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动画理论之旅
电影《白蛇:浮生》海报。
u2003u2003【文艺观潮】u2003
中国动画u2003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段历史,动画创作与动画理论共同发展,从萌芽到突破,呼应历史与时代的召唤,探索民族表达。特别是动画理论围绕动画创作的表达、观众的接受和审美研究,密切关注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整合视野下不断拓宽学术界限,推动中国动画走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长过程。对中国动画理论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可以明确中国动画风格变化的根源,更可以为分析中国动画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从萌芽到发展:在研发拓荒中进行动画原理初探
1926年,u2003u2003通过逐格拍摄方式创作的动画片《大闹画室》,在经历了杨左邈、黄文农等动画家的拓荒之后,揭开了中国动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序幕。由于缺乏参考资料,现在看起来简单的动画原理已经成为当时动画家面临的难题。最初的动画先驱通过模仿外国动画、创作动画广告来积累经验,探索技术。因此,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如《大闹画室》、《纸人捣乱记》,都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形成了搞笑活泼的创作风格,以及真人拍摄与手绘相结合的特点。相应地,动画理论主要介绍对外国动画成功经验的研究,探索动画原理。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动荡形势下的动画创作者开始关注动画的民族特色,推出了以爱国救亡的进步思想为核心,配合抗日战争推广的作品,如《同胞醒来》、《老傻狗饿肚记》等。对此类作品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对其宣传功能进行分析探讨。可以看出,萌芽阶段的中国动画理论主要集中在动画的宣传功能和技术探索上,对艺术的讨论相对匮乏,尚未形成可持续的讨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前后,u2003u2003中国动画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在和平环境下,动画创作的受众从面对面向全体人民转变为以儿童为主题,主题也更加多样化。这时,动画理论开始关注基本概念的澄清。比如从英语中翻译出来的“卡通”和从日本出发的“动画”之间,选择生动直观的“动画”作为学术术语,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个术语;在讨论“美术片”和“动画片”的关系时,我们认为“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等品种的总称,是以造型艺术方法呈现创意思维的综合艺术。
走向繁荣与开放:形成世界著名的“中国动画流派”
u2003u20031957年4月,随着中国第一家专门生产动画作品的专业制片厂——上海艺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国电影工厂”)的成立,中国动画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不仅出现了折纸、剪纸、水墨动画等新片种,还诞生了《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国际知名动画作品。动画师对动画理论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特伟、靳夕等人对动画电影民族化、艺术化、创作方式的理论探讨。他们认为,动画作为一种夸张的假设性艺术,可以突破真人电影的局限性,在表达恶魔仙妖、幻境法术等其他主题时,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色彩。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量以神话故事为基础,充满乐趣和浪漫主义美学风格的作品竞相出现。同时,动画师还发现,在涉及现实和历史时,动画可以将严肃主题转化为更具想象力和乐观主义基调的内容。举例来说,《壁画中的故事》将人民公社集体抵御自然灾害的主题解释为乌云与黄土的斗争。拟人处理事物,用动画表达童话寓言,讲述深刻的哲理,这种举重若轻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创作者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学者们开始强调动画创作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样才能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动画不同的审美价值。这一时期的很多动画作品都证实了这一观点,为“中国动画流派”的出现提供了基于技法、审美表达、灵感触媒的经验参考。
u2003u2003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发生了两大变化:1986年2月,中国动画史上第一家中外合资动画公司广州时代动画公司成立,打破了美国电影厂几乎“垄断”创作的局面,形成了日益开放的创作格局;第二,外国动画系列登陆中国电视屏幕。在其竞争下,中国动画创作不再局限于大银幕。还开始创作一系列电视动画,让《邋遢大王奇遇》《葫芦兄弟》等作品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与动画创作同步,动画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与动画创作同步,动画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提出“中国动画流派”。1985年,松林在《当代电影》发表的《国际性越强——艺术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写道:“虽然艺术电影的民族特色已经形成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世界动画界也称中国艺术电影为‘中国动画流派’,但它仍在不断发展和前进。本文首次将“中国动画流派”这一早期融入动画创作实践的概念纳入动画理论的研究范围。此后,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领域有了特殊的身份标识。依托这一概念,中国动画以其独特的民族美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动画美学话语并立,展现出独特而浓厚的艺术价值。
此外,动画学术界还对动画本身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u2003u2003。举例来说,动画师关注动画的假设,以及它所呈现的艺术真实性。由于其约束性和特点,折纸、水墨、木偶动画中使用的材料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如金柏松的《关于美术片中物理效应的讨论——材料和工艺因素》。这一讨论将动画理论引向了动画本体论的回归。这一重归本体的动画理论讨论与“中国动画流派”的讨论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动画流派”的概念在具体作品中得到实施,主要是指动画中绘画创作的民族实践,如用软笔和水墨代替西方动画中的“单线平涂”等实验性创新。这一创新使得作品成为“中国动画流派”理论的灵感和研究对象。
变革中的发展:思考如何从跨文化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
u2003u200320世纪90年代,电影产业改革开始。动画片成为率先进入市场的片种,推出了《十二生肖》、《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等自筹资金或社会筹资作品。社会化激发了动画创作的热情,使得作品产量急剧增加。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加,文化影响力也在减弱。面临着外国动画,尤其是日本和欧美动画的残酷竞争,中国动画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在这种环境下,动画理论不仅要吸收经验,还要为中国动画创作指明未来的方向。所以,学术界开始简单地分析动画作品的审美表现,然后分析动画创作如何融入市场,赢得市场。比如徐正军提到的“商业经营战略”、张松林关于“开拓市场、商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讨论等。,关注动画行业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营模式和动画宣传模式的更新。此外,张笑指出,当时中国动画的供应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盘剑显示了外国动画IP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以上研究聚焦观众分析,捕捉电视、游戏、广告文化的发展,塑造外国动画对观众审美的兴趣,反思中国动画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原因。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为中国动画创作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引导从业者整合时代发展和商业化需求,更新表达方式,满足观众对高质量动画的期待。
u2003u20032015年,优秀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问世,创造了当时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纪录,打破了中国动画创作长期以来的低迷趋势。此后,《哪吒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作品应运而生,许多专家认为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动画的“神话宇宙”。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动画也进入了一个突破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动画制作、创作、接受和理论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们把动画创作的商业模式和艺术思维作为重点讨论的对象,不断利用开拓性的视角和交叉路径进行研究,关注互联网生态、青年文化等新兴领域。
u2003u2003然而,动画学术界在肯定动画创作成果的同时,也关注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创新能力,品牌认可度低,宣传水平一般,制作缺乏国际视野,导致中国动画无法满足人们对动画作品的需求。动画电影整体海外票房低迷,海外动画作品获奖少。因此,动画理论在强调民族表达时,并不局限于民族主题的发展和对国家和国家精神的诠释,而是探讨如何从跨文化视角和开放的经济文化语境中,将海外多元文化与通达的国际语言相兼容,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广为人知的故事。
u2003u2003总之,中国动画理论从几句文献记录到丰富的创作、审美、历史理论和产业研究,白手起家,构建了一个全面不断发展的学术体系。相信在进一步探索民族表达的道路上,中国动画理论一定会与中国动画创作合作,不断突破,走向未来的繁花之旅。
u2003u2003(作者:丁亚平尚文思琦,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系长;中国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u2003u2003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