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非遗|第92期:腌鸭定板郁生香,古代艺术流芳百年。

05-28 03:36

下面的文章来自广西日报 ,广西云非遗团队作者


广西日报.


广西日报微信互动平台


编者按


鸭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占据了中华菜肴的一席之地,成为了深受食客欢迎的上乘菜肴。


鸭肉的每一种做法,从烟熏到酱卤,从煲汤到红烧,都包含着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和烹饪哲学。


本期,我们走进桂林临桂会仙镇老村,探访临桂回族板鸭制作技艺,品味桂北回族的传统味道,是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临桂回族板鸭制作工艺


类别:传统技能


等级: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代表项目


批号:第四批


地区:广西 桂林


以当地散养的麻鸭为主要原料,经过屠宰、腌制、定型、干燥等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上板定型,再风干,故称“板鸭”。板鸭肉质细嫩紧实,香味浓郁,素有“正宗芳香,味美醇厚”之称,深具回族饮食特色。回族板鸭作为“年味”的代表,可以蒸、焖、炒、煮汤,常与冬笋、青椒等一起炒。临桂回族板鸭制作技术于2012年被列入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遗产代表项目名单。


会仙镇属于桂林市临桂区所辖的一个镇,因其在湿地上而得名,云雾缭绕如仙境。据《岭外代答》记载,“这里有老仙,羽驾,编于碧空,竞日而去,里人聚观壮闻,因名而仙。”几千年前,搬到这里的回族先民勤奋朴素,画出了灿烂文明的画卷。


俯瞰会仙镇旧村。古秀芳 摄制


走进会仙镇的老村庄,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映入眼帘:家家户户都像灯笼一样挂着一排排板鸭,大家都在前院忙碌。这就是板鸭的制作场景,比如拔毛、腌制、干燥...一个家庭是一个“迷你作坊”。


旧村家家户户的门口挂着晒过的板鸭。甘艳霞 摄


会仙镇旧村,又称“板鸭村”,每年9月中旬,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投身于板鸭的生产。村里做板鸭的习俗始于清末。因为鸭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上板定型整形,然后风干,所以被称为“板鸭”。


板鸭常与冬笋、青椒、葱段一起炒菜。甘艳霞 摄


临桂回族板鸭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白先华说:“从我曾祖父那一代开始,我家就一直在做板鸭。


板鸭肉质细嫩紧实,香味浓郁,具有色泽黄爽、油光透亮、皮薄肉嫩、骨脆耐嚼、肥香不腻等特点。它被称为“正宗的香味,美味的香味和醇厚的味道”。


白先华正在检查和干燥板鸭。甘艳霞 摄


看似简单的板鸭制作,其实有大干坤。选鸭、宰鸭、腌制、定型、干燥、烘烤,每一步都需要细心。“没有一步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一步都很细心。”白先华说。


选择鸭子时,要选择养殖一年以上,3-4斤的麻鸭。鸭子太小,会显得香味不足。如果太大,会觉得味道发酵。当地散养的麻鸭肉质细嫩,肌肉忠诚饱满,肥瘦相间,烘烤后更油腻甘甜。


为保证鸭子的质量,白先华首选自家散养的鸭子作为原料。古秀芳摄制


“屠宰”也是一门科学。刀口要小,血要出来;如果浸泡脱毛,需要适中的温度和时间,防止开水烫伤表皮;脱下大毛,拔掉小毛。


手工脱毛浸泡过的鸭子。甘艳霞 摄


将脱发、全身光秃秃的鸭子清洗干净,然后仔细取出肝、肠等内脏。注意不要损坏各种器官,否则会影响后续处理。


开膛后,将内脏一个个取出。古秀芳 摄制


“看重点部位,手起刀落,将整只鸭子的腹部向下,背部向上,平放在桌子上,切开刀口,方便整形,等待下一步腌制。”白先华说:“砍鸭子要好好学习,不然鸭背很容易‘打开天窗’。”。


将处理好的板鸭铺在板上,划刀整形。古秀芳 摄制


腌制是做好板鸭的关键。将整只鸭子擦干后,用自己煮的陈年卤水,喷上醇厚清高的三花酒浸泡,然后用盐反复涂抹至鸭子胸背暴露的地方,腌制一夜。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家庭的腌制卤汁配方都不一样。因此,每个家庭制作的板鸭都有自己的口味,凝聚了回族人民宽容多样的智慧结晶。


独特的卤汁、三花酒、盐是腌制板鸭的三大调味品。古秀芳 摄制


第二天,将腌制好的整只鸭子转移到木板上进行整形,以便晾干。将竹杠横穿两翼,保持平整轻薄的形状,然后通过棉线挂在鸭鼻处晾干。


鸭子用细长的竹板固定整形。古秀芳 摄制


然后用棉线穿过鸭鼻,便于挂起晾干。甘艳霞 摄


最后,将板鸭挂在通风的地方,等待15到20天,这样板鸭就可以自然干燥了。如果回到南天、雨天等情况,板鸭会转移到烤房烘烤,保证成品质量。


天气好是板鸭最好的“调料”。古秀芳 摄制


白先华继承了祖先的生产技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带领自己的板鸭繁荣起来。从最初的赊账买鸭到每年卖4万多只鸭子,从邻里村民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古老的回族技艺在白先华的努力下奏响了新的篇章。


风干干燥,板鸭自然漏油。甘艳霞 摄


除了老村民的坚持,当地政府也积极推动“板鸭文化”的复兴发展。2023年12月,“板鸭节”在会仙镇老村首次举行,吸引了广西区近5万名内外游客,将板鸭、板兔等衍生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200多万元。


2023年仙板鸭节现场,游客抓住板鸭拍照留念(资料图片)。会仙镇人民政府提供图片。


近年来,老村民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制作传统板鸭的基础上,开发了腊鸭翅、腊鸭下颌、腊鸭肾、腊胸肉、鸭脚包等骨脆可嚼、韧性醇厚的新产品。同时,村民们采用先进的包装保鲜技术,申请注册了白记、马记、傅氏等商标,产品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白色记板鸭成品包装。甘艳霞 摄


现在,老村共有58户人家,近95户。%家庭做板鸭。本地生产的板鸭年销售额已达40万只,产值超过2000万元,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七十多岁的白老先生,做板鸭时依然娴熟灵活,意气风发。看着竹尖挂着排排板鸭,他的眼中充满了骄傲和信念。


白先华认为,用心做好板鸭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美食文化。甘艳霞 摄


现在,白先华的六个孩子都掌握了板鸭制作的精髓,成为了家里的“主力军”。对于传承,白先华拍着胸脯说:“这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民族技能,我一定要传承下去。”


/ 特别鸣谢 /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人民政府


桂林市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完 —


向左滚动查看临桂回族板鸭制作工艺“精彩瞬间”



原题:“爱上非遗”|第92期:腌鸭定板郁生香,古代艺术流芳百年”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