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必读!世界上99%的人不懂“对话”,成功从沟通开始

2020-12-25

来源丨领导者养成笔记(微信号:GoToLead)

作者丨p.克里希那 张三丰  

点击阅读原文

 

领导者说:

 

一对一沟通的原英文是one on one,on这个词传神,是彼此在彼此的信息上发酵。中文里“多对一”、“一对一”这个“对”字有歧义,one on one并不仅指两个人沟通,多人沟通也是一个接一个彼此叠加。无论什么沟通高手,真正的大家都是站在我们桌子的同一边,不是对面。
 

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曾经强调,学生和老师需要在传授和学习周围世界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安排的课程和活动,认识自己。不能只通过书本,通过学习各种技能和学科知识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积累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不能直接传授的。那么,这样的学习如何在学校里实现呢?

 

在克氏学校里,这是你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 利用"对话 "的方式,并在他的学校访问中广泛使用。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我们所说的“对话”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像一门艺术一样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对话是发现真理的方法

 

词典将 "对话 "解释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对话 "和 "交流思想或想法"。克里希那穆提赋予它更深刻的含义,并指出它作为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的重要性。他区分了 "关于真理的知识 "和 "对真理的领悟",并将对话作为使后者成为可能的一种方式。

 

所有的宗教文献都包含了对伟大先知所领悟的真理的描述,但当我们阅读这些文献时,这些描述并没有向我们展示真理。它们可能会指向真理,给我们一个关于真理的概念,引发我们对真理的理性理解,但这并不等于领悟了真理。克里希那穆提试图通过他所说的 "对话 "来架起一座跨越这一鸿沟的桥梁。

 

对话不是讨论或辩论

 

对话与我们在教学中通常所说的 "讨论"、"辩论 "有很大的不同。

 

所谓 "讨论",一般是指人们持有明确的意见,互相想要说服对方或比较自己的观点

 

讨论的双方往往持有某种特定的观点、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或国籍,并从这个特定的角度进行争辩。我们大学和国际外交中的大多数研讨会或讲座都属于这种类型。不同信仰的哲学家或宗教领袖之间充满辩证的讨论也是如此。他们以知识为起点,鼓励思想交流,最后以更多的知识和思想结束。由于整个过程只限于思想和知识的领域,所以不能使人对真相有更深的理解。

 

对话从 "不知道 "开始

 

对话作为宗教探究的一种形式,是从不知道开始的。

 

对话的参与者明白自己不知道真理,把它看成是未知的东西,并渴望共同探讨,以发现真理。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不先认同自己的任何观点,也不试图说服对方相信什么。我们是一起的,不是为了互相争斗,好像我们都是站在桌子的一边,但真理在另一边。

 

正是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观念让我们产生了分歧。

 

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边,我们就可以像两个朋友一样开始探索,以浓厚的兴趣审视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并达成更深的理解。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真理才会呈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试图快速回答问题。

 

对话中没有等级之分 

 

如果内心没有对一个问题中的所有因素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理解,那么它所给出的答案只是一个非常肤浅的看法,因此价值不大。知道了这一点,内心就会失去在对话中形成观点和结论的兴趣。它也不会为了获得真理而首先与他人抗争,因为它已经不再有野心,不再追求满足和荣誉。这是一颗出于对真理的热爱而探究的心,而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结果或结论。

 

这样的一颗心在对话中会质疑每一个观点和每一个结论,因为它对口头的答案不感兴趣。它追求的是超越言语,深入洞察真实。它追求的是对事实的认知和对问题的整体理解,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是寻求对事实的直接深入的感知,而不仅仅是搬运知识,那么对话就没有等级之分,没有师生之分,没有 "知道的人 "和 "不知道的人 "之分。

 

对话是从观察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辨别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由于这种探究不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它不具有思想传递的性质--从知道的人到不知道的人。它更像是在完全谦逊的引导下,在知道自己不知道,因而渴望知道并达到真理的朋友之间进行的共同探求真理的活动。

 

既然你不主张任何观点,那么在谈话中就不会有任何划清界限的感觉。当内心处于观察状态时,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两百个人参与对话--甚至只有一个人,都无关紧要。一颗诚实公正的心能够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而不会让自己执着于任何一方。

 

克里希纳吉把对话比作一场网球比赛,在这场比赛中,问题像球一样从一方抛向另一方,每个球员都用他的评论或观察来回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两位选手都消失,球悬停在半空中为止! 这意味着观察者(参与者)连同他们的特定知识、意见、主张等一起消失,只有对问题的观察在进行。如果观察者(或他们的人格)会消失,那么不管有多少人,也不管他们是谁都没关系。

 

最佳对话方式: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最近有很多关于对话的最佳方式的讨论--是否应该有一个主持人来引导?是否应该从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开始?还是应该在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应该只有5个人,还是50个人?等等。虽然这些都是有用的组织问题,而且在开始之前了解游戏规则也是好事,但对于问题来说,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如果内心中没有处于 "对话的状态",这些都不能产生对话。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内心处于对话状态,形式不会破坏或阻碍对话。

 

决定对话质量的,主要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可以用这颗心在不断对话的状态下生活一辈子--与自己对话,与周围的人对话,与自然对话。这意味着,一颗处于不断对话状态的心与一颗倾听和观察的心没有什么不同,它本质上是一颗学习的心--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学习并不意味着知识的积累,而是识别真实与虚假。

 

这是一颗不依附于任何观念或任何宗教信仰的心,既不寻求满足,也不根据善恶来判断。对这样的一颗心来说,每一次经历、每一次谈话、每一本书都是产生深切疑问的源头。

 

自我认识和领悟是自己探索这些问题的自然结果。这样的一颗心是生活的学生,不断地问,不断地看,不断地学,不断地增长理解,从不坚持一个结论,从不坚持任何固定的意见。只有这样的一颗心,才能超越知识的局限,去发现是否有超越人类一切思想和信仰的神圣之物。

 

两种学习:积累知识与增长智慧

 

你需要区分两种学习。一种是知识的积累,这与时间和精力有关,本质上是技能、思想和记忆的培养。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学习,是对真理的辨别和对谬误的摒弃,并由此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拥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爱情、宗教、美和死亡。这种学习不是累积的,因此与时间无关。它具有这样的性质--一种整体性的认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一种长远的眼光,一种智慧和慈悲。

 

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智慧不会。只有当一个人内心有了深刻的领悟,或者对一个事实有了直接的认知,幻觉才会消散,才会产生更大的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让心灵保持这样一种对话状态,就是学习的艺术。它是人生最伟大的艺术,但它不能像课程一样被教授。如果我们这些教师自己能够那样生活,也许学生们会捕捉到它,就象嗅到空气中的一阵芬芳。这是克里希那穆提学校在我们面前提出的挑战。

 

我们必须像两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样谈论时间和对话。宗教意味着脱离所有传统、所有权威和所有制度。在这样的对话中,有问题也有答案,而答案又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所以问题不断。在这样的对话中,有一种聆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个人都消失了,只剩下问题。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搜索关注言商社,并在对话框回复哈佛还可免费获得哈佛商学院强烈推荐的“经典商业财经著作100本”+“微粒体商务PPT100份”助你在危机时刻修炼内功,实现逆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