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前瞻:五大赛道群雄逐鹿,谁将脱颖而出?
来源丨时代商学院
作者丨特约研究员 杨智灿
点击阅读原文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这已经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第三年连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首次提出要“促进规范发展”。这表明,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已经走过探索阶段,通过“规范”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规范”二字加入“互联网+医疗健康”,可见国家对互联网健康产业的期许。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我国数字大健康市场空间在2030年有望超过4万亿元。
而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那么,我国互联网医疗政策如何?当前市场格局又如何呢?
01
医保成互联网医疗发展瓶颈
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0年,丁香园等网站的上线揭开了行业序幕,20年间,互联网医疗经历过百花齐放的狂热期,也遭遇过政策遇冷的阻力。
从2018年开始,我国互联网医疗政策密集发布,从总的指导性政策到规范管理办法,再到具体板块的指导意见,层层递推助力互联网医疗步入快车道。
2020年,新冠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疗发展再次加速,居民对云看病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卫健委也接连发文推动互联网医疗加速应用。
对互联网医疗而言,政策的一小步往往带来行业发展的一大步。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政策利好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分别是医保、医药、医疗。
医疗和医药的互联网化在过去几年取得较大的突破,例如2019年11月药监局颁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管办法》,部分放开网售处方药;2020年12月,卫健委发文推动互联网医院与各级医疗机构的数据对接。
而医保问题一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瓶颈,主要原因是我国医保面临穿底风险大、医保政策和监管均具有很强的属地性等问题。
时代商学院认为,近期国家医保局不断呼吁提高医保信息化管理水平,再结合目前政策落地的趋势,线上医保支付全面放开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一旦形成医、药、保的闭环,互联网医疗将迎来新的爆发点。

02
新冠疫情成催化剂,五大细分赛道简析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我国数字大健康市场空间在2030年有望超过4万亿元,2020年我国数字大健康规模在3140亿元,同比增长44%,为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新冠疫情成为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催化剂。
规模庞大的市场自然是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其中既有像丁香园、春雨这样的老牌玩家,也有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参与。
据西部证券,互联网医疗产业生态可以细分为医疗服务、医药流通、健康管理、科技升级和医疗保险五条赛道。
这五条细分赛道各有哪些亮点?市场竞争程度如何?
互联网医疗服务包括在线挂号、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院。
该领域是互联网医疗直面患者的基础,覆盖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所有环节,其中既有在医疗行业深耕多年的丁香医生、春雨医生,也有腾讯旗下的企鹅杏仁,以及中国平安的平安好医生(01833.HK)。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线上问诊已然是抗击疫情的第二战场。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的委属委管医院互联网诊疗同比增加17倍;平安好医生疫情期间累计访问量达11亿次,新用户注册量比疫情之前增长10倍,日均问诊量比疫情之前增长9倍;春雨医生有关呼吸内科的问题量增长近6倍,全平台问题量相比2019年平均日问诊量接近翻番。此外,京东健康2020年上半年的日均问诊量是2019年同期的六倍。
时代商学院认为,后疫情时代,云看病的需求虽有所降温,但疫情期间培养的用户习惯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互联网医药主要应用于医药流通和药品零售环节,包含 B2B、O2O、B2C 和处方流转四种模式。
涉及到商品流通和零售,自然是少不了电商起家的阿里和京东。
京东健康(06618.HK)依托京东业内顶尖的仓储以及物流系统,快速发展,在疫情爆发之前,京东健康的营业收入就接近四大线下连锁药房药店——大参林(603233.SH)、老百姓(603883.SH)、益丰药房(603939.SH)、一心堂(002727.SZ),
疫情加持下,京东健康已经将线下竞争者们甩在身后,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实现总收入87.74亿元,而四大线下连锁药房的同期营业收入均在60亿至70亿元之间。
阿里健康(00241.HK)“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着来自阿里系强大的资源和流量支持,近年来保持着惊人的高速增长,在 2021 财年上半年录得总营业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74%,且首次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2.8亿元。
而美团(03690.HK)、饿了么、叮当快药等O2O平台也是打得一片火热,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入驻美团买药平台的药店已经近10万家。
时代商学院认为,该赛道马太效应显著,凭借自身的平台、物流、流量等优势,京东、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们将会持续领跑医药电商领域。
不过,由于大部分消费者在购药时需要立即用药,最后一公里问题将成为医药电商在三四线城市及乡镇的发展瓶颈,在这些地区,线下连锁药店仍有施展空间。
互联网健康管理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体检、基因检测等,其中慢性病管理市场总体上占中国医疗健康开支的很大一部分。
中国的慢病人群基数较大,据《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蓝皮书》,预计到2024年,中国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将达到3.8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都在1亿以上,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
时代商学院认为,在慢病领域,互联网将会逐步拆掉医院的围墙。这是因为慢病需要长期和密切的监护及管理,仅仅依靠患者的自觉性并非长久之计,也不适宜由医院来提供。而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为就医不便的慢病患者提供治疗建议、电子处方、送药上门、用药指导、心理辅导、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医保支付等一站式慢病管理服务,可以解放医生、帮助患者,提升整个慢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互联网+科技升级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先进科技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迈向更高阶的发展阶段。
其中AI读片技术成熟,市场需求量大,所以国内众多AI厂商参与进来,比如腾讯开发的腾讯觅影、阿里云的ET医疗大脑、卫宁健康(300253.SZ)开发的AI骨龄检测系统等。
时代商学院认为,机器人看病还为时尚早,目前仍处于概念大于实际的阶段,不过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科幻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互联网医疗保险中,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是两大部分。
疫情的爆发推动了医保在线支付相关政策的落地,不过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而互联网商业保险潜力巨大,据公开数据,2015年开始,互联网健康险进入快速发展期,规模保费由2015年的10.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36亿元,四年间增长了近23倍。
2020年,互联网健康保险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实现连续六年稳定增长,是整个保险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阿里和腾讯均有布局,如支付宝的“蚂蚁保”和微信的“微保”。
此外,该赛道颇具代表性的企业当属中国平安,根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好医生2020年2月APP月活用户数达980万,位列国内在线医疗APP首位。
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医疗健康赋能保险服务,打造“医到险”的闭环,才是中国平安的野心所在。
在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好医生宣布成立保险事业部,平安好医生CEO方蔚豪称:“保险事业部这个部门成立之后,将会加深和平安健康险的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
另外,平安好医生曾推出的“就医360”,就是一款“保险+医疗服务”的联合定制产品。
时代商学院认为,随着十四五“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健康保险+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刘强东曾信誓旦旦说过,健康这个领域做好了,能再造一个京东。马云也曾公开表态,未来十年能超过阿里的只有大健康产业。
后疫情时代,我们将会看到更多跨行业领军者涌入,切入不同的细分市场,互联网医疗必将向阳而生,迸发出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文中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本APP立场,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