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爱驰复活:员工的喜悦?工业的悲哀?

05-23 03:55

哈德逊收购了一家公司(Hudson Acquisition l Corp.),与爱驰欧洲公司合并,为欧洲市场提供电动汽车。


汽车投资咨询平台iAuto与高合汽车母公司中国运通签署了价值1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


3月以后,5月成为“死车品牌复活月”。3月,知豆汽车被吉利、爱玛科技、金沙江风险投资重组;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东南汽车全资股东;海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委托郑州航空代理5年。


也有传言称,1月份股权被冻结的天空汽车,并没有完全放弃“找钱”的想法,“想多挣扎”。即使是被认为已经死了很久的威马汽车,仍然处于破产重组状态。根据“自救”的说法,不排除尝试复活。


一位业内人士评论道:“这些汽车公司还在拉扯和纠结,“有些是残留资源开发,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有的没有前途,没有死,没有盘活,都是为了地方利益而呼吸。”


在底层逻辑上,车辆的制造特性仍然遵循“集中资源、扩大规模、稀释成本”的原则。现实中,汽车市场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为汽车公司和品牌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然而,过于分散的资源总是不利于行业的进步。


与真正被重组和消化吸收的“死亡汽车公司”相比,那些被迫谋生的品牌更像是病床上的老人。被子女为了养老金强行续命,“只为一点钱”。


也许,把那些“吊”出来的钱给追发员工的工资和补偿,是一些“不能死”的汽车公司最终的“一点人情味”价值。


迎接白衣骑士的高合


年初,因裁员困境被视为“年初第一爆炸”的高合汽车,迎来的白衣骑士终于露出了自己的身份。他们既不是长安汽车,长安汽车想借用高合品牌和渠道加强阿维塔高端品牌,也不是被指重组拜腾失败,试图赢得高合一汽车,而是来自美国的汽车投资咨询平台iAuto。


汽车公社对几个关键信息进行了梳理。


iAuto要花多少钱?据公告显示,高合汽车母公司中国运通与iAuto签署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iAuto作为中国运通重组的第一轮专项资金,计划投资最多10亿美元。


IAuto投资高合的直接目标和业务可持续形式是什么?IAuto表示,将全力支持高合汽车恢复业务和车辆制造计划,即保持高合汽车原有的运营模式,而不是被新品牌吸收。


资金何时到达?双方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公布财务报表。


随后,“重组期间高合汽车筹备工作组”的通知流出,其001号显示了今年以来第一份官方内部公告的身份,通过两个工作组总结了重组工作的分工。


一是成立“重组工作组”,内设四组,即股东端事务组、政府端事务组、供应商端事务组、员工端事务组;


二是成立联合运营工作组,负责公司的日常决策和运营。有商品规划小组、项目设计&工程小组、生产供应链小组、营销小组、财务小组、法律小组、人力和综合职责小组七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名单。“从具体名单来看,魏燕钦和其他人都是大家熟悉的高合管理层,他们的等级比杨悦卿(工程项目总监)更高,他们之前带货直播,几个拼音人的名字很可能是亚洲股东的代表,尤其是因为合作地点在香港。”知情人士说。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给钱就行了。"


"九月份会有第一笔钱吗?"


…消息传出后,原本沉寂了一个多月的高合员工维权群,又炸开了锅。


但是,维权小组中比较熟悉情况的员工,以及一些了解内情的员工,给出的评价并不乐观。


中国运通的规模不小。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以智能交通未来为幌子,以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城市为重点,推出全车品牌高合作战略。


早期,中国运通/高合的智能战略与车路协作密切相关,甚至耽误了自行车的智能研发投资。“毕竟创始人丁磊曾经是浦东新区的副区长,政府资源好,思维也和他在上汽通用和浦东区的工作简历挂钩,看好能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车路协作。”观察者是这样的。


根据中国运通自己的信息,中国运通自六年多前成立以来,累计投资超过150亿元,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端品牌、两个生产基地、三大车型、四个R&D中心和1500个。 截至2024年2月18日,一个销售服务点共有4,500名员工。


“我们员工的工资需要几个小目标,”员工维权小组表示,除了拖欠员工工资外,高合之前被曝还拖欠了供应商的货款,导致入门级车辆等特点停滞不前。


前述人士表示:“美国制裁中国电动汽车,一些制造商开始思考,试图在中美之间发挥电动汽车贸易的桥梁。“贾跃亭最近的声明就是这个想法,iAuto也有这个想法。”


只是因为在鸿沟之间架桥的难度不亚于登天,所以只有时间来回答提出目标的根本动机是为了吸引眼球,赚钱,还是真的做生意。


爱驰捡起重生的机会,放弃了中国市场


假设高合的复活计划,隐藏的方向是美国,那么爱驰就非常准确地指向欧洲,甚至可能放弃中国市场。


根据双方签署复活计划的身份,一方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SPAC公司哈德逊收购I公司(Hudson Acquisition l Corp.),另一方面,爱驰欧洲公司Aiways Automobile Europe GmbH。为什么哈德逊没有选择爱驰在中国的总部收购I公司,而是从事欧洲业务?


很明显,买家的目标是为欧洲市场提供电动汽车。


爱驰欧洲董事总经理Alexander"新实体将有一个新的战略定位,以利用我们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资源。 在声明中宣布Klose。


一位熟悉爱驰最近计划的消息人士表示,爱驰车辆总部将位于欧洲,负责销售、营销和财务,制造、采购和R&D将主要在中国进行。据悉,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此次合并交易。


爱驰汽车的长期表现是“海外销量大于国内销量”。


一方面是因为出口海外确实有一些机会,而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内卷竞争程度太高,弱势品牌很难增加数量。另一方面,爱驰从付强、谷峰等长期负责人,到曾经控制爱驰的SAIC集团前总裁陈志鑫,其实都是“SAIC”汽车人,海外资源决定了相对容易取得前期成绩。


有关人士表示:“爱驰几年前在欧洲再次获得数百辆大单,这是由这些资源推动的。


此前,艾驰U5、U6等车型在欧洲市场取得了一定的销售成绩和存在感,现成的产品和运营框架为复苏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2023年夏天,艾驰上饶工厂停工。此后,上海公司被宣布破产审查。艾驰被列为不值得信任的执行人,复工所需的资金和人力,以及一些手续,都会给艾驰复活带来麻烦。


“自2024年初以来,爱驰一直在四处寻找金钱和恢复生产。”其实这个谣言目前很容易被回忆起来。“爱驰只是守口如瓶。”


如今,中国不可能卷入海外。这条路线几年前令人难以置信。现在,随着“新能源换道超车成功,中国电动车超越海外水平”越来越被接受,“海外是出路”成为共识。


爱驰即将在中国“消失”,或者直接放弃中国市场,然后将目光投向海外。


与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压制相比,ALL-IN虽然会绕过一些“进口汽车”,但也意味着从此没有出路。



可以说,从高和爱驰,到知豆、东南、中泰,各自复活的逻辑都可以在理论上建立起来。东南部被优势汽车公司重组产能;当时吉利在全球鹰和知豆失败后,可以重新打造成纯电动微型汽车品牌;爱驰明显指向了“海外航行”的新路径,高和也隐约表现出类似的尝试。


但是,整合东南的奇瑞,其增长潜力需要补充多少产能?


五菱宏光MINI在国内纯电微车品牌和产品、除了长安糯玉米之外,还要增加多少席位?


当初进入海外比在中国站稳脚跟更难。现在,随着内部竞争的加剧,似乎海外可以喘口气。但是如何避免欧美打压等政治风险呢?比亚迪等。加快出口。这些劣势汽车公司什么时候能逃脱国外的竞争?


当事车企肯定能想到这些问题,但不一定能解决。只是为了资金和利益,他们不得不选择方向,然后奔跑,即使他们蒙着眼睛。


"该死的还是会死"


汽车工业有一百年的历史。如果参考海外汽车强国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燃油车公司的发展历程,很容易发现企业和品牌的数量有一个少-多-少的过程。



20世纪初,美国汽车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包括早期的电瓶车公司(1940年后基本消失)和燃油车品牌,其中数百家最多。之后,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巨头开始吞并扩张。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通用汽车有雪佛兰、别克等品牌。起初,它们实际上是独立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通过换股或合并的方式被纳入他们的指挥。


在西方已故的马尔乔内,东方的李书福曾对几十家燃油车公司发出“未来只剩下三五家”的预测。那么,在数量较高的新车公司中,有多少会死亡呢?一个新的汽车制造力量有着密切的相关资本,给出了99%的判断。


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朱岩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数百家创业公司押注电动汽车革命,但最终只有1%能够生存,因为新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朱岩说:“从零开始到造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所以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存活率会很低。”


自汽车诞生以来,一直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即使我们面临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智能、网络连接、新能源三大变化,新四化迫在眉睫,也注定会颠覆原有的行业面貌,甚至在某些层面上改变这款游戏的基本规则。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这一行业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以及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作为支撑。


无论是电气化/新能源,还是智能联网/自动驾驶,都极其昂贵,R&D成本远高于燃油车时代的技术项目。比如大众在MEB平台上消耗了500多亿欧元,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惊人的成本。


这个时候,行业更需要把资源集中起来,而不是为自己而战,重复建设。即使是巨头也可能通过联盟和合作来提高协同效应,共同分担高R&D和建设成本。数百家实力较弱的小企业远不如几家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更有利。即使后面的大企业是前面的小企业合并,在“集中聚集”的过程中也会有质的变性飞跃。


但是,之前“大干快上”的浪潮,导致了新能源汽车资源的极度分散。


根据中国流通协会的统计,仅2015年至2017年6月底,计划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数就超过200个,相关投资金额突破人民币万亿元。如果总结各汽车企业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目标,几乎接近目前国内燃油车销量-2000万辆以上,是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定目标的10倍左右。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旗下赛迪研究院的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仅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闲置产能超过2500万辆。


制造业离不开规模,盈利离不开运营效率。众所周知,汽车产能需要达到80%才能保证盈利。目前只有特斯拉、理想等少数公司在新力量中实现了净利润,而其他新力量大多只有毛利率,而净利润还没有转正。头部汽车公司太难了,那么缺点和新力量呢?


在一定难度的前提下,淘汰赛的残酷程度与比赛的积极程度基本相关,国内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狂热也注定要结束。


高合、爱驰仍在复活的道路上挣扎,能走多远还不得而知。但是在“百不存一”的寓言之后,却是一条血淋淋的荆棘之路。


毕竟,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只有在被淘汰和泛滥之后才会焕然一新。那时候,无论是“弯道超越”的赞美,还是中国汽车站在世界森林里的信心,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强大支撑。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汽车公社”(ID:作者:iAUTO2010:Diplodocus,责任编辑:石邈,编辑:何增荣,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