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幕解决方案并肩而立,屏幕下摄像机成为关键点。

04-17 11:05

日前,有消息透露,新iPhone SE的产品渲染图显示,它可能会改用异形全屏和iPhone旗舰机型的斜框设计,据报道,Touch将被取消。 ID、改用Face ID方案。事实上,目前安卓阵营的全屏设计已经全面普及,不仅衍生出对视觉效果影响相对较小的打孔、水滴等方案,还出现了更接近“真正全屏”的屏下摄像技术。



新iPhone SE可能会迎来外观设计的创新,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很多用户对全屏设计的重新关注。自全屏设计问世以来,由于其颠覆性的视觉体验,用户从未停止对更完美全屏形态的追求,因此各大厂商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


此前,升降模块、滑盖结构等战略的推出,一度为全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设计不仅有效解决了摄像头模块占用屏幕空间的问题,而且显著提高了屏幕比例。但是这个方案并不完美,比如会增加机身的厚度和重量,同时会带来结构设计和设备故障的问题,所以现在这个设计越来越少了。


现在全屏设计几乎已陷入困境,在展示形式上也呈现出极高的同质化。其中,对于iPhone来说,实现“真正的全屏”最大的困难无疑在于FaceID在屏幕下的实现,因为FaceID是通过对摄像头进行深度投影,分析大量点,然后捕捉准确的人脸数据。然而,在目前的技术标准下,该系统中的红外摄像头、点阵投影器等关键部件无法完全隐藏在屏幕下方。所以现阶段只能用妥协的开口屏方案来解决。


为了缓解在屏幕上打孔对用户视觉享受的影响,苹果目前在iPhone模型中适应了“智能岛”功能。但显然,对于追求更完美视觉享受的用户来说,这只是一种妥协。此外,“智能岛”在某些场景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iPhone的“真正的全屏”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FaceID是一种生物识别,但屏下FaceID与屏下摄像头密切相关。只有屏下摄像头相关技术有所突破,屏下Face有所突破。 实现ID是可能的。因此,近年来,苹果在屏幕下摄像头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例如,早在2022年就有专利显示,它就试图将相关传感器嵌入屏幕下方进行3D面部识别。但是,由于传感器区域光传输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很难确定该专利的前景。


另外,苹果方面还在不断尝试减少相关模块体型的方法。近日有专利曝光,苹果为了降低将其置于屏幕下方的难度,试图将红外拍摄和点阵投影器“合二为一”。而且这种技术一旦实现,就有望进一步缩小屏幕打孔的大小,甚至完全取消打孔。从这些信息中不难看出,苹果很可能会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来改进相关方案,然后逐步实现“真正的全屏”设计。


但是,实现真正的全屏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显示供应链咨询公司(DSCC)Ross分析师 Young曾经预测,预计IPhone系列Pro版旗舰机型将在2025年引入屏下FaceID,屏下摄像头甚至要等到2027年。而且他还强调,不要指望屏幕下的Face。 ID将出现在2025年之前的iPhone中。


相比之下,目前安卓阵营在全屏设计上面临的困境其实更多的来自于屏下摄像技术本身。与苹果的人脸识别路线不同,目前几乎所有的安卓车型都转向了生物识别中的指纹验证,因此更注重屏幕下摄像技术的视觉效果、成像质量和方案本身的差异化。


尽管近几年屏下摄像机经历了多次迭代,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技术问题。例如,在显示效果和颜色呈现方面,屏幕下的摄像头区域与其他位置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这意味着目前主流的各种打孔方案在一些型号中仍然无法完全替代。所以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型号采用了屏下摄像技术,而且大部分都是朝着差异化和改善视觉享受的方向去尝试。



但是,并不意味着当前的屏下摄像机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面向特定用户群体时,这种技术仍然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对于游戏玩家来说,红魔9 以Pro系列为例。对于这类用户来说,游戏画面的完整性显然会排名第一,对前期摄像头的需求普遍相对较低。因此,屏幕下摄像头不仅保证了主要需求,还带来了与其他型号的显著差异,成为商品的核心竞争优势。


此外,对于折叠手机,尤其是大折叠手机,也为屏幕下摄像头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毕竟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选择大折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大屏幕可以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此外,产品形态生来就有更多的前置摄像头设置,这也为其应用屏幕下摄像头技术提供了便利。


虽然屏幕下摄像头的相关部件需要定制,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但考虑到目前大折叠本身的市场定位和用户对产品差异化的向往,这种成本的增加显然更容易被接受。但目前使用屏幕下摄像头技术的折叠屏模型仍然非常有限,只有三星进行了相关尝试。


从表面上看,iOS和安卓似乎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挑战,但它们最终都指向了屏幕下摄像头的共同问题。虽然屏幕下摄像头技术目前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完美的屏幕形式将很快呈现给大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三易生活”(ID:IT-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3eLife)。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