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自筹4.7亿元,将自己的小区推倒重建。

04-25 09:49

杭州浙江工业新村500多户居民自筹资金约4.7亿元推倒重建社区,整体更新费用约5.3亿元,不足部分由旧房改造、电梯安装、未来社区等专项资金补足。


2023年11月28日,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小区原有的13栋房屋已经拆除。根据规划,浙江工业新村将新建7栋11层的小高层建筑,全部安装电梯,实行开放式小区,并配备地下车库。该项目将于2025年底竣工。


浙江工业新村施工现场。周驰昱 摄


一时间,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些人羡慕这一模式,希望自己的社区尽快集资重建;还有一些人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由居民共同完成更新。


不久前,浙江工业新村的创新模式“登记”——近日,浙江省发布了《关于稳步推进城市老旧小区自主更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关流程和扶持政策。在4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介绍了浙江工业新村的例子。


政策反馈迅速积极。近日,杭州几个老旧小区几乎同时开始自主更新民意调查。闸弄口新村、东村、新苑等几个小区的居民热烈讨论,情绪高涨。


然而,当相关工作具体开展时,现实可能会“泼冷水”。在总结普遍经验和成熟路径的同时,也要注意浙江工业新村的独特禀赋。在自主更新整体思路的指导下,各地旧住宅区改造要注意因时制宜,避免进步和盲从。


争论的焦点是资金自筹


开工前7个月,关于浙工新村推倒重建,工作组开始征求入户建议,如果要最终成型项目,签约率要达到100%。


参照旧房搬迁的价格体系,业主承担的装修费用为1350元/平方米,保证重建后原地更换的房屋内部面积与原房屋基本相同。如果选择不扩大原有房屋面积,改造费用约为75平方米的老房子10万元。


扩大面积的价格是每平方米34520元,最多可以扩大20平方米,再加上一个22万元左右的停车位,一套75平方米左右的老房子,最后可以改造成105平方米左右的新房,花费100万元左右。


十万到一百万元,是浙工新村居民出资的价格区间,500多户居民加起来,共同凑起80%的建设资金。


争议的焦点是自筹资金。“以前,我认为住房条件的改善应该由政府来解决。无论是搬迁、旧改革还是加固,资金都是财政负担。居民什么时候需要自己出钱?”浙江工业新村杭州市拱墅区朝晖街道党工委委员贾磊说。


也有观点质疑,政府正在与居民争取利润,旧住宅区已经转型为新建住宅区。除了安置原居民,多余的房子可以在市场上出售。


有些人认为新建房子的扩张价格太高了。2009年,一户人家通过二手房交易入住社区,购买价格约为每平方米17000元。房子推倒重建后,扩建部分价格约为每平方米34000元,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他不满意。


扩张价格由第三方机构根据周边市场的房价评估决定,类似于周边二手房。有人认为这是合理的。毕竟新房的开盘价一般在5万元以上。但是现在房市在下跌,两年后再看,可能会亏损。


也有一些居民投反对票,“年纪大的人不愿意折腾,至少要两三年才能建好搬回来”。老人有自己的朋友圈,早起买菜,坐在公园里聊天晒太阳,午睡后出去聊天,人际关系在社区。


浙江工业新村已进入老龄化,社区居民近1000人,60岁以上400人,85岁以上142人。他们的普遍心态是不动不动。


去年6月30日,最后期限即将到来,合同尚未完成。居民喻伟林是第一批签字同意的居民之一。她非常焦虑。她当时在青海旅游,不断看群聊新闻,关注社区签约的最新进展。


喻伟林在浙江工业新村有两套房子。一套住在自己家里,一套住在孩子家里。2011年,她以每平方米2万元的价格买了一套房子定居。装修的时候发现房子质量有问题。“装修工人来砸柜子的时候,墙壁很脆弱。当他们用指甲挖墙时,他们会掉下来。如果他们扔一个乒乓球,他们就会滚下去。”喻伟林很无聊。


2014年,她家新装修完成,有机会把老房子装修成碎片。有关部门来家里咨询建议,她随后表示:“即使装修好的房子一天不能装修,也要拆!”但是那一次,同意改造的居民比例不到90%,无法启动。当期待改造的居民提出开始第二次调查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反对最坚决的两个家庭已经搬出了社区;一个家庭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但他的孩子立即参加了高考...


然而,搬迁政策不等人,第二次调查未能实现。近10年过去了,终于又迎来了机会。喻伟林非常渴望。在这个具体的改造计划发布之前,她积极参与:“愿意拆除!”


仍然有居民持不同意见。经过第一轮咨询建议,91%的居民同意自筹资金,原拆原建方案。


拱墅区从各单位各街道抽调了30多名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工作人员近100人,其中6组超过60人,形成了一个关键群体,重点向居民解释政策,从头到尾动员了6轮入户。


渴望改造的居民也会劝说还没有签约的居民。浙江工业大学新村最初是浙江工业大学的教学宿舍,邻居也是同事。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在学校,大部分都是“抬头不见低头”的关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不想付钱的居民想等政府搬迁。但现实是,自从常规征收方式运行以来,政府已经受不了了。仅在杭州市拱墅区,2000年前就建成了300多个类似的社区,涉及近5000栋房屋和近2万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的房子越来越多,传统模式注定不会长久。浙江工业新村很难获得再次搬迁的机会。


经济困难居民可选择不扩大面积,方案中还提供相应的户型供选择,参与自主更新的最低出资额约为10万元。


同时,独立更新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做法。“原拆原回,一套房子不多。政府不会征用一寸土地,同时为社区增加适度的配套空间,用于养老、托儿所、老年活动室、社区用房等。,并适当增加停车位。”贾磊说。


这个实验进展磕磕绊绊,往往只能“摸石头过河”,居民反馈特别难把握。签约率能有多少?每个人都不确定。


浙江工业新村共有12栋住宅楼和1栋职工活动室,涉及548户居民。不久,签约结果公布,签约率达到99.8%。只有一户人家没有签合同。


已经签约的547户居民联合签署申请书,强烈建议启动社区更新项目。这一次,浙工新村改造终于实现了。


2025年底将完成浙工新村重建工程,图为施工现场。周驰昱 摄


30年C级危房


从30年前开始,浙工新村居民提高住房质量的急切情绪。


早在1993年,浙江工业新村的67栋建筑就被认定为“部分严重影响房”。30多年过去了,这是他们最近推翻危房的时刻。


20世纪80年代,浙江工业大学从衢州搬到杭州,宿舍分阶段建成。最早的建于1983年,最晚的建于2000年。


建筑质量问题让居民苦不堪言:关窗需要蛮力才能完成;防盗门时不时用挫刀,切一点门窗边缘,否则关不上;许多居民的承重墙有裂缝,最长的有70厘米。从顶部的预应力板和承重墙的连接处开始,它们一直向下弯曲和延伸。沉降的房子挤压门,锁芯总是“变形”。如果你不能用钥匙打开锁,你只能爬墙进门...


“风可以进,雨可以进,虫蛇也可以进。”居民经常吐槽,甚至编造顺口溜。因为缝隙太多,家家户户总是准备破布带和旧报纸来堵住缝隙。许多建筑的单元门与路面的差距超过5厘米。下雨天,外面的雨水不断涌入大楼,几乎可以在台阶下养鱼。


1994年,朝晖六区进行了房屋改造。除了少数公房仍属于原大学外,居民各自领取产权证。浙江工业大学作为原产权单位,发现安全隐患后,于1998年对67栋建筑进行了压桩加固,2000年对74栋建筑进行了全面加固,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接下来的20年里,浙江工业新村的房子前后进行了五次鉴定。2014年,杭州启动了全市老旧小区调查。鉴定结论为67栋楼和66栋楼。、同样被列入C级(分为ABCD四级,D级危险程度最大)的64和74栋危险建筑。


根据政策,排除安全威胁最大可能的方法是维修加固,居民无法接受:“房子已经加固了,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结果如何?加固沉降越严重,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最后肯定是‘把钱扔进泥里’。”


浙江工业大学曾经提出换房,大家都不同意。“学校说其他地方有一些房子,可以换给我们住,但是太远了,大部分老师都要在总部上课,这是不现实的。”


单栋建筑的重建方案也讨论过。但考虑到地块上的建筑已经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局面,拆除单栋建筑后可能会对周围的房屋造成威胁,所以停下来。


2015年,该地区将4栋危险建筑列入“2015-2017年行动计划”解决危险的名单,并提出了新的改造模式,并向杭州市房管局报告作为全市第一个改造试点项目,得到认可。然而,调查的结果令人失望——事情熄火了,因为它没有达到整个社区90%同意改造的最低启动比例。


归根结底,如果按照成片改造的方案进行,所有居民都可能无法安置在旧址,有些居民需要搬出去。“老小区密集,建筑距离小,对容积率没有要求,但新建住房有很多限制。”贾磊说。浙江工业新村距武林门2公里,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浙江省人民医院。周边有地铁站、购物中心和公园绿地。地块发展相当成熟,居民抵制搬出旧址。


浙江工业新村居民要求明确:原旧址拆除。然而,根据现有的经验,推倒重建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不仅没有例子可循,政策法律也缺乏支持。


《杭州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者责任人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处理使用、变更使用、观察使用、停用、整体拆除等。根据鉴定报告。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依靠的法律文件之一。


但是,房子到什么程度可以拆除呢?谁来组织拆除和重建?资金从何而来?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30年里,大多数居民仍然留在浙江工业新村。考虑到房屋在汛期坍塌的概率,每年台风季节,街道都会出来,邀请4栋100多栋危房居民入住附近的经济型酒店,暂时度过半个月的恶劣天气。喻伟林说:“人出来,物品还在房子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日益积累,推倒重建的想法在居民中逐渐统一,“拧成一根绳子”逐渐成为浙江工业新村的可能。这也成为未来实现自主更新的前提。


浙江工业新村施工现场。周驰昱 摄


七种户型的“积木”学问


浙工新村有机更新项目于2023年4月23日启动。该项目在84天内签署合同,腾房在66天内完成。


居民意见达成相对一致,只是社区自主更新的基础。推倒重建一个社区,涉及多项政策的探索和突破。


此前,政府的相关调查和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近一年。贾磊介绍:“原建筑的6楼高度变成了现在的11楼高度,建筑数量减少,建筑距离增加,地面建筑面积增加,地下室新建。所有这些变化都必须报告和批准。“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形成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规划、园林、交通、土地等多个部门参与的三级谈判机制。,共同打通办证程序,顺利审批流程,争取规划指标。


项目启动后,浙江工业新村成立了自主更新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每栋楼选定的居民代表组成,通过委托政府部门实施项目改造,参与改造申请、设计房间类型方案、建设质量监督、制定优惠政策等各个环节。


设计者为浙工新村提供“定制”服务。小区最初是一栋建筑,548套房子共有59种房型。设计者将其浓缩成7种,供居民选择。在项目推广过程中,设计师一度不知所措。由于居民需求的不断变化,每种类型的房间需要建造的数量也在不断变化。贾磊描述:“随时像积木一样调整。"建成后的小区,每个套房的面积、结构和居民提交的申请一一匹配。


此外,工程建设期间还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多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或高级工程师。施工方向成员发放工作卡,成员可随时到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只要在群聊中反馈,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或回应。不久前,质量监督小组发现施工现场存在施工不文明的情况,建筑垃圾处理不及时,施工方迅速整改,1小时内拍照反馈。


小区改造期间,居民需要在外面租房,完成过渡。然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很难通过市场方式租到满意的房子,一些业主会担心老年人的特殊情况。为了配合更新项目的推广,政府准备了50多套以经济适用租赁住房为主的可用住房,重新装修,并为浙江工业新村的老年居民安装了淋浴座椅、马桶两侧扶杆等老化设备。


社区整体竣工后,街道将根据面积段组织居民进行第二轮抽签。第一轮抽签选房顺序号,第二轮抽取协议明确的面积段的房号。由于房间类型、楼层、朝向的不同,新房建成后,不同房屋的价格也有一定的差异,即“一房一价”。居民在支付相应的款项之前,会通过抽签等方式选择房屋。


居民们的参与非常激烈。正如喻伟林所说:“我们自己的事情多操心一点,总是对的。”


浙工新村于去年11月28日正式开始重建。它标志着老旧小区自主更新模式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然而,“只能说这个试点目前似乎已经成功了。”贾磊非常谨慎。“其他社区能否通过类似的路径?还是未知数。”


浙江工业新村具有独特性。第一,浙工新村整个社区都是小熟人社会,能顺利选出有代表性的居民。与此同时,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压力更大,人们认为问题不仅仅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另外,住在浙工新村的居民整体收入还算不错,大学教师的养老金足以支撑住房改造的基本费用。第二,浙工新村居民始终以小区业主为主,租户较少,居民对居住地区的需求较强,对区域便利条件的依赖性较强。


4月11日,浙江省建设厅召开《关于稳步推进城市老旧小区自主更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新闻发布会,提出通过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自主更新试点工作,引导群众按照提出项目申请、制定更新计划、组织审核、施工建设、组织联合验收等步骤,从“要我改”到“我要改”。并且明确可以适当增加居住建筑面积,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


什么是老旧小区的自主更新?一年前,贾磊刚和居民沟通时,只能用“原拆原建、自筹资”等一般方式来解释;一年后,他已经能够以居民自我申请、自我要求和委托政府提供的服务方式,明确定义城市发展和住房改造。


在这一刻,试点和探索的意义变得清晰起来。下一步,浙江乃至全国将会出现一批各种类型的自主更新案例。


(原题:“居民集资4.7亿元,把自己的小区推倒重建,钱从哪里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