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兵渐进,“准2万亿”城市为什么要守位?
南京作为国内生产总值十大城市的“守门员”,正朝着提升“2万亿俱乐部”的目标努力。
近日,《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市GDP总量将超过2万亿元。
问题是苏州、无锡甚至南通等同省万亿城市都有自己的万亿产业,但南京还没有实现与城市能源水平相匹配的“零突破”。
现在,目标已经接近了。
作为中国第一个著名的软件城市,早在2021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就进入了第一批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并建议用4年时间打造第一个万亿产业地标。冲刺的时间点正好是2025年。
南京距离万亿目标越来越近,从2005年将软件定位为“第一优先鼓励发展产业”,到2010年软件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再到2023年产业规模进一步超过8000亿元。
剑指万亿产业和2万亿GDP,南京能否如愿冲线,又如何在头部城市阵营中站稳脚跟?
万亿产业
软件大道总长5.3公里,是南京第一条以工业命名的路面,也是南京软件工业的地标。
回到20多年前,资源和环境的瓶颈迫使这个化工市场找到新的出路。2001年,南京选择了不成熟的软件产业,出台了相关的培训政策。起初,南京的软件产业收入只有18亿元。到2005年,仅仅4年,南京的软件产业规模就增长到了100亿元。
今年,南京呼吁建设“中国著名软件城市”,并提出了1000亿元的软件产业规划。到2010年,南京如愿实现目标,同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第一个“中国著名软件城市”。
获准后的第二年,南京提出了中国著名软件城市十年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并精心布局了“一谷两园”(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规划。
数据显示,南京软件业务收入在北京、深圳、上海获准第一个软件名城后排名全国第四。从那以后,南京一直保持着这个位置。截至2021年,杭州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933亿元,增速高达22.4%,一举超过南京。起初,南京软件业务收入6702亿元,落后杭州231亿元,排名全国第五。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向城叔提到,南京长期以来的“烦恼”是,同处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数量不如沪苏杭。这也是南京软件产业的不足之处。表面上看,单个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驱动力,附加值低。事实上,民营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工业机制。
一个例子可以作为确认。海康威视、网易、大华、新华等10家杭州公司入选2021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百强榜单,其中海康威视、网易排名前十;只有江苏润和和南京网觉在南京上榜,排名第71。、91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京的软件产业现在已经落后。
追逐,刻不容缓。
近年来,《南京市推进软件名城升级打造万亿产业行动计划》、《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相继出台,提出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决心,不可谓小。
找准定位
南京软件要突破“万亿”,关键在于踩准下一步发力点,充分释放南京的产业资源和科教基因优势。
截至2022年底,南京已有近90万软件从业人员,规模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在储备人才方面,南京100万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和毕业流向与软件有关。
但不可忽视的是,南京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软件外包之都”,缺乏地方龙头企业和“两头弱”的产业创新能力。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曾指出,南京在CPU、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推动作用并不明显,通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缺乏代表性总部企业。
而且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的服务外包模式也很难有前途。也就是说,南京软件产业急需一场改革。
实际上,南京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
“好的工业软件是用的。”近年来,南京相关部门在很多场合频繁提到这句话,背后是南京以工业软件为切口发起的新一轮创新。
2023年,南京作为南京煽动“万亿”目标的支点,出台了一系列重点措施,鼓励软件行业竞争细分赛道,帮助工业软件企业做大做强。
南京《关于加快工业软件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日前召开的2024南京软件会议上发布,明确指出,到2028年,南京工业软件将实现跨越式增长,工业软件收入将超过500亿元。
“工业软件是制造业的心脏,是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保证。”秦尊文认为,工业软件直接服务于制造业,是软件与工业联动的强大互动阶段。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以工业软件为重点,开辟了新的软件产业轨道,方向明确,路径可行。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的工业软件产业规模还很小。2023年,南京软件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其中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仅为232亿元,占比不大。
秦尊文注意到,2001年,位于南京的江苏软件园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中国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随后被称为“中国软件谷”和“中国光谷”。然而,与“中国光谷”相比,“中国软件谷”的产业比例和排名并不高。
秦尊文建议,南京可参照武汉的发展模式,加强“中国软件谷”周边软件产业的集聚布局。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也指出,“软件行业的‘赢家通吃’效应明显。目前南京软件行业的产学研合作还比较零碎,需要进一步规模化,符合国家先进制造集群的地位”。
能级支撑
就大城市的发展格局而言,南京渴望一个万亿级的产业。
在省内,苏州、无锡、南通都先后拥有万亿产业,南京的软件产业规模只有8000亿元,很难与其“准2万亿城市”水平相匹配。
曾刚认为,2025年南京软件产业将突破万亿规模,产业增长率需要达到12%。参照近年来全国软件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不难实现。
但是问题是,南京软件产业的增长率已经低于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南京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2021年至2022年的13.6%、同期,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的平均增长率为16.3%和10.0%。在曾刚看来,南京是“发展缓慢”,“发展似乎不太好”。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中国著名软件城市评估数据,全国共有14个城市被评估为江苏“独中三元”,南京、苏州、无锡同时当选。曾刚认为,江苏的软件应用过于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京省会软件产业的发展。
单个行业的发展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省会第一位度低一直是南京发展的一大“问题”,“提高省会第一位度”也成为近年来省市两会的常见问题。即便如此,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南京经济的第一位度并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
曾刚表示,南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经济规模,提高首位度。
从全国来看,南京是唯一一个还没有进入“2万亿俱乐部”的国内生产总值十大城市。早在2021年,宁波就设定了“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十”的目标,目标指向天津和南京。
南京GDP在2023年达到17421.4亿元,利用软件产业突破万亿元,南京能否站在2万亿元的新高度,保持十强位置?
“南京靠软件行业冲刺2万亿并不难,但要想站稳GDP前十,就要及时跟上创新的步伐,开拓新的轨道,塑造新的优势。”秦尊文认为,在市场活力方面,南京还有很多课要补。
“与合肥、杭州等同处长三角的省会城市相比,南京没有勇气承担责任,没有足够的勇气集中精力做大事。”曾刚认为,在天津、宁波、青岛、无锡等追兵之后,南京要想站稳GDP前十,恐怕不可能仅仅依靠过去恰当传统的发展思路,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曾刚举了一个例子。当他参加当地科技创新主题交流会时,他发现政府对天文、古生物、土壤、地理湖泊等难以转化为技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阶段感到困惑。
在他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求不足”。要下定决心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地方政府要营造“包容失败”的环境,比如提供补贴、担保等科技金融支持,向新技术开放政府应用领域。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刘旭强,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