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砒霜更有毒,各地都发出警告!
点个外卖,
商家配图竟然是织纹螺?
于先生是上海市民。
制作海鲜的商店点了一单外卖。
其中一道菜叫“麻辣海瓜子”
配图就像是我国禁止销售的织纹螺纹。
随后,于先生向上海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北外滩市场监督所举报投诉。目前,监管机构已对举报投诉进行立案调查,涉案门店已将此菜下架。
许多商家疑似出售织纹螺纹。
记者在外卖平台上搜索“麻辣海瓜子”,发现仍有不少商家疑似出售织纹螺。
当记者试图下订单时,一家公司以“海瓜子缺货”为由取消了订单。接到订单后,另一家公司迟迟没有发货,电话无法接通。直到两个小时后,商家才取消订单。随后,记者在一家名为“北伴岛小海鲜”的商店成功下单。
记者在收到菜品后,将图片发送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东海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蔡友琼确认这是纵肋织纹螺。
然而,记者打电话给商家询问,对方称其产地为连云港的“海瓜子”。面对记者关于菜肴是否有毒的问题,商家说:“我不在乎。简而言之,如果有人想吃,我可以卖。”。
在向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线索后,记者了解到,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进行审查,记者将跟进后续进展。
蔡友琼说,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海岸线长,地方方言多。“海瓜子”的名义不同。在山东,“海瓜子”指的是纵肋织螺;在福建广东,“海瓜子”指的是寻氏肌蛤,但在江浙沪,“海瓜子”指的是彩虹明樱蛤。(注:各地“海瓜子”指的是不同种类的海螺,有些是无毒的)
蔡友琼介绍,织螺的毒性与其生长环境有关,但目前国家层面还不清楚哪些种类或地区的织螺有毒。管理依据是原卫生部《关于预防织螺食品中毒的通知》(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13号)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厅《关于织螺销售有关问题的通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监督管理局第二函)〔2016〕528号),其中明确规定: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销售织纹螺。
织纹螺是什么?怎样识别?
毒性有多大?
织螺,俗称海螺、海螺、麦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其外观特点是尾端尖长,长约1厘米,总宽约0.5厘米,指甲盖大小约0.5厘米。
外壳表面通常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的螺丝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像织布。螺丝口为白色,身体为浅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周围和泥沙底部。
织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高100倍。有毒的织螺每克螺肉的毒性可以达到数百只老鼠。换句话说,成年人吃10g左右的螺肉会有一般的中毒症状,吃50g到100g左右会导致死亡。
中毒症状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病人,初期表现为嘴唇、舌头、指尖麻木、眼睑下垂。
很快就会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包括肠胃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四肢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者瘫痪,言语不清,声嘶力竭,发紫,呼吸不畅,神智不清,休克,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各地都发出了警告
勿食织纹螺
每年夏季,
在高发季节,织纹螺食物中毒。
许多地方,如广东等地也多次发出警告
提醒市民不要食用织纹螺
资料图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2年4月28日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其中提到“不吃野蘑菇、鲜黄花菜、河豚鱼、织纹螺以及一些可能有毒或寄生虫风险的商品”。
佛山、韶关等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发布了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提到“不吃野蘑菇、鲜黄花菜、河豚鱼、织物螺丝和一些可能有毒或寄生虫风险的商品”。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曾发布提示,学校食堂应禁止使用织纹螺等食品。
福建省泉州市海洋渔业局也发布提醒,每年4月至9月是织物螺纹毒性最强的时期。食用后可出现头晕、呕吐、嘴唇和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4小时。提醒大家出去吃饭不要吃织物螺纹,以免发生事故。
警方提醒:
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销售织纹螺。
2.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时购买、捕获或食用织物螺丝。一旦误食了织物螺丝,如果出现嘴唇麻木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应及时去医院。
如果客户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销售织纹螺,应及时拨打12345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题目:“毒性高于砒霜,多地发出预警!”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