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专题 | 这位骨科医生靠的是什么,两次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04-25 16:40

采访丛海波大约在早上8点,在此前一个半小时,他刚刚完成了一次关节置换手术。


记者问道:“为什么手术时间这么早?”


丛海波一边说,一边抓紧时间吃完早餐,一边说:“这个习惯已经维持了十多年,以免耽误临床和行政工作。


64岁的丛海波,本来应该是一个享受孙子和晚年的年龄,选择回去当医院院长,负责每周至少一天的门诊和每年300多次手术的高强度工作。用他的话说:“病人来找你,没有理由避免。”


丛海波作为国内知名骨科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行医40多年,完成了近3万例断肢、断指再植等手术,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研究成果多次填补国内空白。


然而,丛海波最重要的是病人和他的家人的每一句感谢。虽然他已经接受了无数次这种“谢谢”,但每次听到它,他仍然会发自内心地感动。这是治病救人后的成就感,也是医生的初心。


01


奇迹


丛海波并非科班出身,高中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当地农村,成为一名知青。


在贫困落后的村庄里,许多人缺乏医疗和药物,丛海波深有体会。因此,当去骨科医院当学徒的机会到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行医,这是他多年来心中存款的愿望。


只有高中文凭,医学零基础,面对身边专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丛海波既羡慕又焦虑。努力工作是他唯一的出路。


那些年,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丛海波白天做医生的助手,晚上补上理论知识。他自己买了猪骨,模拟了人体训练。“在20世纪80年代,学徒的收入只有40多元。我每个月花18元买猪骨。”丛海波嘲笑他的尴尬。


一九八八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显微外科中心将丛海波送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显微外科中心进行骨伤微创外科学习。


当时,中国的微创手术才刚刚开始。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丛海波经常把自己锁在实验室里。为了满足高强度骨科手术,他故意24小时不吃不喝,磨练自己的饥饿、疲劳和低血糖能力。


学成归来后,丛海波率先在胶东半岛建立了数字化、现代化的微创外科和骨科研究体系。很快,这项新技术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1996年的一场雨中,工人陈长勇的10根手指被切成钢丝,用长刀完全断开。他急切地用断指找到了丛海波。丛海波在10个小时的手术中接管了所有病人的手指。


"一根手指的再植需要3~5小时后,即使再植成功,也经常会出现手部功能丧失等后遗症。丛老师不仅打破了时间记录,还让病人术后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丛海波学生、威海高区利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海涛说,丛海波创造了许多奇迹,比如这样的奇迹。同一年,他成功地完成了9个月大的婴儿手指离断再植手术,创造了当时年龄最小的断指再植成功记录。


1996年底,36岁的丛海波凭借《急性吻合血管组织移植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登上人民大会堂颁奖台。8年后的2004年,他再次凭借《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手部大规模多组织损伤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02


责任


数以万计的丛海波病人中,一位刘姓病人的伤势最让他“难堪”。


车祸发生后,李被困在车里三个多小时,导致大腿肌肉坏死。医院专家会诊的结果是截肢可以预防生命危险,但丛海波认为可以进行保守治疗。


病人家属听说有可能保住双腿,提出希望丛海波负责病人以后的治疗,再一次挂掉他的专家号。丛海波抛开与人打交道,接受了病人的治疗,最终保住了病人的双腿,顺利康复。


“对于骨科医生来说,截肢是最简单的手术,但对患者来说却是一辈子的痛苦,所以即使只有1%的希望,我也要100%努力。丛海波告诉记者,断指再植手术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创伤后神经或骨骼缺损。如果医生技术不够精湛或者太麻烦,植入后肢体很难恢复功能。“我们要做的不是再植一根断指,而是保证患者未来的正常生活”。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丛海波接到广东骨科专家的电话。这是一个高空踩空坠楼的案例。患者曾经是中国著名的模特。坠落后,四肢破碎性骨折,所有面部凹陷骨折。当时多方咨询的结果是先四肢手术。


“面部肌肉半个月后会再生。如果不立即手术,患者必然会破相。”虽然只有60%的丛海波坚持四肢和面部同时做手术,但他仍然承受着压力。“医生不能为了保护自己而放弃对病人的最佳治疗。”


最终,丛海波提出的手术方案取得了圆满成功,90%的病人脸部再现。"她现在很开心,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女儿."谈起这件事,丛海波似乎在谈论她的女儿。


03


问心


在丛海波担任院长之后,养成了每天早上五六点做手术的习惯。


丛海波不仅要管理行政,还要带学生,做科研,想念病人。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压缩休息时间。之后,他干脆把办公室改成了宿舍,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住在医院,每天睡觉前都去病房检查病人的情况。


王海涛说:“最忙的一天,他和同事做了19次手术,一整天都没有离开手术室。


早年做知青的经历,让丛海波还记得基层人民就医的困难。2022年,他通过“移动医疗理念”推动医院购买5G移动智能医院。 两个网络结合(5G网络) 道路交通网络) “车上医院”医疗保险即时结算方式,为基层人民提供上门体检、手术服务,完成医疗资源下沉共享。


丛海波作为学科带头人,也紧跟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他带领团队独立开发了“电磁导航手术机器人5G远程治疗系统智能平台”。这项技术解决了手术效果的弊端,只有在过去的手术后通过拍照才能看到。可视化手术可以通过磁导航实现,避免了患者反复手术造成的创伤。


“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拥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了18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2项实用新型专利,完成了国内首次5G远程协助关节镜下膝盖骨前交叉韧带重建。”王海涛说。


如今,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稳定手术刀,丛海波仍然保持着不喝酒不抽烟的习惯,一周锻炼两次。救死扶伤的医生的初衷从未改变...


记者 | 张嫱


编辑 | 陈晓燕 罗娟 王维砚


工道第 588 次推送


往期回顾


工道·专题 |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主动性不高?


工道·专题 | 看看LOGO、一听音乐就明白了“我在你身边”


工道·专题 | 劳模宣讲,“直播带岗”,“刷脸”求职...帮你找工作,“娘家”很辛苦!继续滚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向上滑动工人日报,看下一个。


原标题:“工道·专题” | 两次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这位骨科医生靠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