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龙虽然受到嘲讽,但未来AI仍有可能取代演员。

07-18 14:57

在成龙的称号下,电影《传奇》7天票房只有7279万,豆瓣评分低至5.4,延续了近几年成龙的烂剧成绩。27岁的AI成龙,一个曾经被电影方当作噱头吸引观众入场的技术亮点,也成为劝阻观众、影响电影观感的最大伤害。


相传在《传奇》中,27岁的AI成龙由演员郑业成替身表演,后来用AI技术变脸。然而,这个“成龙”首先不像年轻时的成龙。其次,AI模拟真人表情的效果并不到位,反而造成了恐怖谷效应。这些问题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上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但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会被数百人放大,吸引观众的嘲讽。



AI变脸的问题不仅仅是《传奇》。在此之前,很多影视剧都会遇到“僵尸脸”、“画质低”等问题,因为劣迹艺人不得不用AI变脸。相比之下,国内的“漂泊地球”、AI也在国外使用了双子杀手和爱尔兰人。、CG技术减少了演员的年龄,但是效果非常逼真。


究竟这些影视剧背后所选择的技术方案有何不同?AI变脸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发展成熟到“看起来真实”?


带着这些问题,骨朵与数字创始人宋震进行了对话。宋震是电影《长津湖》中的人工智能面部技术顾问。他还与多家电影公司合作过人工智能变脸和人工智能减龄项目。宋震熟悉中国人工智能变脸的市场和技术情况。在他看来,“如果纯粹从技术角度考虑,人工智能变脸可能会在三到五年内逼近真人的表演,但技术发展也会受到市场的限制,尤其是现在。”


怎样让演员看上去更年轻?


减龄效果对电影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创作者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减少演员的年龄。


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化妆来改变演员的外表,但是当化妆很难掩盖演员的衰老时,电影创作者会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来改变演员的外表,也就是俗话说的“美白、磨皮等美容操作”。但是这一方法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在人物面部表演中很容易失去细节,影响电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因此,电影创作者创造了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面部3D重建技术(CG技术)。这种方法是让演员穿上特效连体衣,通过跟踪器捕捉面部情绪,然后在电脑中重建面部3D,视觉人员会修改或重建数据,达到减龄效果。这种方法会更准确地展示人物面部表演的细节,但有一个缺点——太贵了。


这就是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所采用的方法,创造了一个 23 岁威尔·史密斯的数据模型,参考威尔·史密斯年轻时的电影,不断优化“毛孔级”。李安曾笑着说:“我们把他的脸放大6000倍。我不敢在生活中说出来,但我会说出来。我比他自己的母亲更了解他。”


正是因为特效团队的两年努力,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成功地保留了大部分的面部细节。即使这部电影使用了120帧和4K。、在3D的顶级影像规格中,数字人威尔史密斯经得起大银幕的挑战,其特效制作水平可见一斑。然而,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高达1.38亿美元,接近10亿人民币。


而且当AI技术逐渐兴起的时候,电影创作者可以用AI技术来减少演员的年龄,底层逻辑也就是AI换脸。Deepfake”与CG技术相比,技术要便宜得多。骨朵猜测这可能是电影《传奇》选择AI变脸的重要原因。《传奇》导演唐季礼曾经告诉媒体,与成本高的《双子杀手》相比,《传奇》的成本只有《双子杀手》的20%到30%,采用深度伪造、AI学习、3D等技术。


遗憾的是“便宜货不好,好货不便宜”。AI成龙在《传奇》中承担了古代剧情中的关键片段,但是他的表演却让观众频频出演。尤其是在电影中,有一个亮点。张艺兴饰演的古代士兵去世了,AI成龙饰演的同事伤心痛苦。他脸上的微表情要充分传达这种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AI成龙不仅眼神空洞,嘴角也微微上扬,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感。很多观众认为马都会比AI成龙拍戏。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本质上是因为AI无法100%模拟真人的表情,更不用说这种高难度的影视表演了,只会显得假而空。而且AI成龙在4K的画面中非常生硬,因为它的清晰度低,皮肤磨损太多,好像和周围的演员不属于同一个时空。


AI将来会不会取代演员?


假设《传奇》证明了现在的AI不能取代演员的表演,那么未来的AI是否有可能接近演员的表演?


从目前多模态模型的发展速度来看,数字栩生创始人宋震的眼中,这一天并不遥远,也许是三五年后。


目前影视AI还是一个牙牙学语,正在成长的孩子。这不是因为AI技术发展不够快,而是因为影视表演是所有视频变脸中最难的。即使在好莱坞,模拟接近真人的表演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数字演员身上。


而且在国内,宋震表示,影视AI变脸一般有三种方案。一种是纯AI,适用于中远景区分辨率,面部结合水平一般,表情恢复水平一般,头部旋转视角有限,适用于中远景区;二是AI 后期适用于中远景分辨率,面部结合度高,表情恢复丰富,头部旋转视角有限,适用于中远景;第三种是纯CG,可以呈现高分辨率。有了CG头,脸部可以完美更换,表演精细。适用于特写和复杂镜头,无头部动作限制。


这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纯CG效果最好,但价格昂贵。宋震说:“如果像《阿凡达》这样的电影,一秒钟纯CG的成本在200万美元左右,纯AI一分钟只需要10万元,但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一般采用AI加后期综合方案。”


这就是《漂泊地球》所采用的方法。在《流浪地球2电影制作笔记》中,视觉效果总监徐建表示:一开始我们想用3D纯CG去尝试,但是经过一年的尝试,我们无法支撑自己的能力和资金。后来我们尝试在人工智能工具的基础上,然后工作人员手动处理细节,测试各种视角...发现效果还可以,整体成本降低了很多,所以基本上就定了这个“人工智能”。 “人肉智能”方案。这一工作方法,让改龄变脸成为一件不难做的事情,但是很难做好。


事实上,在AI换脸的很多环节中,一旦细节失去了毫厘米,积累起来就可能是千里之外。宋震说,目前AI变脸只能改变五官,脸型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调整。在表情迁移阶段,替身演员不一定像想换脸的演员。「由于这里面有许多主观因素,影视剧对表演的要求也很高,每个环节可能差1%。、 2%,只有20%的积累。”


在过去与影视公司合作的AI变脸项目中,宋震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客观问题,而是主观问题,即“AI变脸有点像”。也许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数字栩生曾经是一个明星的AI变脸舞蹈节目,由替身演员跳舞,后来换成了明星年轻时的脸。然而,在实现的过程中,宋震发现“我们很难恢复演员20年前的表演状态,因为他现在是一个老戏骨。同时,我们也很难调整出这位演员年轻时被公认的样子。”


归根结底,还是现在的技术很难恢复一个优秀演员的生动演技。“现在AI已经不能代替演员了。因为观众对表演的细节非常敏感,AI的处理也没有那么细致。”


随着越来越多的影视工作者选择AI技术,AI已经成为电影宣传的噱头。然而,尽管有一定的效果,AI变脸、AI编剧和AI生成视频还远远没有达到颠覆影视过程的水平。但在AI真正成长之前,首先要尊重影视行业的规则和观众的审美。


宋震认为,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些神话AI。“影视行业有一套完善的后期生产流程,需要数百人的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所以AI需要在影视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纯AI不能拍电影,必须结合原流程才能给电影上色。”


只有拥有市场才能驱动技术发展。


任何技术的不断发展都是由市场驱动的,AI脸部交换技术之所以迎来巨大的商机,是因为影视市场规模太小,疫情过后不断收缩,直到今天才完全恢复,所以在影视市场没有获得更多的机会。


所以,数字生动的主战场并非影视领域,而是针对B端市场进行数字员工业务。宋震表示,“影视市场太小,总共只有几百亿元,真正用于后期投资的比较少,但要求却很高。并且CG、AI这部分投资,对电影票房影响不大,影视投资者也需要综合考虑。如果AI变脸行业想要迅速发展,就需要市场对AI的生产量和预算进行足够的调整。”


说到这里,宋震改变了主意。“但即使发展起来,这项技术的商业价值也可能不大。如果这个市场这么小,要花很多钱,可能不是一件很经济的事情。”


近看国内视觉效果行业,很多公司因为项目稀缺,利润微薄而离场。影视效果市场的低迷也能反映出AI变脸市场的小众。而这种需要使用AI来减少年龄,增加年龄的一般都是奇幻和科幻制作,但近年来国内重工业大片并不多,今年春节档也没有一部。整个影视行业市场冷淡,还处于复苏期,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敢把筹码放在这样一部高概念电影上。


所以AI变脸对影视行业来说,并非首选投资项目,更多的时候是无奈的最低选择。近几年用AI变脸的大制作并不多,但也有不少影视剧因为演员塌房而不得不用AI换脸。比如赵立新发表不当言论后,《风雨送春归》中的人物变脸为于震;演员刘露被行政拘留后,《三千只乌鸦》也用AI改变了自己的角色,但因为面部情绪恐怖,她成了大型车祸现场。


虽然影视剧中的AI变脸屡遭嘲讽,但这也是技术在有限资源下可以展现的极致。对于追求完美的观众来说,他们可能只能期待影视市场的全面复苏来驱动技术的不断发展,让AI演员从噱头变成真正的演员。但那一天,我想有几个家庭是快乐的,有几个家庭是悲伤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未盈,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