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景点对上市不感兴趣?

06-26 18:12

上市,不香。



领域 | 景区


频道 | 文化旅游商业评论


01


上个周末,当地一家景区公司的老朋友 A 总是来北京,他是这家公司的副总裁,大家坐下来寒暄几句,很快就谈到了行业和工作。


A 总说最近真的很忙。他说,最近肉眼可见的人流量下降,真的不确定暑假收客是什么样子。这次来北京也是到处跑合作渠道。


看着他焦虑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他们准备了两三年。 IPO 计划,忍不住关心下一步的进展。


A 总是听到,露出一丝无助的微笑,慢慢地说:“兄弟,其实我们要放弃。”


这仍然让我感到惊讶。上市是许多文化旅游企业的梦想,意味着他们可以筹集资金和赚钱。与之前的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相比,公司的融资效率会高很多,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近在咫尺的财富梦想说不要就不要了?


A 总是带着直男独特的直言不讳,你没发觉几家酒是去年被招股书退回的。公司再递表是的,一方面是注册制之后反倒变严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在衡量上市的利弊。


怎么说?


今天,资本的寒冬还没有完全过去,A 老说,今年以来,虽然公司老板没有明确告诉外界,但大家都能看出,除了面子上响应省里的号召,上市其实已经不太可能了。


首先,A 举个例子,同省的一个景点为了上市折腾了好几年,多交了几千万的税,拆东补西。资金漏洞越来越大,上市还没有。看到财务会有大问题。


其次,上市的目的是什么?在新的“国家九条”等政策下,上市门槛有所提高,审核检查和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对于大多数非常传统的文化旅游企业,尤其是现金流状况良好的景区公司来说,即使所有的财务都必须符合监管要求,他们也不愿意受到各种严格条件的约束。


最终,A 总觉得目前的市场环境不好。他观察到,上市第一天上市的很多新股上涨,但四五个月后股价跌破发行价,部分股价跌幅超过发行价。 30%。


“我们不是互联网公司,但背后有投资者催促。老板上市的唯一目的是实现股份。现在这个功能几乎消失了。 ... "


"所以,你说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A 总的反问竟让我一时无言以对。


02


放弃幻想,认清现实——也许是当前景区企业需要直接面对的话题。


Wind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A 股市场只有 41 家族企业首次上市,同比下降70%以上;IPO 融资金额共 295.40 亿元,同比减少80%以上。


2023 年对于 IPO 就市场而言,已可谓寒风刺骨。进入 2024 2008年,这一冷却趋势并未得到缓解,反而表现出进一步降温的迹象。


事实上,如果按照主板注册制实施后的上市标准,大多数景区公司只能望洋兴叹。


按照第一标准的要求,三年内净利润为正,累计不少于 1.5 亿元,而且最近 1 年度净利润不低于 6000 万元。


如果按照标准二执行,估计市值不得低于 50 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亿元。 6 亿元。


如果按照标准三申请,预计市值不低于 80 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亿元。 8 亿元。


以去年青都旅游撤单计划 3 年 IPO 以申请为例,有业内人士指出,正是青都基于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其原因无非是未来前景不明的因素,如营收规模小、盈利渠道单一、规划发展旅游演艺、拓展索道、观光车业务等。


在 A 总的来说,这真的很正常,主要是因为目前资本市场的走势不佳。目前,即使是企业 IPO 成功者也很难有好的估值。假如企业不是很缺钱,那就不是上市的好时机。


他说,归根结底,公司上市不是为了现金流,也不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而是为了重新投资景区。如果他们想上市,他们必须用筹集的钱买索道和酒店,但是在 A 目前股票普遍低迷,这种玩法确实越来越难以说服证监机构。


"如果说是为了银行授信,新三板挂个牌就够了啊,XX 新三板挂在景区已经是很好的信用背书了,一年至少授信一亿,不比累死拼活冲主板好多了?”


另一方面,国内正在加强对硬币的加强。 IPO 近日,普华永道处于舆论漩涡之中,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员工抵触“土地复垦”,加强合规审计,使得一些业务不透明、收入来源不明确的景区公司不敢轻举妄动。


近年来,从“佛教资产商业化争议”的普旅股权到“三战” IPO 无果恐龙园”,然后自行撤销 IPO 申请井冈山旅游,青都旅游,“无缘。 IPO 他说:“不仅是国内景区的自嘲之词,也是对当前一级市场现状的描述。


在这种背景下,“不把上市作为唯一的目标”正逐渐转变为大多数“活得好”的新景点策略。


03


过山车之后,生活还会继续。


"活着就好了,还有什么自行车?" A 总长叹了口气,说:“哎,未来的事谁知道啊,大多数景点都可以自给自足,不会去旅游。 IPO 浑水,很容易为自己陷入困境。”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应该换什么跑道?我告诉你你还想要什么跑道。有条出路就好。忘记跑道,找条出路。


尽管不容乐观,上市造富故事的钟摆也远去了,但是认为中国景区旅游业没落的声音基本没有。


受到各行各业的影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媒体视角,旅游业的重视程度都是压倒性的。


“因时制宜把旅游业变成区域支柱产业”成为各地反复提及的命题,背后是淄博和哈尔滨走红后政府和民间情绪的升温。


理性而不盲目,或许是后疫情时代很多景区旅游公司的“智力升级”。


事实上,在日本“失去的30年”中,我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有趣现象:闷头赚钱,上市和我做什么。


几年前,我和一家“小而精”的日本文化旅游企业谈合作。听了他的商业理念,我的疑惑是:多好的概念啊!为什么不融资上市?日本朋友盯着我笑,回答:“为什么要上市?”


之后,我慢慢地理解了日本人从经济泡沫时代走出来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认为上市是企业成功的象征,也是聚敛财富的最佳途径。然而,日本人认为上市是公司最大的冒险,也是经营者紧张的开始。


近两年来,日本旅游业爆红,但很少有日本景区公司问。 IPO,富士山从来没有见过 A、在日本股市中,京都旅游等公司招摇过市,或许日本公司走过浮华时代背后的淡定心态是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任正非曾经说过:企业管理最难的工作就是如何分钱。如果钱分了,一半以上的管理问题就解决了,上市不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简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与其说现在一些景区公司不上市融资是传统,害怕失败,或许这也是认清现实后的理性选择。


今天的话题:你怎么看待国内景区? A 股票上市难吗?欢迎在下面的留言框里与旅行者互动。


———— END ————


假如你也希望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击阅读并为旅行界添加一个“星标”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