学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学校,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教育,必须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改变、改革和重塑的地区。然后,围绕培养新人才的目标,我认为大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要深入思考新质量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在培养理念和目标方面,如前所述,新质量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交叉复合创新的专业人才,在数字智能能力的渗透下。它的关键词在于能力。因此,当教育进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时,应该回归到“能力第一,价值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所有维度和要素都应该回归能力和价值。


这里还涉及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化的问题。包括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从提高新质量生产力要素和升级所有要素的方法论出发,高校治理要重新建立资源配置观和要素结构观,协同联动资源和要素,使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真正对比新质量人才的培养。


其次,要深入思考新质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方向和路径。它涉及到如何在数智时代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培养。这种高质量的个性化培养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基础的公平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和能力。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象牙塔,而应该朝着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方向发展,让我们的人才培养规范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关系,为发展新的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和培养提供急需的新的人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深入探索实践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对目前来说,这也是高校学科专业优化提升的重要基础。


目前,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要点:


第一,培养新人才必须有一个整体的结构。要把它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把它放在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把它放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要在这一整体结构和过程中,构建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在构建这一系统的过程中,要有效地配合所有元素。就学校层面而言,要建立一个整体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而不仅仅是对某个课程或专业进行改革。这样就需要统筹规划。


第二,当务之急是学科专业的优化提升必须及时、准确。教育教学改革的诸要素、诸要素与之相匹配,要尽可能地匹配和协调。比如在数字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数字智能赋能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基于数字智能驱动的过程性生成性评价的改革,必须基于行业岗位和能力适应的评价改革,才能真正赋能数字智能能力渗透下的专业能力培养。例如,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能力和数字化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具体的探索方向,我们也可以去想象。


例如,如何实现科教融合,我们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改革?或者我们的前沿研究成果如何更快、更合适地转化为我们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资源?同时,如何在教师的科研项目、实验室、研究成果中积极寻找教育教育资源?这是一个双向过程。


再如,有没有可能来自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以及行业和企业已经承载的完善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结构或平台,直接“转移”回到教室?实现“产学”一体化一线贯通,而非进行产学两端分离的培养。


第三,要深入思考在推动跨学科、超学科发展中培养新素质人才。关键在一些基于重大战略需要的主题和任务的牵引下,培养跨学科、跨专业、跨团队,重点培养人的交叉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方面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而在这一过程中,开放和共享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的机制。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和消除教育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和优质资源来实现教学的高质量平衡。这也是国家推出智能教育平台等重大公共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部推出的一系列虚拟实验室、虚拟教研室和各类课程联盟的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风光


在线中国教育:你刚才提到了科教结合和产教结合。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正在布局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认为大学目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李鸿飞:考察一所学校,你应该跳出学校去看学校。考察教育,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来看,我们培养的新人才能否支撑新生产力的发展?我认为,其中,教育具有更加活跃、更加基本的地位和功能,它不仅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人才产生的原点;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即培养大量的创新型学生需要大师和名师。因此,教育、科技和人才是三位一体的。对大学来说,它应该是国家创新和新素质人才的新引擎和政策来源。


如果明确了这样的使命,那么高校就要明确目标、任务、措施、行动,以及培养新质量人才的相应政策措施,才能真正按照这样的使命进行规划和设计。因此,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必须承担一些责任,做一些伟大的事情。


在线中国教育:大学应该以躬身入局的姿态,主动承担责任和行动,承担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


李鸿飞:是的。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李鸿飞在第61届高博会“高等教育前沿”栏目采访记录)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协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制作。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