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领导两家世界500强,他说:只有到崩溃边缘,才会迷途知返
来源丨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节选自宋志平《经营制胜》,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到底怎么样?这句话问一千个人,可能会得到一千零一个答案,但宋志平的答案绝对值得你仔细品味。
宋志平是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两家央企上市、跻身世界 500 强的引路人,从业 40 年以来,他亲身体会过一寸寸追赶海外企业技术的艰辛,也站在时代最前沿,看到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就和关隘。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高谈阔论,但很少有一篇能以亲历者视角,写清楚中国企业创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的。
今天,获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我们节选宋志平《经营制胜》中的一章分享给大家,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同时领导两家世界 500 强公司的企业家,如何应对多变而残酷的商业挑战。中国创新的真正面貌,正是由这些不断向上的企业集结而成。
01
从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采取的是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创新大部分是模仿创新,模仿了 40 多年,现在想再模仿就比较难了。第一,我们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还能模仿的东西不多了。第二,和早期工业化阶段不一样,现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越来越严格,再模仿很容易‘踩雷’。比如美国 301 条款等,触碰了就会惹麻烦。这就鼓励企业用自主创新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能简单地通过模仿获得这些技术。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资金实力,在许多领域从跟跑者到并跑者,逐渐成了领跑者。我们现在要转变创新方式,应该从模仿创新向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模仿永远做不出最好的东西,模仿创新的企业永远是二流企业。
自主创新比较难。在医药行业里,一种新药的研发大概需要 10 年的时间、10 亿美元的投入。国外的大型制药企业往往没有琳琅满目的药品,而是只有几种好药,每种药一年都有上百亿美元的收入,当然一旦专利到期,技术解禁后收入就会下降 80% 。国内的自制药品大都是专利解禁后的仿制药,这也是国外制药企业保护专利的原因所在,专利是它们的命根子。自主创新不容易,例如,华为现在也在加大投入,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以防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
近年来,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发展得很快,在不少领域里培育出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中国建材在玻璃领域就有过多次自主创新。过去的玻璃都是拉伸出来的,表面不平。20 世纪 50 年代末,英国皮尔金顿玻璃公司研制成功了一种玻璃浮法成型工艺,当时很多国家争相抢购专利,但唯独中国被严防死守,不能购买。这让当时的中国玻璃行业意识到,必须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于是,我们自主研发出了‘洛阳浮法’技术,把锡熔化了以后在锡槽上拉伸玻璃,这样玻璃就会很平。后来,‘洛阳浮法’被称为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和美国‘匹兹堡浮法’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浮法工艺之一。1981 年 10 月,‘洛阳浮法’玻璃工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玻璃领域,中国建材自主创新的产品还有超薄玻璃,也叫超薄电子触控玻璃,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核心材料,是用来做手机、电脑、电视显示屏的基础材料。过去,这种玻璃被美国康宁和日本旭硝子垄断,我们起步比较晚,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并且连材料都要受制于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材所属蚌埠院开始了长达 30 多年的探索,最终凭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先进技术及装备,相继拉引出 0.15 毫米、 0.12 毫米的超薄玻璃,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显示产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也使得超薄玻璃的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 2/3 。我国台湾地区一家电视台曾播出过关于中国建材电子超薄玻璃的节目,讲到中国建材电子超薄玻璃在全球领先,打破了国内没有超薄玻璃,液晶显示器都得靠从美国进口的困境。
随着 5G 、互联网+、AI 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的需求会更多,柔性显示成为引领显示产业新一轮变革的动力引擎。2019 年以来,很多终端厂商都在折叠领域加大投资开发新产品。作为可折叠显示器件的核心材料,柔性玻璃研发生产难度极大,成为全球显示产业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建材旗下的凯盛科技(6.650, 0.06, 0.91%)利用自身在柔性触控玻璃领域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能力,充分发挥优势,自主研发出了高强度柔性玻璃配方,以及减薄、强化、切割及成型加工的新技术,能够生产出 30〜70 微米厚度的主流规格的超薄柔性玻璃,而且能够实现玻璃连续 20 万次弯折不破损,弯折半径小于 1.5 毫米,这都是行业领先水平,并且形成了国内唯一的、覆盖‘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后加工’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打破了国外垄断,从源头上保障了中国电子信息显示产业链的安全。这种玻璃的研发成功,是中国建材取得的又一项重大创新成就。
此外,中国建材还有一个自主创新的‘黑科技’——图像光导识别芯片,可用于手机上的指纹识别。今后, 5G 手机的照相和指纹识别功能都会在手机的正面。手机屏幕下面只有四片玻璃,其中可以放上中国建材的图像光导识别芯片。它的原理是把上亿根光纤压缩在一起,压成光纤棒,再切成薄片。利用光纤的传导原理,信号可以精准传输而不失真,而且对光线特别敏感,手指一按,透过液晶屏幕和四片玻璃,就能在手机全屏范围内识别出指纹,简直奇妙极了。
1964 年,我们就开始研究这种技术。后来,我们发现这个东西可以用在手机上,今后还可以在 DNA 测序等安全领域推广。图像光导识别芯片确实是中国建材的一个原创产品,现在很多手机的 OLED 屏都要用到。
02
集成创新就像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
目前,中国建材这样的自主创新还相对较少,绝大多数都是集成创新。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人提出了集成创新的概念,就是把各种创新要素结合起来,既有借鉴的又有企业自己的,或者把其他行业的一些创新要素放在本行业里集成起来,就如同‘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是介于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之间的一种创新模式,是一个知识重组、技术重组、要素重组的创新过程。
过去,我们创新的方式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全世界几乎没有什么技术是由某个企业单独开发的,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寻找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来开发新技术,实现各种要素的有效集成和优化组合,这就要运用集成创新。
对集成创新来说,有人仍把它误解为‘拿来主义’。其实,集成创新不是模仿、抄袭或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把各种单项的技术要素和技术思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取得‘1+1>2’的效果,这才是集成创新真正的价值所在。
如今,我们的创新不能仅在中国范围内集成,应该把全世界的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能将分散创新的研发效率、大规模创新的协同效应和大规模应用的市场效应高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企业,才能占据主动权。某个地区只要有厉害的科学家,能做出有效的创新,就可以专门设立技术研发点。中国建材也是这样做的,投资一个研究团队在国外设立研究所进行技术创新,再把很多新技术移植到国内。
在集成创新方面,中国建材这些年来大胆迈步,重组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牢牢控制了行业制高点,真正做到了在相关领域领先一步。在风电叶片领域,我们在 2007 年收购了德国的 NOI 公司,后来更名为 SINOI 公司。NOI 公司位于德国的北豪森市,鼎盛时期曾是欧洲第二大风电叶片供应商。德国风力发电走入低谷的时候,由于股东撤资,这家公司当时进入了破产保护程序。中国建材抓住有利时机,成功收购了这家公司,成立了海外研发中心。这场重组开创了中国本土企业收购国外风电设备公司的先河,成为‘中国学生’收购‘洋师父’的典型案例。通过重组,中国建材一跃成为全球兆瓦级风电叶片的领导者。
美国第一太阳能(6.810, 0.03, 0.44%)公司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太阳能公司,纳斯达克上市股价达到 100 美元。这家公司的碲化镉发电做得最好,但是这项技术始终对我们封锁,连碲化镉发电片都不卖给我们。我们在德国收购了一个研究院,集合德国的技术人员研发出了碲化镉发电技术,现在已在成都的生产线投产,也实现了盈利。我给研究团队的每位成员涨了 20% 的工资,并问多久可以超过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他们说三年时间,我说超过了再涨 50% 的工资,大家欢欣鼓舞。2019 年,中国建材的碲化镉太阳能产品各项指标都超过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所以,我们的集成创新视野要更大,不见得只在中国集成,在全世界都可以集成。
过去,我们常说我国处于‘缺芯少屏’的状态,意思就是缺少芯片,缺少屏幕。但现在,‘缺芯少屏’的说法已经少有人提了,更多的是‘缺芯少魂’,其中魂是指操作系统。这一个字的改变,就证明了目前屏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全球液晶显示屏 55% 的生产能力都在中国,其中差不多有一半在京东方。
京东方过去是一家电子管厂,电子管被半导体取代以后,这家企业经营业绩一路下滑,尝试过各种业务,后来选择了液晶显示屏,也就是液晶面板业务。当时行业内普遍做的都是 CRT ,即彩色真空显像管。京东方经过研究后,没走这条路线,而是认定在未来显示技术一定是 TFT-LCD 走得更远,于是依托自身良好的工业基因和专业人才队伍,将目标瞄准了先进的液晶显示技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1997 年京东方上市,之后就一直在谋求更好的新产业(65.300, -0.43, -0.65%)发展。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经济非常困难,全世界的韩国人都给自己的国家捐钱,甚至把黄金等首饰都捐了出来,要帮助韩国渡过困境。韩国当时已有液晶显示技术,日本也有,日本先产业化,韩国后产业化,但是韩国做的规模更大。遇到影响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金融危机, 2003 年,韩国现代电子只能选择变卖自己的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京东方抓住这个机会,花了 3.8 亿美元收购了三条生产线,这是非常有魄力的。当时京东方也在议论,如果 3.8 亿美元买地的话,能够买一大片地,可能有不少资产,当然如果买地也就没有今天的京东方了。但是,原董事长王东升认为他们是做工业的,还是要把钱用在工业上,不仅收购生产线,还得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专长,所以派出了 120 位年轻技术人员去韩国的三条生产线学习,他们回来以后建设了中国第一条五代 TFT-LCD 面板生产线,解决了我国‘缺芯少屏’中‘少屏’的问题。
目前,京东方成了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屏供应商之一,产能世界最高,拥有 8.5 代线、 9 代线、 10 代线和 10.5 代 TFT-LCD 生产线,并全部实现了量产。这说明它有很大的规模,规模越大、产品越多,损失率就会越小,成本就会降低。
在液晶显示屏行业,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我们又在做芯片,芯片是国人心中的痛,如果我们能够发扬当年京东方做‘屏’的精神,主动进取,那么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相信芯片国产化也会很快实现。这些都是集成创新的例子,通过集成海外企业的技术、市场以及人才,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攻破技术壁垒。
03
向不同国家学习不同的创新理念
近年来,美国在技术引进方面对中国企业进行封锁,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到别的国家和地区寻求技术合作。
我这两年间去了欧洲好几次,重点是去法国,可不要小看法国人和他们的科技。法国在核电、高铁、航空等技术领域都很厉害,国际上能和波音竞争的只有空客,而空客总部就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要想应用法国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就会遇到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法语,这个很麻烦,中国人大都学的是英语。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法语,进入高科技的法国企业工作。法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每次美国在经贸上制裁中国时,法国的立场都保持了独立性,所以我们在法国要扎下根,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与法国人一起集成创新。
以色列跟中国有传统的友谊,自 1992 年两国建交以来,中以两国就发展了亲密的合作关系,现在关系仍很友好。以色列是谜一样的国家,在贫瘠而狭小的土地上, 850 万国民却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2019 年,以色列人均 GDP 达到了 4.2 万美元,关键是无论在芯片技术、生物技术,还是在国防和智能化等前沿技术上均走在了世界前列。2019 年 6 月,我在访问以色列期间,参观了希伯来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特拉维夫大学、佩雷斯创新中心,并与《创业的国度》一书的作者索尔·辛格进行了一场座谈,这让我真正地理解了什么是‘start up’。
以色列把创业叫‘start up’,是指找到创新的种子,并且把它变成小苗的过程。这与国内的创业概念有所不同,我们对创业的理解不仅仅是‘start up’,还包括把小苗培养成大树,把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做大做强等。所以,将以色列的创业企业理解为初创企业可能更加合适。
以色列有大量的初创企业,并把初创企业作为商品出售转让。以色列大学里的老师可能每人都开着五六家公司,大学生到了最后一个学年就开始创办公司,而且可以获得学校的创业资助,可以说是人人都有公司,产品就是公司。包括 U 盘、胃镜在内的很多技术都出自以色列,他们在生物制药和芯片技术方面也很厉害,美国有很多芯片技术是向以色列购买的。
在巴黎航展上,一家以色列企业展出了一架动力电池飞机,可以搭载 9 个人,巡航距离能达到 1000 多公里,是以色列理工大学的几个学生研究制造出来的。展览后,这家以色列初创企业就被美国一家大企业给收购了,现在开始较大规模地生产动力电池飞机,而不仅限于制作概念模型机。
以色列有一个词叫‘胡茨巴’,我不太理解它的意思,反复询问翻译和当地人后才知道,它是指以色列人总是不按常理想问题,而且对一定要做成的事非常执着,这就是以色列人的特点。我去希伯来大学参观它的技术孵化中心,发现那些售卖技术的初创企业就位于路边由老旧的学生宿舍改造成的一座小房子里,我都不太敢相信。以色列人确实不重视办公环境,只重视实际的技术交易。
我还去了特拉维夫大学的理工学院、世界第六大私立研究院—威兹曼研究院,以及耐特菲姆滴灌公司。以色列水资源匮乏,但是农蔬、植被却长得很好,这得益于滴灌技术,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精准地给植物提供了需要的水分。
以色列的确很值得我们研究。作为‘创业的国度’,以色列构建了一个由创业者、投资机构、孵化机构等构成的全方位、运作成熟的创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生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去创新创业。在与索尔·辛格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提到,犹太人的创新与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是有相关性的, 2000 年的流浪史让犹太人不能安于现状,需要不断寻找让现实变得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特质适合创业,但可能并不适合把企业做大。10 个犹太人可能就会有 10 种观点,往往太多的争论和质疑对于把小企业做成大企业也是不利的。
在我看来,以色列和中国的创新创业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以色列人擅长‘start up’,但不善于把企业做大,当然这也和以色列的国土狭小以及市场有限有关,而这正是中国的强项。中国有许多大企业,可以跟以色列初创企业的技术对接。如果两者能够结合起来,进行集成创新,让以色列创新的种子,进入中国这片有广阔市场和强大制造业的沃土,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两国可以共创经济的又一个奇迹。
04
做企业不可能一天换一个新产品
企业中大量的创新都属于持续性创新。一个行业里的颠覆性创新大多 15 年左右发生一次,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成,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战略以及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所以,大多数企业还是要立足于现有产业,进行持续性创新。比如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排在全球第一,是整个集团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因此不能动摇,只能搞好。
水泥行业虽然传统但不落后。多年前,我去拜访拉法基总裁乐峰先生,他当时问我:‘你觉得未来 50 年有没有一种材料能代替水泥?’我想了想说:‘没有。’他说:‘我认为也没有。’中国 90% 的铁矿砂靠进口,木材也大多靠进口,而水泥的原料石灰石在中国的贮藏量有 9 万亿吨,中国人又有使用水泥的偏好,因此水泥在中国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胶凝材料。从小立窑生产水泥到湿法水泥,再到现在的新型干法水泥,这些年水泥的生产技术一直在创新和进步。今天水泥行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加快转型,推进节能减排,提升技术,提高附加值,同时也在大力推广‘水泥+’模式。水泥市场空间巨大,要着力开拓细分市场,提高盈利水平,‘水泥+’模式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其实,企业发展的停滞和失败往往是因为过早离开了核心业务,没有在细分市场上精耕细作。以汽车领域为例,很多汽车企业现在主要制造汽油车,但也想开发电动车。根据估测, 2020 年全球电动车有 2000 万辆,但全球汽车保有量是 14 亿辆。预计到 2050 年,电动车能占汽车市场份额的 15% ,这虽是很大的比例,但主流还是汽油车,把现有汽油车做得更节油、减少排放就是持续性创新。
05
企业不能总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
企业在做好持续性创新的同时,也应积极尝试颠覆性创新。之前的业务曾让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但如果一直沿用过去的思维和商业模式,不做颠覆性创新,很容易被新入场者淘汰。事实上,很多大的领先企业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它们对颠覆性创新不够敏感。
对企业来讲,如果不创新,不研究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就可能会被颠覆。即使像中国建材这样的巨无霸,如果不用新技术、新模式,也会被颠覆。企业有一些惰性、惯性,还有一些很熟悉的东西不愿意放弃,学习新东西的确需要一个过程。我常想,改革其实是倒逼的,创新往往也是倒逼的,企业主动改变是很难的,只有到了崩溃的边缘,或者到了悬崖边上,才可能会迷途知返。这也是我给企业里年青一代的忠告,不创新必然会死亡。
大企业失败,往往是因为它们总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在北新建材(44.820, 0.91, 2.07%)时我将这句话写进了一个宣传片里,后来到了中国建材也经常讲。过去,我们有些成功的经验要记住,但环境变了,如果不创新、不学新东西,总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必然会失败。
大家都知道,诺基亚曾经因为在平板手机时代到来时错误的选择而临近破产。其实,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有平板手机的技术,并不复杂,但它们认为没有必要把电脑功能放到手机上面。一念之差,苹果公司就打破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市场格局。苹果公司在做手机时,不光把智能化功能应用到手机上,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全球时尚的设计和销售理念。这是革命性的改变,它没有把手机作为一个通信工具,而是作为一款奢侈品去销售。
在短短的 4 年时间里,诺基亚损失了超过 90% 的价值,收入呈自由落体形态,裁员成为普遍现象。当然,诺基亚最终并没有破产,它在现任总裁李思拓的带领下,从一家每况愈下的手机公司,转型成为一家成功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公司,得以重生。
另外一个从辉煌走向衰落,又从衰落中重生的案例是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富士胶片在 2000 年时销售收入达到高峰,它用了 40 年的时间追赶柯达,在终于超过柯达时,却遭遇数码相机问世,每年业务下降 30% ,面临着不得不转型的情况。现在富士胶片已经转型成功,其总裁古森重隆是日本继稻盛和夫之后的又一个奇迹,日本国内很推崇他的概念,《灵魂经营》这本书对其做了相关介绍。
06
企业既要造‘矛’又要造‘盾’
企业既要有持续性创新,又要关注颠覆性创新,如何既造‘矛’又造‘盾’呢?按照克里斯坦森的观点,要把颠覆性创新的部分独立出来,成立新部门,和原有业务分开,因为靠原有业务部门搞颠覆性创新是很难的。
让研究汽油车的人去做电动车不太容易,汽车公司要研发电动车,应专门组织一帮技术人员,甚至工作地点也不放在一起。比如,惠普的激光喷射打印技术做得非常成熟,喷墨打印技术出现后,惠普成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负责喷墨打印机的开发,而且工作地点也不在一起,原有的部门位于爱达荷州的博伊西,新的部门位于华盛顿州的温哥华。因为在不同的部门同时发展了两种业务,惠普在退出高端市场的同时还能赚个盆满钵满。
中国建材在做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房屋等新兴产业,引领了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在开展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平台专业化的思路,用不同的专业团队去做创新,打造出了北新建材、中国巨石(16.080, 0.38, 2.42%)等世界级隐形冠军。在新型建材领域,北新建材旗下的泰山石膏公司多年来自主研发了上百项先进技术,石膏板发泡技术可降低 10% 的石膏用量,每年节约成本达到了 2 亿元。发泡技术就是石膏板技术的持续性创新。
有水泥企业的一把手曾跟我说,用新型建材造的楼房非常好,可如果大家都用新型建材,水泥就卖不出去了。这正是我们发展新型建材用全新团队的原因:一是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二是原有团队对传统业务很难割舍。现在,中国建材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得都很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集团的好处是,只要战略不发生方向性错误,通过多个支点的逐渐转换,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以吃鱼为主和以吃熊掌为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免责声明:文中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本APP立场,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