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生活:勾勒人间烟火,更精通情绪算法

08-16 16:52

《逆行人生》温暖现实主义,深切关注普通人面临的生活压力,展现出沉重的人道主义情怀。然而,经过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它实际上是一部精通情感算法的商业杰作。影片采用优秀的电影制作手法,结合各种现实元素,编织紧凑的叙事流程和复杂感人的细节,准确洞察观众的情感脆弱点,堪称催泪大片。


正如电影结尾的字幕所写——“我想把这部电影献给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人”,这部电影确实向那些不懈努力的人致敬,但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各种考虑,简化了现实的复杂性,促使对现实的批判性停留在一个相对广泛的位置。


《逆行人生》海报


打造“城市精英”视点的多重认同感


《逆行人生》就像一个广角镜头,捕捉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勾勒出烟花世界的许多面貌。其中,城市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外卖骑手的艰苦生存,在纪实形象风格中得到充分展现,但影片依然在苦涩的幽默和机智的调侃中,展现了人生的高度乐观、坚韧和冷静。


影片从高志垒一家人早上起床的场景开始,让观众一窥这个光鲜亮丽的家庭背后的真实面貌,通过简单的日常细节,悄悄展现了高志垒的职业、家庭结构和他面临的生活压力。高志垒被裁员后,家庭温暖稳定的状态被打破,中年人失业后面临的困难令人悲伤。最终,由于生存压力,高志垒不得不加入外卖骑手大军。


影片带领观众从高志垒的角度深入了解外卖骑手的生活,相当于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角度,让观众跟随高志垒完成了一次社会考察和人生冒险。这一视点选择极为高超,它能突破大家“习以为常”的不适,给观众一种因陌生和好奇而引起的震撼。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得到了验证。曹雪芹从刘姥姥的角度展现了荣国府的生活,加强了极端贫富悬殊之间的叙事效果。回到《逆行人生》,那些外卖骑手每分每秒都在为自己的工作状态而奋斗,委屈、不甘、疲惫、艰辛,对他们来说都是熟悉的日常生活,但对于“城市精英”高志垒来说,这些细节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


影片深情地向外卖骑手致敬,但主人公并不是真正的外卖骑手,这似乎很讽刺,但实际上却体现了一种极其微妙的艺术策略。因为,电影观众的主力绝对不是外卖骑手,而是接近高志垒学历和工作内容的城市中产阶级。影片以高志垒为主角,可以迅速与观众建立共情通道。而且,作为一个“局外人”,高志垒对老人和大黑人并不熟悉。他可以引导观众一步一步了解自己的生活困境,触动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憧憬。它不仅有效地设定了情节的悬念,而且完成了对外卖骑手“由浅入深”的刻画。更好的是,和高志垒一样,观众和外卖骑手之间也有一定的现实隔膜和情感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也让观众随时脱身,为自己不是外卖骑手而感到高兴,可以放心地倾注同情心和同情心。


自然,以高志垒为叙事视点,其代价也是不可避免的。观众要到达外卖骑手的生活,相隔高志垒的眼睛,造成情绪的多重疏远。这样就隐藏了一种叙述风险,外卖骑手的生活必须有足够的“奇观”,以免因传递链条过长而削弱情绪衰减。可以理解,电影中的外卖骑手表现出两个极端的喜怒哀乐:杨大山热情阳光,掌握了智能时代的流量密码,过着轻松随意的生活;家里有很多孩子,还有一个女儿得了白血病;大黑因为一个订单的转移,同事失去了一条腿,感到内疚,想为同事结清40万的债务;57岁还在送外卖的老张,儿子只能走自己的老路;单亲妈妈晓敏和女儿住在一起,人生道路注定要跌跌撞撞。这类外卖骑手拥有生活原型,影片塑造得更加真实感人,但他们当然不能代表这一千万人。这些外卖骑手有生活原型,电影真实感人,但他们当然不能代表这个成千上万的人。这部电影之所以专注于他们,是因为这些角色产生的情感强度可以抵消叙事传导带来的能量减少。


剧照


被困算法,加入算法


《逆行人生》的主线比较清晰,叙事密度比较高,但是电影的主题似乎有点游动。根据格雷马斯的动素模型分析,高志垒的“对象”是摆脱经济困境,快速结清拖欠的房贷,支付爸爸的康复费用,也就是每个月至少赚1.5万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高志垒面临着许多“反对者”:不熟悉路线,不接近商家,不熟悉各种建筑和社区结构,不了解外卖程序,天气不好,身体不好,交通事故频发。事实上,这些“反对者”都是外在和表面的,似乎只要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足够的谨慎就能克服。这无疑淡化了外卖行业真正的困难和挑战,小心翼翼地掩盖了这个行业对骑手更深层次的身心毁灭。


高志垒在追求“对象”的过程中,也有“辅助者”,那就是他的家人和同事。最终,高志垒凭借其聪明的智慧,以及家人、同事的鼓励和帮助,成功登顶“单王”,将15000元收入囊中。这个故事就像一个励志的故事,唱出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自信、智慧和毅力。然而,与普通励志电影不同,高志垒的人生巅峰是不可持续的,缺乏长期的荣耀和收入。这是一个卑微而辛酸的成功,充满了苦涩和无助。


这部电影没有遵循经典的现实主义手法来创作,而是悄悄地避开了沉重的现实和惨淡的生活,然后让观众通过神话书写的方式体验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英雄加冕仪式。


在追求“客体”的道路上,高志垒真正的“反对者”到底是什么?当高志垒被裁员时,领导嘲讽地提到了高志垒开发的一套管理流程,并建议他尊重算法。所以,影片中真正的“反对者”就是“算法”。在这个冰冷而准确的系统中,一切都变成了冰冷的数据和严格的利益计算。“人”的意义和人性的温度被抽离,个人的道德感受变得缓慢,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脆弱,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代码,严格控制了这个代码的运行轨迹和速度。


如果算法无孔不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整个社会就会以科学高效的名义进行整理。这种背景下,高志垒在算法上被裁掉,从而为企业节省了成本。还有就是因为算法,高志垒提交了1000多份简历,但是没有人问,都是因为他在大数据中因为年龄太大而变成了负数。外卖业也有一套精确的算法,它由价格、里程、送货数量、差评率等因素组成。每个外卖骑手总是被这个算法操纵,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变得空洞苍白,变成了经理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对于外卖骑手来说,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不是交通事故,而是萦绕在耳边的语音提示:“你有新订单”、“你的订单会加班”、“你的订单会加班,你的订单会加班”、“你的订单已经被客户取消”、“你收到了差评”...


这部电影把高志垒做外卖骑手的困难归结于这个行业本身的复杂性,或者说客户的道德素质低下,这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处理方法,但似乎有点敷衍了事。这部电影不想用金刚的愤怒和敏锐的思想穿透来制作一部艺术电影。相反,它利用中产阶级中年失业和外卖骑手的艰苦生活作为卖点,通过市场投资的“算法”来实现商业凯旋。电影不断放大高志垒送餐过程中的尴尬、辛酸和屈辱,并不是真的不清楚问题的症结,而是创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并遵循商业电影的价值逻辑。


凭借自己开发的“路路通”程序,高志垒最终可能进入外卖公司的算法中心。到目前为止,高志垒已经回到了他原来的阶级,并且将为外卖公司的算法做出贡献。虽然电影安慰观众,高志垒的算法充满了善意,但“路通”融入一个庞大的算法系统后,最终可能会成为外卖骑手的一根绳子。正如大黑因为送货速度快,平台就会以这种速度要求所有骑手。一旦“路路通”大大提高了送餐效率,那么这种效率就会成为行业标准。


高志垒就像一个导游,带领观众近距离观察外卖骑手的生存状况,然后回到精英阶层。这是一个极其励志和鼓舞人心的奋斗过程。但是对于大多数真正的外卖骑手来说,他们全力以赴的奋斗只是为了生存,他们半辈子的努力可能会毁于一场意外。


剧照


有遗憾,也有温暖和人文。


虽然《逆行人生》有一条核心情节主线,但影片热衷于通过快速剪辑和大量细节的叠加,对观众进行情感轰炸。例如,作为一名45岁的程序员,高志垒是一名中层管理者,有一定的存款是合理的。然而,影片以近乎夸张的方式迅速使人物陷入困境:他毫无征兆地被裁员,妻子是全职太太,女儿想上国际学校,房贷还没还清,家里的存款因为P2P爆炸而化为乌有,父亲中风花光了企业的赔偿。影片将网络上流传的“中产破产三件套”全部施加到高志垒身上,多少有些强制加戏的意思。


在高志垒送外卖的职业生涯中,电影中也堆积了大量与“意外”相关的细节。这些细节就像情感催泪弹一样,饱和攻击观众,让观众的心脏和大坝被强大的爆炸力摧毁,在道德情感的泛滥中无法控制。比如客户肆意侮辱人,客户不接电话,客户要求带走垃圾,为客户购买的花被退回订单。高志垒刚想吃饭的时候接了订单,高志垒因为低血糖晕倒了。高志垒被封了三天,因为他无法完成企业的微笑打卡。高志垒蜷缩在一个倾盆大雨中的角落里睡着了...电影追求细节的数量,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细致准确。借助大特写放大人物表情上的无助、憋屈、不甘、痛苦,确实可以积累一定的情感强度,但在丰满扎实的叙事中失去了准确性,放弃了让观众的情绪在抑制含蓄的叙事节奏中自然生长。这是可以理解的。高志垒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后,电影用一组快速的蒙太奇呈现了高志垒如何超越自己,如何得到同事的帮助,如何与客户有更亲密的沟通,如何与店铺越来越亲密...这也可以解释,电影对高志垒和肖妮的刻画非常肤浅,尤其是肖妮。她总是那么冷静、坚定、无畏、体贴,但观众很难真正理解她内心强大的原因。当然,也很难捕捉到她内心的恐慌、痛苦和挣扎。


剧照


影片不想在优秀的细节中对人物进行详细的刻画,也不想让剧情在平静的叙事节奏中平缓发展。相反,它让观众来不及思考,只能在悲伤或鼓励之间不断切换。这种快节奏的碎片化叙事方式,无疑对沉浸在短视频中的观众来说是亲密有用的,因为它可以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种心理现象。


虽然《逆行人生》在剧中有一些遗憾,但它专注于实际问题,从温暖的角度关注外卖骑手和职场中年危机,传递人文关怀和正能量,这仍然是值得称赞的。此外,从高志垒和那些外卖骑手身上,电影提炼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逆境和低谷时不屈不挠地前进,走出抑郁和绝望的阴霾,以平静乐观的态度管理自己的生活。这种励志格言看似老生常谈,但电影中那些在人生困难模式下依然勇往直前的人,却用简单感人的方式诠释,极具情感感染力和精神感染力。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龚金平,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