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故事还重要吗? | 中国儿童专刊

2024-09-03

中国儿童专刊


New discovery


New developmentl


对于孩子来说,听故事和读故事是他们最接近世界初期认知和理解的方式,这也在儿童文学领域脱颖而出:当作家想给孩子写点什么时,他们经常通过写故事或用故事叙述来构建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叙事的多元化探索,当我们有更多的叙事和言语方式时,故事还重要吗?


在新一期的《贝壳对话录》中,鲁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和评论家卫平与刘海栖、汤素兰、刘玉栋、李浩、崔昕平、马兵等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讨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


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故事和故事性还重要吗?


方卫平(鲁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名誉院长):儿童文学,特别是叙事类的儿童文学作品,注重故事和故事,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早期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类型化的故事特征。一方面是因为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母体——民间文学具有很强的类型性,其基本的故事结构模式很多都是在早期儿童文学创作中传承下来的。在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故事”一直受到重视,甚至一直被“尊重”。正如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书中所说,我们的“小说家”经常忘记“讲故事的人”的叙事艺术,忘记了从早期童话开始,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讲故事的人”。


然而,随着儿童文学艺术及其概念的现代发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儿童文学艺术实验时代的到来,探索文学叙事的各种概率一度成为“先锋”的态度,传统的“故事”和故事不再被称为叙事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本雅明还有一个熟悉的观点:目前,讲故事的人已经成为一种与我们越来越疏远的存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讲故事的艺术已经消亡。


如今,随着各种叙事媒介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故事和故事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阅读还重要吗?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刘海栖(儿童文学作家、高级出版商、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孩子们的文学当然需要故事,这是由他们面对的读者决定的。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写的,只有故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只有好的故事才能吸引他们阅读。没有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主要指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和童话——应该不存在。无非是这部作品讲了一个好故事,或者讲了一个平庸的故事,一个硬故事,一个作者自以为是的故事,或者一个不完整的故事,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儿童文学是否需要故事,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特别讨论,需要讨论的是儿童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故事。


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浩(小说家、学者):作为成人文学中的“先锋作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本是影响我文学观念和个人写作风格的主要因素。换句话说,我同意小说不能讲故事,儿童文学不能讲故事——相反,我想强调故事,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中。在儿童文学中,尤其是童话和儿童小说中,讲故事的天赋是作家不可或缺的。


我们人类天生就有听故事的习惯。好的故事会以其坎坷生动的方式吸引我们,让我们渴望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小说的主人公会遭受什么样的波澜和挫折,他们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吗...听故事的习惯更充分地体现在孩子身上。小孩想读好故事,我们不应偏不给,不是吗?多次强调儿童文学应尊重儿童性,向小说和童话要故事就是儿童性的表现之一。基于儿童的特点,孩子们喜欢快速、发展和不断挑战他们创造力的小说和童话,他们更习惯于被故事的发展和起伏所吸引,而不是密集的生活描述或作家讲述的生活原则。事实上,对成年人来说,大概也是如此,我们总是有这样的需求。


无论我们试图表达的主题有多重要,有力量和分量,有教育意义,我们首先要“把药包在糖里”,吸引可爱的小读者。没有这一点,所有的价值和意义都可能是微薄的,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已经拒绝了作者和这本书。


马兵(评论家,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我和很多作家朋友分享过乔治·斯坦纳的观点,这是最能代表现代模式的小说。他们的说服力来自故事,来自“听下一次分解”的古老魅力。现在很少有作家能通过斯坦纳的假想测试:“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辆二等列车车厢里,他可以用嘴讲一个故事。对所有乘客着迷。“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这个测试就更有必要了。毕竟,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形象和实用的特征。故事是满足他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最佳形式之一,让他们通过寓言和隐喻来认识社会上的一切。“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这个测试就更有必要了。毕竟,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形象和实用的特征。故事是满足他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最佳形式之一,让他们通过寓言和隐喻来认识社会上的一切。因此,我个人认为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需要保护的美德。


有人说,目前的儿童故事正在衰落,传媒发达导致的经验通货膨胀也大大削弱了故事的繁荣空间。过去,孩子们从故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诲被各种短视频所取代,但我认为衰落的不是故事,而是人们内心的是非曲直,这是小说家创新的核心。景观新媒体提供给孩子的其实是一个“去叙述”和“去故事化”的场景。事实上,孩子被画面激发的情绪缺乏真正的附着力。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回归故事,让故事再次散发出迷人的光环,让故事承载千差万别的经历,为孩子提供迟早会感受到的情感,让故事抵抗信息茧的固化和简化。所以,这当然很重要。


崔昕平(太原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来说,故事和故事性是非常重要的,我真的很想表明自己的观点。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起源及其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十分了解。长期以来,在儿童文学领域,读者普遍认识到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有故事却失去了人物。看完这个故事,人物形象在脑海中依然模糊不清。所以,许多学者呼吁儿童文学创作要以典型、经典的儿童文学人物塑造为主,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文学倡导。学术界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指责话语,说小说自觉不自觉地“沦为”了故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故事就站在了人物塑造的对立面,站在了小说和文学的对立面。故事是文学“叙事”特征的基础,是叙事文学的根源,故事也是读者阅读的重要动力。记得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个讲故事的人”。目前,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重要主题或文化价值的传达上,故事不自觉地成为一种附属工具。这种认知功能显然无意间模糊了文学的功能界限,更多的是基于审美功能间接发挥作用的文学认知功能。


对于作家和读者来说,能够从日复一日的世界生活中发现、构思和叙述一个触动人心、植入记忆的好故事,是一种福气。


怎样判断作家讲故事的能力?


方卫平:从历史上看,与成人文学相比,早期的儿童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更多地继承了来自民间文学的各种叙事模式和原型,因为它们接受了目标的因素。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沉淀在人类集体无意识深处的叙事模式和原型,不仅让他们感到亲近和容易理解,也是他们建立对世界和生活最初理解图式的方式。


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讲故事的能力如何?当然,作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优秀的作家都必须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作为我们时代的一个写作总体,我们如何描述和判断儿童文学作家今天讲故事的能力?


汤素兰(儿童文学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在我看来,今天许多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有很强的讲故事能力,尤其是虚构故事。幼儿文学作家,他们读书多,学到了许多创造性的写作技巧。如今的网络文学就是讲故事的文学,而且动辄上百万字,没有故事,根本无法支撑这么长的篇幅。现在年轻人玩的网络游戏,也是以情节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一款虚拟空间的故事游戏。因为擅长虚构故事,现在的年轻作家一般都是写长篇小说和系列作品。


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们讲故事的能力也在减弱。这是因为,首先,一个好的故事诞生在生活的土壤中,而不是作家凭空捏造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生活往往比想象中更精彩。如今许多作品,如为主题出版创作的作品,缺乏生活的细节,或细节不够真实,所以缺乏触动人心的力量。比如在童话创作中,近年来很多作家都有意识地回归民间,模仿民间故事,或者探索民间故事和神话资源。然而,与真正的民间童话相比,这样的作品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即使它们有很好的技巧、想法和语言。这是因为民间故事的出现,就像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通常可以理解为生命在困难中的重生,一种内心在困难中的梦想。比如《一幅壮锦》就是穷阿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鲜民间故事《哈尔妈妮冬至打老虎》,妈妈陷入了被老虎吃掉的困境,和她朝夕相处的背柴架子、窗帘、纺纱锭一起打老虎。还有,《格林童话》中的《不莱梅城的音乐家》因为年老体弱的理想,如此乐观有趣动人;在《三纺女人》中,故事中不喜欢纺织的平民女孩最终因为不纺织而成为女王。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伦理价值观来解读这个故事。我们认为这部作品应该被解读为努力工作的纺织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缺乏细节。故事可以虚构,但细节只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在一部作品中,无论故事多么曲折离奇,最感人的是细节。在一部作品中,事件决定了人物的命运,细节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


李浩:我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加强讲故事的能力,不断加强。即使在一些著名的、频繁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家中,讲故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甚至过于简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对儿童文学出版的要求比较简单,主题出版催稿过于紧急,“黄金N年”让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渴望完成作品...


我认为我们的一些儿童故事过于细致和冗长,充斥着许多小说和文本。这部分可能是孩子不喜欢看的,对他们没有吸引力。有的故事老了,配方太简单了,有的作家还一用再用,换汤不换药。不要轻视孩子的智商,他们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有些故事讲得不合法,前面的部分拼命解释前因后果,给每个角色贴上标签,几乎没有太多的故事,但后面却跑得很快,故事很快就结束了。此外,故事编造的痕迹过于明显,经不起推敲,即插即用的人物和用过即弃的故事数不胜数。我认为,我们也应该警惕儿童文学中过于暴露的“主题先行”。许多作家根本没有消化某个主题出版的内容和内涵,所以他们渴望把它塞进一个故事中。从长远来看,他们最初的耐心和讲故事的能力也减弱了。


幸运的是,一些年轻的作家已经开始改变。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不错。


崔昕平:会讲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家首先要对主题敏感,能够捕捉到当下或过去与当下的对话事件或问题,并对其进行生动的文学表达。也就是说,作者所讲述的故事,并非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相似的故事,而是一个新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前瞻性的故事。比如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大量的当地悼念和都市校园写作之间,发现了农民工的孩子面临的新的生活挑战;比如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从年轻人的关心到老年人的关心,从年轻人的感性角度来描述和探讨老年人的问题和家庭关系;比如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关注的是如何在智能时代与孩子的成长和AI智慧共存。


会讲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必须有能力将自己的观点、事件、问题和思维融入到有吸引力和生动的故事中,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裸奔”粗糙的事件、观点和知识。同时,性格鲜明的人物、抓人的情节、细致的逻辑、隐藏的思想都需要用准确的文学语言来表达。


事实上,每一类读者,无论是专业读者还是儿童读者,都是用来作品的,首先要判断的就是他们的语言。作家的语言是好的,说明是准确的,有传递效率,可以带入,可以还原。然后,就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较量,读者隐藏的判断总是追求阅读——作者将如何讲述,故事将如何继续。如果故事既合理又出乎意料,没有杂七杂八、多余的人物,没有枝蔓,没有无效的情节,必然会吸引读者一路跟随。这种作家,讲故事的能力自然是好的。


(节选自《贝壳谈话录》,


2024年4期《万松浦》全篇刊登)


新媒体编辑:张邈莹


图片:图片网


题目:“故事对于儿童文学还重要吗? | 中国儿童专刊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