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定千年,史书只写了31个字。
原创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唐高宗时期,洛阳有一位妇女淳于氏,因谋杀丈夫被大理寺拘留,只等罪名一定会斩首。就在丞相李义府去大理寺视察的时候,他被淳于氏的美貌所吸引。
因此,李义府告诉大理寺丞毕正义,说自己要纳淳于氏为妾,要求对方想办法把人放走。
毕正义是一个胆小的官员,丞相告诉他,他不敢做。于是他悄悄找了一只替罪羊,把淳于氏换了出来。然而,这件事被大理寺卿段宝玄发现了,一场举报被揭露,让整个城市充满了风雨。
由于事情很重要,唐高宗亲自过问,并将此案交给刘仁轨等监督人员进行严格调查。
李义府担心发现自己,于是强迫毕正义自杀,以为没有对证就能逃脱。谁知道,刘仁轨办案严格,最终案件水落石出,李义府自己也被御史罢免。
矛盾的是,此案之后,李义府依然盛宠不衰,而刘仁轨的日子也不好过,很快就被贬为青州刺史。
当刘仁轨到达青州时,他已经60岁了。与他年龄相仿的人,如唐太宗李世民、玄奘、苏定方、李淳风等。,在这个时候,他们不应该是古老的,也不应该早就事业有成。只是他是唯一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幸运的是,唐高宗时代并不是一个政治昏暗的阶段。相反,继承了唐太宗拓展疆域的精神,唐高宗也极具威慑力。在他执政期间,唐朝的版图一次又一次地扩大。他在最繁荣的时候拥有北达西伯利亚,南到今天的中南半岛,西到咸海(里海),东临朝鲜半岛的广阔领土,这也是迄今为止唐朝最大的领土。
但是,随着唐高宗身体的恶化,唐帝国的外患也随之而来。
朝鲜半岛上,高句丽是隋朝时期中原王朝的宿敌,他一直是马壮。无论是隋邈帝三征辽东,还是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这一政权已经延续了700多年,就像“钉子户”一样,一直屹立不倒。所以,唐朝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选择了在朝鲜半岛的三大政权中帮助新罗和百济。而且朝鲜半岛的三国都有争夺地盘的需要,百济对唐朝同时帮助新罗的行为非常不满。于是,百济王扶余义慈秘密与高句丽同盟,攻击新罗。新罗担心亡国,于是向唐朝求助。
就在刘仁轨上任青州刺史前夕,在唐朝将军苏定方的带领下,唐罗联军在显庆五年(660)惨败百济,活捉扶余义慈,同时给了高句丽一个有力的威慑。
当苏定方在洛阳俘虏时,唐高宗做出了彻底消灭高句丽的决定。12月,唐高宗任命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与著名将军何力、程名振、刘伯英分道扬镳。
从隋朝东征高句丽开始,几乎所有的军粮草都是从山东经海路送到朝鲜半岛的。因此,作为青州刺史的新人,刘仁轨应该负责筹集军粮,为出征的唐军提供后勤保障。
这样就有机会让李义府再次修复刘仁轨。
李义府以丞相的身份下达命令,要求刘仁轨立即组织粮船运往一线,以薪酬军队的身份,通过黄海和渤海进入海上风暴季节。刘仁轨深知此刻出海凶多吉少,于是紧急向朝廷请示,要求暂停执行此指令。但是他的奏疏一到洛阳,就被李义府压倒了。在李义府的授意下,朝廷的加急令越来越急。刘仁轨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安排民夫和运粮船按时出海。结果,意外全在李义府的意料之中——运粮船队在海上遭到飓风袭击,军粮因船体侧翻而倒入海中。
事故发生时,刘仁轨难辞其咎,唐高宗遂令御史袁异式跟进此案。
在袁异式离开之前,李义府找到了他,暗示:“君可以做事,不要担心。”
袁异式是个聪明人,弦外之音自然清晰。所以,看到刘仁轨后,他开诚布公地对对方说:“你知道你在朝廷里激怒了谁。他让我来处理你,你可以自己处理!”建议刘仁轨自杀,对大家都有好处。
刘仁轨知道李义府咬了他一顿,只是想借此机会夺走他的生命。然而,大唐法律并没有规定官员必须害怕犯罪和自杀。因此,刘仁轨直接反驳道:“仁轨不是官员,是国有常刑,是公以法毙之,没有逃跑。如果你把自己引向敌人,你就不会愿意偷东西!”
刘仁轨不愿意自杀,袁异式也无能为力,只好向廷议报告问题。
对此,李义府在廷议期间一直坚持“不杀刘仁轨,难安天下”的观点。由于其特殊身份,大多数朝臣都同意。唯刑部尚书源直截了当地认为,“海飓风起,不是人力造成的”,刘仁轨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
源直心是唐高宗的亲信,他的话相当于拯救了刘仁轨的生命。有趣的刘仁轨也说,他可以为国家服务,而不是当官。因此,唐高宗贬低他为民,流放到辽东军前效力。
虽然李义府对朝廷的决议不满意,但他认为刘仁轨已经参军了,所以他可以用军法杀死他,这样更容易发泄他的仇恨。因此,刘仁轨一上道,李义府就派人密令驻扎在泗城(今韩国扶余郡)的名将刘仁愿试图用军法杀死他。
刘仁愿曾经是弘文馆的学生,也是唐太宗的亲卫。他是正直的,文武兼备。他听说过李义府这些年在朝鲜陷害忠良的事情。刘仁愿被刘仁轨花甲的年龄所感动,知道对方的无奈。因此,他对李义府的密令充耳不闻。
朝鲜半岛的战争是不可预测的。百济被苏定方摧毁后,协助唐军作战的新罗人出于旧恨,对百济发动了报复性抢劫。此时,百济遗民报复复国的火种瞬间被点燃。百济老部以黑齿常之、鬼室福信、道琛等人为首,迅速发起复国运动。借助早年送往日本(日本)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璋的威望。
唐军消灭百济后,在故地成立了熊津都督府,管理当地的一切事务。原来,刘仁轨参军是为了支持熊津都督府的建设,但当他还在路上时,熊津都督府被百济遗民击中,只剩下泗城。
更糟糕的是,原本驻扎在唐朝的熊津都督王文度一上任,就在新罗国王金春秋传圣送物的仪式上突然死亡,这让熊津都督府一度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虽然苏定方大军再次进入朝鲜,即使是战争也是捷径,但由何力带领的北路唐军却受到了高句丽权臣盖苏文的精兵的约束,无法与南路苏定方相遇。另一方面,就在唐高宗积极用兵高句丽的时候,唐帝国西北部的铁勒九姓趁机发动叛变,严重侵犯了唐朝的边境和平。
相比之下,百济的复国运动进展迅速。
百济灭国前,长期与日本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这次扶余丰璋开始复国运动,得到了日本皇帝和极限女王的支持。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吸引中国的日本人,皇帝和极限女王不仅提供武器和船只来帮助余丰璋,还主动亲自驾驶,用实力鼓舞百济遗民的士气。
围攻高句丽的战争一直拖到龙朔两年(662)底。因为朝鲜半岛北部进入冬季后下了很多大雪,苏定方等人只能带着缺点退出高句丽,回国休息。
此时,百济与朝鲜半岛南部唐军的战争即将爆发。唐高宗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王文度的替代者,只能增加一个指令。升刘仁轨将方州(今朝鲜开城)刺史带到检校,以代理人的身份领导王文度的下属,守护熊津都督府。
对于这份工作,包括李义府在内的大多数唐代官员都认为刘仁轨离死亡不远了。毕竟作为文官,很少跳枪打棍子,更别说杀敌了。这不是死亡是什么?但是刘仁轨欣喜若狂。接到工作后,每个人都说上帝会把财富放在他身上。在他看来,打百济和日本一起战斗,就像收拾东西一样,得心应手。
那时候,在朝鲜半岛南部,唐军虽然很久没有得到支持,但是附属的新罗却一直不敢反唐。从上任之日起,刘仁轨就完成了经略熊津、以抗外敌的思想。面对日本和百济的旧势力,他一方面“御军严整”,积极寻求与新罗王室的合作,带领唐罗联军攻克熊津江口百济开设的大本营,“杀死和溺死一万多人”。另一方面,面对军队和朝鲜逐渐撤军的声音,他向全军分析了情况,指出如果唐军现阶段撤军,前人征服高句丽的努力将完全白费。因为唐军一走,“百济余烬,不日更兴”,到时候再想平百济,灭高句丽,可就难了。
平定百济,征服高句丽,是唐朝多年来坚持的军事政策。刘仁轨不想成为历史罪人。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坚持百济,等待机会。
等待刘仁轨的“时机”,很快就自动送到了门口。
看到刘仁轨、刘仁愿的军队无助,扶余丰璋及其下属的鬼室福信、道琛等人决定再做一件事。因为他们之前遭受过损失,这次不敢贸然发兵。扶余丰璋派使者到唐军说话,声称以唐军现有的军事实力,他们根本无法战胜日本国家。还不如早点撤军西归。只要唐军回去,他们就愿意在十里红地毯上送锣鼓和红地毯。
这几句话显然是为了让刘仁轨生气,可刘仁轨见到特使后,一点也不生气,只说考虑一下。
特使满意地回来了,刘仁轨的计划也由此摆上了台面。
刘仁轨当晚带领人们偷袭了他们的营账,迫使百济王子带着下属一口气跑出200英里。之后,唐军一路火花闪电,不仅打败了百济残余势力,还一举攻克了百济和新罗之间的军事重镇(今韩国广域市西南),“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收到好消息的唐高宗非常高兴。龙朔三年(663),鉴于唐军留守形势良好,唐高宗同意了刘仁轨的要求,要求唐将孙仁师带领7000名士兵乘坐170艘船进入熊津,支持刘仁轨。
刘仁轨预计,如果你不能帮助余丰璋打败唐军,你一定会向日本寻求帮助。如果日本国家想和唐军战斗,必然会派船去海上和唐军战斗。这就是孙仁师带领水军支援熊津的意义。
战争形势的发展,正如刘仁轨所想。在扶余丰璋被唐军打害之后,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和派系斗争。看到复国无望,鬼室福信逐渐放弃了复国的念头,谋杀了对百济复国有高尚信仰的僧人道琛,走到了扶余丰璋的对立面。鬼室福信在内斗过程中被扶余丰璋以造反罪名剁成肉酱。至此,鬼室福信死了,和尚道琛死了,百济复国运动的代表们,比如黑齿常之,沙吒相如,扶余丰璋也不是明主。为挽救生命,他们带领军队投奔刘仁轨,扭头以唐将的身份,帮助刘仁轨、孙仁师讨平百济残余势力。
此时,扶余丰璋就像“光杆司令”一样,只能向日本求助。
日本国家也不辜负支持余丰璋的委托。继皇极女王在去百济的路上去世后,“最大化创新”的领导人中大兄弟王子主持了作为天智皇帝的唐朝战争。前将军上,毛野君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儿子,中将军是一个伟大的神前臣,三轮军根麻吕。后将军阿倍引领田臣比罗夫和豪宅臣镰柄,出兵27000多人帮助余丰璋。
虽然刘仁轨的指挥下有孙仁师带来的7000唐军,但在与刘仁愿等将合兵后,唐军的总兵力只有2万,远不是百日联军的对手。
有意思的是,日本的战舰跨海而来,但并不急于攻击唐军,而是首先盯上了与日本相遇的新罗。虽然新罗的国力不如百济、高句丽,但是国内的商业却异常发达。新罗智证王于公元6世纪初在金城(今韩国庆州)颁布法典至今,数十年来,新罗“城市都是女性贸易商”。在日本出兵之前,新罗已经成为东北亚的一个商业活动中心,来自唐朝和日本的贸易商长期聚集在一起。所以,日本贵族早已觊觎新罗的财富,他们只是在富裕的新罗大规模抢劫,不管是扶余丰璋在百济焦急地等待援军。为了制造从后方支持百济的假象,日本水师干脆放弃了在海上游走等待攻击的策略,改为登陆作战,一口气夺取了新罗杀鼻岐和奴江两座城市。
刘仁轨最初担心日本水手会跨海而来。一旦发动突袭,熊津都督府的唐军有限,很难多守护。如今,日本水手为了利润而改变了他们的策略,这对刘仁轨有很大的帮助。
唐军掌握日军动态后,集中力量攻击百济残兵的重要据点是加林城(今韩国扶余郡林川面)和临时首都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唐军猛击两地,扶余丰璋损失太大,只能催促日本水手马上支援。
这样的话,日本的海西行就放弃了抢劫新罗,进入了江华湾一带。
龙朔三年(663)8月,就在唐罗联军即将攻占周留城的时候,日本水手终于赶到了这里。百济残余势力冒着生命危险杀出一条血路,派人沿海岸线迎接日军。
因为刘仁轨之前预计百济会会用敌人的手回国,所以在攻击周留城之前,唐军部队一分为二。以刘仁愿、孙仁师、新罗王金法敏为首,率领主力从路运攻击周留;另一方面,刘仁轨率先从白江口(今韩锦江入海口)周围的170多艘战舰接应了陆地唐军。
就在刘仁轨一行即将到达白江口的时候,先锋部队发现了百济残军的变化。由此,刘仁轨判断白江口应该是日本水手支援百济的登陆地。为了避免敌人发现唐军的踪迹,他立即决定暂停原来的战斗计划,转移船头,向白江口设防,并准备出其不意地击败日本水手。
八月二十八日,龙朔三年(663),历史上第一次中、日血战正式开始。
作为未来被证实影响东北亚历史进程的一场重大战役,这场战役只留下了一个简单的描述,“仁轨遇日本士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400艘,烟焰升天,海水红,小偷崩溃”。在唐帝国眼里,这样的胜利似乎不值一提。
但是,这场战争的确吓坏了日本国家。
为了快速拯救百济盟友,日本国水师制定了“我们争先恐后”的计划,准备集中400多艘前期投入白江口的战舰,对唐军进行强攻,从而扰乱唐军的强攻,勇敢取胜。
刘仁轨根本不怕敌人来这样一招。自唐代开设水师以来,每个规模的水军都标配着建筑船、战斗船、行走船、游艇、海军船等制式战舰。以隋朝经典建筑船——五牙战舰为例。这种建筑船只有五层箭,每层还配备了大型弩机、投石机、绞车弩等装备。在战斗中,它不仅可以配备数百名士兵,还可以同时发射7支射程超过1000米的巨型箭头,直接摧毁前方的战舰。此外,唐军配备的海军、战舰、行走和海军,不仅可以使士兵在船上以梯形位置迎接敌人,还可以利用这些战舰的特点,配合唐军独特的水手战略,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发起各种突袭攻击。
然而,根据日本专家的研究,在天智皇帝时代,虽然日本国家在“大规模创新”后实现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目标,但皇帝的权力仍然不是万能的。举例来说,天智天皇手中的这支水师部队,其主力就是由当时日本地方豪强武装临时拼接而成。即使有前、中、后三军,军队上下也没有垂直指挥系统,战斗时只能冲来冲去,根本无法对建立制度的唐军造成致命威胁。
正是利用敌人的弱点,刘仁轨在白江口水流缓慢处构建了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以行动不便的建筑、船只等大型战舰为核心,压制了日本水手的冲锋。接着,再利用具有优越机动性能的行走、大海等,对日本水师进行上下包抄,各击破。此外,战争开始前,唐军还根据当时的外流、风向、降水量进行了预测,提前准备了各种火箭、炸药、火球等。,只在日本军队靠近时发射。
所以,一瞬间,“烟焰升天,海水皆赤”。刘仁轨与日本军队进行了四场战斗。日本将领朴市田来津亲自监督战争,仍然无法改变日本水师的失败。“于焉战死”,唐朝水师大取得了全胜。
日本战败后,百济没有复国的希望,残余的抵抗力量很快分崩离析。天智天皇经过这场战斗,不敢有“日出天子”的想法。他派唐使去唐朝学习先进文明,把唐朝当成正朔。
对于高句丽来说,在失去盟友百济的情况下,他坚持了六年,直到总章元年(668)才死于唐罗联军的攻击,结束了700多年的国运。从那以后,朝鲜半岛进入了新罗统一时代。
总的来说,白江口对决对东北亚的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确立了以唐朝为核心的东亚政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亚近千年的历史走向。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日本才敢在过去的一千年里挑战中国。
艾公子新书《激荡三百年》重磅上市
乱世不乱心,谷底绽放,欢迎开始。
��
刘仁轨收复百济故地后,并没有立即撤军。他从未忘记,唐军摧毁百济是为了更好地战胜高句丽,减轻唐朝东部边境的压力。
自唐军重驻熊津以来,刘仁轨开始登记户籍,设立官员,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河堤和池塘,帮助贫困家庭,激励农业生产,制定高句丽的战略。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熊津都督府待了几年后,他有机会从平高句丽。直到总章三年(670)第一个月,年过古稀的刘仁轨才获得朝廷特许,回国述职。
唐朝一向非常重视战功,刘仁轨这次回国,摆脱了几十年怀才不遇的局面。
看到白发苍苍的刘仁轨,唐高宗激动不已。他不仅热情地招呼他入阁拜相,还多次委派他改革国史,出镇吐蕃,留守长安。但此时的刘仁轨已经老了,身体虚弱了。他多次向唐高宗请辞,但他得到了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挽留。即使唐高宗最终同意了,他也会在一段时间后被雇回朝鲜。
与已经去世的李义府不同,刘仁轨身居高位,却从不打击报复他人。
当刘仁轨回到朝任大司宪时,曾经得罪过他的监察御史袁异式,正好官居詹事丞。唐朝时期,詹事丞官居六品,而大司宪则是原御史医生,负责纠察百官。袁异式担心刘仁轨事业有成后会学习李义府的样子,为自己穿小鞋。可是他没想到,刘仁轨上任的第一天就专程找他喝酒,并向他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做这种事。后来,鉴于袁异式的才能,刘仁轨再次将其推荐给部郎。
刘仁轨老而弥坚,但唐高宗却越来越生病。
唐高宗很早就开始培养武皇后的理政能力,以方便处理政务。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先皇唐太宗时代就位的武氏越来越失去了以前贤妻良母的形象。相反,因为他经常在朝鲜处理政务,一个政治女强人武则天就准备出来了。唐高宗病情严重,武则天“以学术名义行政”。她特意找了一群儒生编了一部《臣轨》,里面全是教大臣们如何忠于君主,从而提高他们在法庭上的舆论知名度。
然而,这对一直垂涎皇权的她来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影响。
在外廷,自咸亨三年(672)以来,唐高宗的丞相团队先后涵盖了刘仁轨、郝处俊、李义邈、张大安、张文邈、崔知温、戴至德、裴炎等朝廷大臣。在这些人物中,郝处俊和李义邈是公开的反武派,张文邈和崔知温是不顾一切的中立派。张大安是李贤王子,只有裴炎是她自己的家人。所以,在武则天看来,只要争取刘仁轨,自己的位置就会更加稳定。
当时唐高宗手下有一个叫裴匪舒的少府监。为了取悦皇帝,他借用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穿衣”的典故,为唐高宗建造了一座镜殿。唐高宗非常高兴。在新殿峻工之日,武则天和刘仁轨一起去剪彩。
刘仁轨看到殿内高高挂起的几面大铜镜,突然张口评论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适合四面墙了解国王,哪里不祥!”
这句话里有话,让武则天听得颇为刺耳。而且唐高宗一听,赶紧命人拆掉了殿上这些铜镜。
弘道元年(683)12月,唐高宗因病去世,遗命太子李显继承皇位,世称唐中宗。在此之前,武则天以避开关中大旱的名义,将病重的唐高宗从长安搬出来,全家搬到洛阳生活。
作为唐朝的首都,长安的行政重要性不容忽视,即使没有国王。因此,在武则天出发之前,他委托了刘仁轨来照顾这个巨大的长安。这也是武则天摆脱刘仁轨的宰相集团和李唐宗室影响的重要举措。
这时,刘仁轨已经80多岁了。虽然他不忍心坐视“女主当政”,但此时他已经明白,自己根本无法上下唐朝的政局变化。
唐中宗李显在光宅元年(684)2月被武则天废除。李显的八弟和豫王李旦继承了李唐的基业。李旦上位为唐睿宗后,唐朝“政务决于太后”,而李旦本人则成为事实上的“虚位君王”,失去了行动自由。
不久,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宣布改革唐朝的官制,并将唐睿宗李旦降为皇后,要求立武氏七庙,追王父祖。她的长途行为曾经引起唐朝的贵族和心腹丞相裴炎的集体抵制。不知道是习惯了风云变幻,还是感受到了沧桑。刘仁轨没有反抗。他只是默默提交辞呈,准备离开这个曾经淹没他,给他施展野心的朝廷。
武则天听说刘仁轨要走了,立即派人传旨晋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并派自己最信任的侄儿武承嗣拿着自己的亲笔信去安慰他,留住他。由于她知道,以刘仁轨四朝元老的名声,这个重量级人物的去留将直接影响他登基的难度。
在信中,武则天表示,刘仁轨“忠贞之操,终于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
然而,刘仁轨早就预料到武则天会用自己来树立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给武则天的回复中,他写道:“吕氏对后代嗤之以鼻,对汉朝造成危害。”显然,刘仁轨想利用吕后乱政的典故,警告武则天不要胡来。
当然,刘仁轨的举动也给自己留下了一条出路——那就是他不直接干涉武则天的专权,只把矛头对准武氏外戚的政治。在武则天看来,刘仁轨不仅劝诫了他们的行为,还拯救了武氏族人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那以后,无论刘仁轨有多想辞职回家,武则天总是一种态度:“愿(公)以匡救为怀,何以暮年致请。”
第一个月(685),刘仁轨病逝于长安,享年84岁。当武则天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立即命令北京官员依次去他家吊祭,并允许他陪葬乾陵。
刘仁轨死后五年,武则天登基为皇帝。在她心里,我还是希望那些著名的大臣家族能够在这一刻站出来说服他们。于是,她特意找到了刘仁轨的儿子,王子中的舍人刘,让他带领臣子劝进自己。结果,刘氏以刘氏子孙不吃周粟为由,拒绝了,最终受到了残暴官员的伤害。
被杀后,武则天做出了一个不符合她一贯酷炫风格的决定:她没有株连刘氏家族,而是“慷慨”地让刘仁轨的孙子继续他们的家族事业,重复他们的风格。也许,在她强硬的表面下,她仍然对直臣和她的家人有着隐隐的敬畏。
也许,刘仁轨作为一面传奇的旗帜,对每个活着的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旧唐书》、《中华书局》、《后晋》等。
[宋]欧阳修:中华书局《新唐书》,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009年岳麓书社
金富轼:吉林文史出版社《三国史记》,2003年
冯立君:201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百济集史》
拜根兴: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
韩升:2005年第一期《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中国历史研究》
- END -
作家|大唐梁金吾
艾公子的编辑
原题:《一战定千年,史书只写31个字》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