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种模式和改进建议

05-26 17:02

近年来,随着中国数字实际融合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近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决定在2023年首批30个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再次选择第二批35个试点城市,支持试点城市通过财政奖励和补充资金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扶持政策已形成“四纵三横”的政策框架。


同时,在实践中,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适应路径,形成了五种方式:大中小企业整合、数字平台赋能、第三方机构服务、自主开发推广、政府公共服务供应等。


但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观念不足、技术不足、人才不足、资金不足造成的。问题是“不能转”,另一方面,由于外部机构赋能目的性差、适应性差、落地性差等原因,也存在。问题是“转不好”


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迭代演变需要高度重视与中小型企业的产业特点、资源优势、业务现状、管理水平、人才资源的有效匹配,坚持原生发展和股票转型的“分类政策”,下一步应遵循先信息化后数字化、先数据积累后技术赋能、先基础设施后转型赋能的衔接规律。


数字化经济建设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我国中小企业(个体户)占市场主体的95%以上,是市场运行最大的群体,也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短板”。目前,政策层高度重视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框架。同时,中小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合适路径,形成了五种方式:大中小企业整合、数字平台赋能、第三方机构服务、自主开发推广、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但总的来说,这些现有模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自身主体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因为缺乏概念、技术、人才和资金,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外部机构赋能目的差、差异差、落地差导致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转不好”的问题。


下一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迭代演变需要高度重视与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资源优势、业务现状、管理水平、人才资源的有效匹配,坚持原生发展和股票转型的“分类政策”,遵循先信息后数字化、先数据积累后技术赋能、先基础设施后转型赋能的衔接规律。


第一,大中小企业融合方式


(一)基于供应链协同。 该模式由推动能力突出、资源整合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大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立联合培训、标准共享的管理体系; 建立供需匹配,根据需要调整产销关系,减少供应链 各个环节的各种大、中、小企业互动成本,形成具有供应链环节协同性的新兴产业组织模式。 在垂直产业链的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通常会出现供应链协同融合的方式。 例 例如,在供应链较长的汽车制造业中,一些汽车制造商与上下游零部件企业及相关公司通过整车和零部件规划的整合、整车安装和零部件适配业务的整合,实现了技术协调、R&D协调、质量协调、成本协调和管理协调,提高了上下游中小企业零部件R&D和生产的规模、系统化、模块化和智能化水平。


基于创新能力的共享(二)。 该模式是大企业通过大企业的“发行榜”,建立开放的产业创新平台,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换渠道。、以要素集聚、技术共享、模式创新为重点,推动生产制造、营销宣传等各种生产经营环节的能力集成与整合,实现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供应链创新、产品创新等多个维度的多触点成果转化与品牌协作,建立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具有创新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模式。通常发生在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具有技术研发优势的中小企业之间,创新能力共享融合。


(三)基于数据要素驱动。 一方面,大型企业将计算能力和数据资料共享给中小企业,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获取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通过整合数据服务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通过数据服务进一步拓展市场,形成具有数据驱动力的产业数字化形态。大型企业自身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供应链产业链中,通常会出现数据要素驱动融合的方式。


(四)基于产业生态开放。 在这种模式下,大企业以自身业务为主导,促进供应链产业链集群的生态化和专业化发展,包括各种与大企业业务相关的中小企业,构建覆盖产学研的经济网络,加快区域内外大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能力的有效对接,促进资源能力的跨行业和区域互补,提高产业协同效率,形成开放的线下集群和线上生态。在平台化、生态化发展为主的大型企业及其生态合作伙伴中,产业生态开放融合的方式一般发生。


大型企业在引领融通发展时,有三大支撑:资金、人才、服务,实现创新协作、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线上线下相结合。一是资金支持:大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仓储金融等服务,帮助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股权投资和股权质押融资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二是人才支持:大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引进,通过建立人才工作站、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合作培养和使用人才。第三,服务支持:大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搭建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共同搭建制造创新中心,搭建系统融合创新平台,培育国际合作服务平台,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制造平台,通过推进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提高中小企业深化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二是数字化平台赋能方式


(一)网络平台构建网络赋能协同模式。 网络平台是一家“数字原生”的数字企业。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伙伴联系相关行业,利用自身业务网络赋能平台上的中小企业。 因特网平台的网络赋能协同方式可分为消费因特网协同、因特网经济协同两大类。


消费者互联网协同是借助网络、情景实现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拓展市场、促进转型。一是帮助中小企业利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建立“因特网” “场景”,培养重点产业应用领域,加快网络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生产发展,推动数字农村、数字农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应用。,并进行在线办公服务示范。


因特网经济协调是建设以工业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设施,发展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第一,构建工业物联网等数字工业设施的平台、网络、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实现资源和能力共享,通过构建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和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平台。第二,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其核心资源进行开放和整合。第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工业生产情景打造目的解决方案。


(二)数字服务提供商创造数字技术赋能方法。 数字服务提供商具有技术、人才、网络和服务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云化结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和应用程序,开放数据资源、计算能力和流量入口。与产业链中的大企业和网络平台不同,数字服务提供商可能不同于中小企业所在的产业和行业,而是作为数字化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存在。第一,中小企业云化协同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第二,通过解决方案促进中小企业的智能化运作。第三,共同创造中小企业数字化环境的发展。


数字平台赋能方式早期出现在大众消费者中,如电子商务、社交、金融、游戏等。(to C)近年来,在现代服务业中,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赋能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等产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网络平台,这些行业往往存在,或者开发出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数字化水平较高。实践中,通过将网络平台与数字服务提供商相结合,可以加速数字平台赋能的提升。比如一些供应链和技术能力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平台生态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一是开放各种平台和商业资源,高效匹配中小企业客户,帮助他们获得行业知名机构和专业团队的个人服务。第二,畅通供应链的“供应”和“销售”双方,提供保证物资供应价格稳定的中间服务。第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联合金融企业通过信贷融资、保理融资、采购融资、票据融资等多种形式,通过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的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支持中小企业及时获得融资服务。


第三,第三方机构服务模式


(一)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 技术、人力、财税法、数字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都有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业务谈判促进专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模式。 技术解决方案、数字化转型评估、数字化培训与交流等。由行业垂直技术平台、开源社区、评估机构等技术服务机构提供,弥补中小企业在技术方面数字化发展能力的不足。


数字化转型相关培训机构、高端技术与管理人员外包机构、部分猎头公司提供数字化转型相关培训内容教学、专业人才等。,从而弥补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数字化发展能力不足。 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数字财务、税务、法律管理等解决方案,甚至是专门的操作系统,弥补中小企业在中后台管理方面数字化发展能力的不足。 专门咨询公司在全面数字化过程中,为中小企业的业务运营和公司管理提供数字化咨询和方案安排,处理中小企业的常见问题和落地问题。


(二)就服务项目而言, 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基本涵盖了中小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整个领域。常见的第三方数字化转型服务包括:转型咨询计划、金融与资金管理、技术创新、技能培训、测试评估、认证升级等。这些服务的交付方式有很多:商品(项目)库、“数字化” "服务,菜单服务,定制服务等。


(三)从服务创新的角度来看, 围绕服务的特定行业、领域,第三方机构不断创新自己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中小企业在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工业应用程序(App)测试评估平台、可信区块链创新协同平台等。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测试认证服务,而且改革创新为其他中小数字服务提供商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相应的评估服务。开源工业App开发者社区、中小企业开放平台等新主体创新建立了中小企业数据库和需求池,不断发展众包、众创、云共享、云租赁等新服务模式。


第四,自主开发推动方式


(一)通过信息技术对生产进行改造和研发。 一方面,中小企业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R&D设计,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发挥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R&D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主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中的深度应用和融合,推动生产制造过程的灵活转型,开发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推广服务于“智能制造”的信息化集成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工业控制系统的深度应用,推动添加剂制造、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 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获得便捷的信息服务,覆盖企业运营管理链,支持核心业务发展,降低信息应用成本和门槛;进一步推广运营管理信息软件(ERP/OA/CRM等)的应用,并逐步进入商业智能(BI)全面优化业务流程,促进重要环节的整合与创新,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广融合管理体系,促进内外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降低成本,优化流程,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市场营销。 中小企业独立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发展电子商务,探索网络营销新模式,细化区分网络人群特点,开发精准营销;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创新,依托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资源提升精准营销效果,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逐步完善覆盖采购、生产、销售全链条的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第五,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服务,承担政府机构委托的各项任务,及时反映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政策建议。 同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提供数据匹配、投融资、业务创新、转型咨询、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拓展、法律、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服务。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中小企业。


二是对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评价和监测。 通过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监测分析,政府加强对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效果的评价,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数字服务提供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化和数字化服务支持。


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六


(一)就主体而言,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观念滞后,基础薄弱,能力不足。中小型企业位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方,其主观上的“不想转”和客观上的“不能转”,导致数字化转型“不能转”。主观上,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思维,中小企业主和管理者对数字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技术和工作流程的改变,也是组织和管理机制的改变。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转型成本投入较高,能否获得稳定收益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中小企业无法清晰准确地推断出数字化转型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影响,也无法快速准确地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实施策略。


(二)客观条件方面, 在数字技术、人才、资金储备等方面,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能力。数字化转型需要在数字技术创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小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能力、合适的数字化转型人才和足够的资金投入。这一情况也体现在上述转型实践中。在大中小企业融合或数字平台赋能的模式下,大企业、网络平台或数字服务提供商虽然在场景赋能、技术赋能、资金赋能等方面有优势,但也需要通过数字服务在中长期内盈利。如果他们找不到与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可持续方法,他们就不能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服务。


(三)在技术层面, 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与外部机构自身发展实践存在脱节。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位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供给侧,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数字化转型“不良转型”。技术赋能是一种手段,市场拓展是一种目标。现有的数字技术和数字解决方案不是为中小企业定制的,适应性低。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供应链产业链不完善,差异较大,现有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无法实现产业标准化,数字化解决方案与中小企业市场发展不匹配。二是中小企业业务数据积累和数据处理能力不足,聚焦数据采集、聚集和应用的数字解决方案无法有效释放数据驱动效率。第三,中小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比较传统,市场拓展与信息化、数字化相差甚远,软硬件系统架构等数字化基础薄弱。


下一步是改进战略


(一)数字化转型演进的重点是匹配中小企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需求。 全面数字化适用于核心大企业,适量数字化适用于中小企业。 大型企业拥有技术、人才和资金,面临着市场拓展和管理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实施全面的业务管理数字化。但由于各种约束因素,中小企业只能分阶段、分步骤、分领域实现适当的数字化。 因此,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需要更加重视其发展目标、痛点和需要。 与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技术赋能更注重业务规划和规划,尤其是数据中心作为数字化转型和数据驱动的基础,其数字化与业务发展的相关性要求高于大型企业。


二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坚持原生发展和存量改造的“分类政策”。 中小型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化原生”,另一类是“数字化改造”。前者本身在一个数字化的业务生态中使用了很多数字化的方法,其发展重点应该是根据业务需求,推动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易于使用、易于维护的先进智能设备和系统;后者应在判断业务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支持推动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设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注重逻辑、实施与基础设施的有序衔接。 从逻辑上讲,中小企业首先要遵循信息化、再数字化的规律,即完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配置与信息化相关的软件、应用和工具,夯实自己的数字化基础。在具体实施中,要遵循中小企业先数据再技术的规律,即通过日常管理收集和聚集中小企业各方面的数据,再考虑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数据驱动。在基础设施方面,要遵循先发展行业基础设施,再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的规律,即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再实现具体公司的数字化赋能。除中小企业数字化所需的网络外,这些基础设施, 因特网数据中心(IDC)、除了数字平台等软硬件外,还包括中小企业所在行业的基础设施,如政府主导或行业联合搭建的数字信息平台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辉研究”(ID:Taihuiyanjiu202308),作者:朱太辉,张通,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