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胭脂扣》——在经典回顾中浓缩时代。

04-27 07:49


舞台照片,音乐剧《胭脂扣》。制作方提供图片


李碧华的中篇小说《胭脂扣》于1984年上映。一九八七年,同名电影由香港演员梅艳芳和张国荣主演,成为时代佳作。时至2024年,由萧敬腾、张泽、丁臻瑶、徐瑶等主演的音乐剧《胭脂扣》于4月在上海开播首轮演出,被称为一部对原创音乐剧的高度尊重,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


从1984年到2024年,时间刚刚过去了40年。在过去的40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感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成功塑造了《胭脂扣》中的梅艳芳和张国荣,他们的角色像花朵一样十二岁。因此,音乐剧《胭脂扣》的表演包含了纪念和回顾的情感意义,也浓缩了洗去所有铅和细致的时代观察。


音乐剧《胭脂扣》将故事发生地从香港改为上海。人物关系、家庭纠纷、文化习俗、社会习俗等。在剧中有了更多的落地点。新老之缴的上海滩,为如花和十二少的情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背景,为剧作改编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这部剧还将上海元素融入了歌词、人物、风景、服饰等方面。,让这个原本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香港故事展现出自己的海派文化风格和魅力。


穿越、自杀、相遇,形成了胭脂扣三幕式的戏剧结构。在此基础上,音乐剧表达了十二少订婚宴、十二少与高师傅的爱情观,不仅丰富了戏剧层次,也加强了音乐剧的观赏性。音乐是第一位的,充分体现了两个情节。因此,这部剧的音乐创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十二少和高师傅的场景,采用了类似“滩簧剧”的表演方式,生动有趣,让人看到这个悲剧故事中隐藏着凡俗之美。对唢呐这种传统乐器的使用,也将唢呐本身所蕴含的热情、悲伤、忧郁、紧张、释放等情感扩展到剧情中。


《胭脂扣》的故事《人与鬼的爱》写的是爱情,但标题是“痛与悔”。书中的人物只有普通人,深情却不够深情。这是真爱,但期待总是空虚的。彻底的心痛和永久的失落是真实故事的核心。同样的故事,在音乐剧《胭脂扣》中,“痛与悔”变成了“真与癫”,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音乐剧《胭脂扣》和《癫痫》的气质可能不是创作者的初衷,但观众赋予的印象构成了虚拟与现实的互动。这个故事的“癫痫”由几点组成:一是旧时代环境的不宽容,一对向往爱情的男女牢牢按在原地,所以癫痫成为他们本能的反应和命运的终点;其次,在爱恨交织的狭窄生活中,癫痫是他们穿越这条狭窄缝的唯一途径;最终,舞台上的故事风暴在现实中被吹进来是一种轻微的讽刺。如果观众有“癫痫”的印象,也是合理的。


戏剧的方式可以形式多样,在表达上也可以充满想象力,但在故事的底层和人物的情感逻辑上,一定要以“真理”为基础。体现在音乐剧《胭脂扣》中,我们可以看到或体会到,当时的社会偏见和老家庭观念是真的,对男女性别差异的定义和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真的。对个人和个性的压迫,对自由和真情的驱赶,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真理”,比如花和十二少跨越阶层的爱,才得到了观众的支持,把这种情绪纳入了“真理”的行列。为更符合当前女性的审美,创作者对似花这一角色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同时也对其它情感线进行了更符合当前爱情观的重设。音乐剧《胭脂扣》在当代人不断追问和追求“真爱”的时候,以“真爱”作出了答案。(韩浩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