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中国,福建泉州|西街是繁荣的见证,也是历史的乡愁。
福建省泉州西街风光。
泉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
民营企业虽然发达,但城市中心始终保持着古城的风格。街道上低矮的古村落、骑楼和商店流淌着特别真实的街头生活、烟火和人情味。
怎样认识泉州,西街是最佳切入点。这个有千年古寺、老房子、老树的老街区,很快就能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想象。
10月7日,ThePaper国庆特别策划“成为中国”报道组来到泉州,重新认识这个灵气与烟火交织、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老街区:既体现了刺桐城的繁荣景象,又体现了历史的乡愁。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早在宋代,这里就是泉州的商业中心,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和古遗址。
历史上西街到底是什么样的样子?
自唐代“列屋成街”以来,西街已经走过了1300多年。它见证了泉州的变化,承载着无数的历史和人文记忆。
唐开元年间,泉州建城,西街自此形成,此后朝代更替,其扩张从未停止。
在宋元时期,泉州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西街大放异彩,一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在这里,我接受了东南亚、波斯、阿拉伯、印度、锡兰甚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臣、小贩和香客,形成了今天如此多样的城市财产景观:通淮关帝庙与清净寺相邻;佛教与印度教和谐共处;天后宫的烧香,德济门外的番坊;摩尼光佛的背光和远离郊区的草庵。包含那些改名换姓、住在泉州的锡兰人,让宋元泉州着迷。
北京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王铭铭的《刺桐城》写道:“宋元泉州给我们的挑战是,在过去国家的边界里,文化多元化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习惯于平等对待传统国家和封闭社会的专家的预期。”
当时的西街,是泉州与世界文化联系的守护者。
开元寺的印度石雕是最有力的证据。其石雕风格与12至14世纪南印度的印度寺庙高度相似,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图案,说明当时泉州与印度的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早已实现。
此时泉州海洋贸易蓬勃发展,跻身“东方最大港口”。外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纷纷涌来,长期在这里进行贸易和定居,从而带来了伊斯兰、摩尼、印度和基督教,形成了泉州多元宗教和各种文化的局面。
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教曾经和佛教一起传到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放眼望去,只有泉州开元寺留下了印度教遗址。
灯火通明,开元寺灯火通明,宛如泉州古城夜色中的一盏明灯。
开元寺对泉州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信徒寻找内心宁静的内心住所,也是泉州城市的文化骄傲。盛大的节日,香火鼎盛,烟火璀璨,非常符合“这里旧称佛国,满大街都是圣贤”的场景。
“半城烟火半城仙”讲述了泉州宗教文化的盛行,而“半城烟火半城香烛”讲述了位于西街的开元寺。人们在街上游泳,和尚在寺庙里修复,成为“隐藏在山里,隐藏在城市里”的生动写照。
泉州多元宗教和文化的形势不仅仅是“迎来”,更重要的是“走出去”。
清初,泉州开元寺僧木庵禅师东渡日本,支持其师一代高僧隐元禅师在日本开辟黄芪宗,继承了隐元禅师的法席,成为日本黄芪宗的第二代祖师。
可以看出,西街已经成为泉州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场所。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历史如一幕幕短片,最终成为过去。
今天的西街依然保留着老城区的生活面貌。两边延伸的巷子形成了丰满的古城质感,包括巷子,还有很多老字号和店铺。从传统工艺品到现代潮流小物,从正宗小吃到异国风味,一应俱全;艺术空间、青年酒店、酒吧、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西街有很多小巷,老树和古宅相得益彰,很多人崇拜神灵,仿佛成了自然的日常动作。他们保留了祖先的生活方式,从未改变。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泉州文化旅游的流行,一些事情也在发生变化。
现在泉州西街,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发夹女孩”。他们头上耀眼的“发夹围”,耳边摇曳着丁香坠,展现了东方女性的美丽。一些年轻的男性游客不愿意“过时”,勇敢地戴着“发夹围”,穿着传统的服装,穿梭在泉州的街道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