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神与物游,私人艺术

07-26 08:02

从吾所好文 / 马骏


每个画家的画面背后都有自己的营养来源。这些选择因人而异。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喜欢和关注自然、真实和纯金的审美。绘画过程更多的是捕捉和沉淀心中的美。画面的调整和变化真的是心中对美学的微调造成的。在绘画的每一个阶段,尽可能保持新鲜感,有足够的绘画愿望,而不仅仅是某种方式,所以重新发现、整理和提炼自己喜欢的绘画营养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部分马骏作品


在最初的艺术形式中,大胆和泼辣并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它生动而有趣。巧妙灵活的空间切割语言非常符合我对绘画创作中自由多变的理解和认知。通常,由于各种原因,最初的绘画保存的实物数据并不多。如果你想充分理解最初的绘画,你应该更多地关注其他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依赖于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材料、不同方式的各种语言,这些语言可能不是我们熟悉的欣赏理解方式,甚至有些方式的外在语言会显得粗糙或荒谬。然而,这些早期的艺术作品往往非常注重上帝的捕捉。虽然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材料,但它们是中国审美的独特魅力。绘画作为其中之一,它还普遍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创作方法。如果你对观察不敏感,你会忽略这些营养之间相互渗透形成的内在美。


部分马骏作品


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我更注重人的参与,也就是人在创作中的创作状态。材料和工艺只是这种精神表达的外在方式。经典作品的重要前提是能否用这种材料准确地表达创作精神。正如黄宾虹所说,“艺术在精神上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外表,外表可以学习,精神来源于理解,不分繁简,不分工拙。”


部分马骏作品


南朝谢赫提出“古画略,协始精”,但这些都是从纹身师的角度出发的,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精”和“略”。魏晋时期,作为一个人的精神觉醒期,画家在创作中的情感带入,材料形式的日益完善,直接关系到后世绘画的日益完善和发展,这些都是艺术院校学习中不断理解和重点学习的重点。随着画面风格的不断提高,纲纪的不断完善和技术主题的不断深化,是绘画不断细化和提炼的过程。如果只强调技术,不注重精神补充,很多画面语言苍白的问题也会随着这种细化而出现,比如绘画的制作性、图形性、过于强调技术性。因此,再次阅读和关注初始绘画和初始艺术形式,解读隐藏在各种形式和材料背后的创作热情和细致情绪,会为当前的创作注入生动的力量。初始艺术包含很大的审美元素和创作方法。虽然民间画家在文化水平和创作主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大胆尝试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用大胆泼辣的形式和笔法来表达对生命力和活力的理解。正是这种存款的力量让每一个类别都繁荣起来,为后世绘画的不断“精致”做好了图形和技巧的储备。目前这些营养的挖掘和理解明显不足。因此,在加强对“著名”经典的学习和解读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最初的无名经典,而是要追根溯源,发现审美的动力。虽然这些语言已经很久了,但它们仍然充满了活力和血液。相反,一些牵强地依赖某种表面方法或者只抓住细微的末节,过度精炼的作品却充满了暮色。


部分马骏作品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对无名经典的借鉴并不是生吞活剥的学习。在发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语言的提炼,感受初期艺术的浓度、新鲜感和燃烧精神,从而重新激活过去熟悉的成熟作品的认知,从而激发对传统风味和当下绘画的一些思考,最终将这些力量融入到自己打磨的绘画语言中。可以说,这种借鉴是没有痕迹的。这是一种长期的浸泡和滋润,也是一种宽广的精神旅行。


深入古代,远离古代,追根溯源,从我喜欢的东西,在教学和欣赏中调整自己的审美。这种调整和调整也会分阶段映射到自己的创作中。更广泛地认识和探索传统并不老套,而是为了更透明、更灵活地理解传统,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在规律上更清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


马骏,1975年出生于天津,1994-1998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优选作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