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企业家更尊严,更伟大!

2020-06-28

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

来源 | 华商韬略 作 者丨冷思青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图片:网络、图虫创意

企业家的智慧和精神,民族的性格与品质,从来不在资产表上,但却是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根基。



01


1940年夏天,60岁的美国富豪威廉·克努森接到了一份新的工作邀请。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邀请他进入国防顾问委员会。


那一年,克努森到美国已经40年了。这个哥本哈根海关检查官的儿子,20岁那年孤身一人到美国创业。最终将自己供职的通用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工业企业。


在通用的崛起过程中,克努森坚信:“精度是大规模生产唯一的指导方向。”在他的努力下,通用摆脱了只追求高速生产的“车间形态”,真正走上了现代制造业的康庄大道。


在此基础上,他还开创了“灵活性大规模生产”的管理方式,将组织生产的实际权力,下放给了五个主要工厂的经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一举奠定了通用在美国制造业领域的强势地位。


1937年,克努森正式成为通用汽车总裁,3年后,他将通用的运营之道传遍美国,创造出这台改变世界的、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机器。


▲威廉·克努森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当“二战”战火燃起时,大多数美国人对这场远在欧亚大陆上的战争并不关心。但罗斯福总统却意识到:战争即将到来,美国是时候作出反应了。


罗斯福找到了自己的政治盟友、“一战”时代的战争工业委员会主席巴鲁克,希望他能够出山,将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动员起来,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服务。


总统满以为巴鲁克会接下这份已经不算陌生的工作,但这位帮助美国打赢了“一战”的军需大家却对罗斯福说,能将被经济萧条折磨了十年的美国变成一台高效战争机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工业大亨——克努森。


然而,“老朋友”向罗斯福力荐的这位能为无米之炊的“冯妇”,却与罗斯福和执政的民主党关系并不融洽。不仅克努森本人对罗斯福新政有着诸多批评,在克努森身后,通用、福特为首的工业大亨们,也在等着看这位铁腕总统的笑话。


罗斯福和巴鲁克对克努森能否“出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克努森的家人也劝他不要去趟这趟费力不讨好的浑水,但60岁的富豪还是爽快地答应了邀请:


“这个国家待我不薄,我要报答这份情义。”



02


历史证明,美国企业家们在这场空前绝后的世界大战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1938年,第一批来自英法的战时订货单送达美国。这批订单总额高达3.5亿美元,其中8400万用于采购飞机发动机。当时,美国洛克希德航空公司的总裁罗伯特·格罗斯对英国空军说:


“请给我48小时,看看我们的工程师能拿出什么来。”


两天后,洛克希德的工程师们向英国人展示了他们的杰作——一台用大型客机改装成的远程中型轰炸机。后来,这款名为“洛克希德-哈德逊”的轰炸机,为新任英国第一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献上了空战的首胜,也奠定了他次年取代张伯伦、入主唐宁街首相官邸的基础。


之后,英国又从美国订购了1500架这种大型飞机,在后来的英伦空战中,它屡立奇功,捍卫着英国的海上疆土。


洛克希德展示出美国深厚的工业能力。但要将其转化为真正强大的战争实力,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哪怕大萧条11年后的1940年,美国经济依然没有走出阴影:人均收入只有1929年的三分之二,失业率高达16%;企业生产维艰,全国钢产量只有危机前一半,每月只有4艘新船下水。


美国政府同样面临国债危机,不得不大幅削减军费,以应对庞大的财政赤字。


美国人不想参战,美国的企业和工人,也无力支援战争。


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  图源:电影《敦刻尔克


1940年5月,英法在纳粹面前节节败退,整个欧洲即将沦陷之际,罗斯福发布紧急动员,要求美国实现年产50000架飞机的目标,希特勒此时却公然嘲笑道:“除了选美王后、百万富翁、毫无意义的记录和好莱坞之外,美国还有什么?”


某种程度上,这位“混世魔王”对自己未来对手的现状判断是准确的。


当时,美国陆军只有6家兵工厂还在运转,85%的机器用了10年以上,有些甚至是南北战争时代的“老古董”;一个装甲旅只配备了325辆坦克,甚至日常维修的零件,都要旅长自己掏腰包添置。而此时纵横欧陆的德军,每个装甲旅却配有2000辆先进的坦克。


萧条境况下,美国人在纳粹的战争机器面前,仿佛也像英法一样虚弱。


但是,希特勒却没能料到,克努森和他的团队,竟成为了改变世界的支点。



03


1940年夏天,克努森正式进入国防顾问委员会。这是一个没有法律地位、不设主席,“除了总统委托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务”外,没有任何权威的临时机构。


当时,“反战”气氛充斥着美国社会,没有人愿意放下手头为数不多的赚钱机会去为战争做准备;习惯了“令行禁止”的军方却觉得,下个命令把生产任务摊派给企业最为“干脆”。


克努森制止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


作为一本行走的制造业百科全书,克努森深刻理解,制造钢盔、枪托、吉普车和生产脸盆、拖把、拖拉机一样,都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以调动生产链上从企业家到每个工人的最大积极性。


他必须行动起来。


首先,他需要一个专业而高效的团队。很快,克努森说服了五位汽车、航空、军事工程、通讯等各领域“头部企业”的高管,以及深知美国造船业现状的海事委员会主席杰里·兰德,组成了他的“六人团”。这支团队凭借强大的人脉与魅力,走遍全美,说服企业家纷纷转投军工生产。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没人知道,武装一个国家需要调动哪些产能和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家们却成功把各个工厂的扩建、转产安排得明明白白:


扩张车床、铣床、钻床等工作母机的产能,是撑起整个军事工业体系的核心,由谁来接手这笔订单,成为这场美国“大生产运动”胜败的关键。



克努森决定将这笔关键订单砸向汽车业,美国发达的汽车工业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1年,18.5万台工作母机抢先下线、投入使用,奠定了美国制造咆哮式大爆发的基础。


从1940年夏到1941年冬,在公共数字专家泰西·梅主持下,克努森和国防顾问委员会终于完成“战争账册”的编纂。在这本生产物资、生产预测的总表上,详细罗列了战争所需的物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从坦克、防毒面具到军装用的棉花几乎无所不包。


凭借这本“战争账册”,美国人终于摸清了,打一场世界大战到底要动员多少物资储备和工业能力。


当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时,这台可怕的战争机器已经准备就绪。克努森手握1000亿美元战争合同,奋力洒向美国百强企业。以通用、福特、杜邦、陶氏化学等工业巨擘为首,2.5万家一级承包商、12万家分包商,一夜之间全部被动员了起来。


为了让战争机器加速运转,克努森更向罗斯福提出一个“胆大包天”的计划:除了直接贷款或注资,还将政府向企业订单分期付款的期限,大幅缩短到5-6年。这比希特勒7年分期付款的计划更短,也意味着在工业军备竞赛中,美国企业仅凭强大的现金流就更胜一筹。


这种基于现代原则和民用经济的军工生产方式,被称为“克努森原则”。


战争后期,希特勒不是没想过借鉴这种生产方式。但那时,德国的民用经济早已被军事工业所摧毁,极权式的军事生产,根本达不到美国的效果。


在克努森团队的组织下,美国在短短6年内,为同盟国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军事装备,包括8.6万辆坦克、250万辆卡车和50万辆吉普车、29.4万架军用飞机、8.8万艘舰艇(含147艘航母),以及终结“二战”的原子弹。



与国休戚的美国企业家们,完成了这项逆转乾坤的伟业。


整个过程中,他们没有掌握政治、军事权力,却奇迹般完成了高度计划经济的苏联都没能完成的巨大生产任务。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都不由感叹:


“如果没有美国的产能,同盟国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事实证明,只要给企业家一个机会,他们就能为国家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巨大价值。


对崛起中的大国而言,企业家的组织力、协调力,更是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财富



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们不断为世界贡献着他们非凡的力量。而从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他们也一直在用行动证明:中国企业家,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从前线抗疫到后方物资支援,乃至疫情恢复期的复工复产,他们在这场大考中,向世界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