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赵之琛、吴昌硕、马一浮等著名篆书篆书作品。

04-25 09:42

该报获悉,近日在绍兴徐渭艺术馆开幕的《大匠运斤——浙江近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本次展览是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浙江展区)专题学术展览。通过展示赵之琛、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马一浮、黄宾虹、沙孟海等48位著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选取浙江省28家文化博览会单位的218件文物,系统梳理浙江近代篆书篆刻的脉络。


展览以“庄子”和“大师运斤”为主题,描述了浙江现代书法家和篆刻家,他们技艺精湛,技艺精湛,已经成为大道,并诠释了这条“道”是浙江篆刻的“文脉”。值此第40届兰亭书法节之际,与第13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浙江展区)同在绍兴展出,方便观众了解古今,透露文脉,俯视品类,感受繁荣。


明清时期,浙江一直是金石学的核心区域,西印社被誉为“世界第一社会”,这使得浙江篆书篆刻保持了“一体化”的创作趋势,水乳交融,刀笔融合。现代化是浙江书法史上的高光阶段,尤其在篆书、篆刻等方面更是风格鲜明,大匠辈出。他们大多是学者,在金石、文字、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篆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引领了浙江文化艺术的审美方向,为当代书法篆刻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浙江篆书篆刻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一方面是传统金石学的滋润,另一方面是浙江朴学的磨砺,更是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本次展览主要从这三个板块带领观众近距离领略浙江近代篆书篆刻的美丽艺术格局。展出的书法篆刻作品都配有发布和欣赏,方便观众获取足够的信息,增强对作品的认知。


清代书法碑学和金石学派的兴起,对浙江近代书法篆刻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浙江朴学者通常兼长众学,经过学习训练、历史研究、小学音韵、校勘、金石文字等综合博览会。因此,现代篆书篆刻大师可以从秦瓦汉砖中理解“篆书”和“雕刻”的方式,金石的味道成为浙江书法篆刻家在这一时期追求的关键。赵之琛、徐三庚、赵之谦以符文入印,具有浓厚的“金石意味”;吴昌硕一生致力于猎物书法的研究和探索。石鼓文成是他打通书法和篆刻的“钥匙”。;以六国文字为核心的黄宾虹,包括甲骨、金文、陶文等,形成了独特的金文风格和印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作品具有金石味,现代篆书篆刻的审美和艺术风向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引领。


赵之琛刻 书籍贵瘦硬方通神 白文印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长2.8厘米 宽2.2厘米 高4.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 藏


赵之琛的《书贵瘦硬方通神》来源于唐杜甫的《李潮八分篆歌》。这个印章就像赵印瘦而坚韧的特点,所用的刀功高挺,线条稳定。此印为白文多字印,以浙派细碎切刀的方法刻出,在技巧上于平正中又蕴含着细微的变化。尤其是加边框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多余”的“立”,而“神”字一角的破碎堪称“天才之笔”。在这一立一破之间,它更有活力,更有活力。


徐三庚篆书山兰江梅七言联盟
纵138.9厘米 横32.8厘米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藏
解释:山兰下复多络石,江梅共发巧垂关。


徐三庚篆书山兰江梅七言联盟
纵138.9厘米 横32.8厘米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藏
解释:山兰下复多络石,江梅共发巧垂关。


展出的徐三庚书法联合会《山兰下复多络石,江梅共发巧垂》,徐工在《天发神预言》中,参与了金农的侧锋笔法。他擅长扁笔侧锋、厚厚的横笔、薄薄的竖笔、方整的笔和露锋的结。上部紧凑,撇画特别拉长,布白层次分明,整体纤细优雅,形成强烈的对比姿态,笨拙厚重。


赵之谦篆书节录《潜夫论》四屏
十一年(1872)清同治
纵173.5厘米 横71.0厘米
君匋艺术院 藏


赵之谦篆书节录《潜夫论》四屏
十一年(1872)清同治
纵173.5厘米 横71.0厘米
君匋艺术院 藏


赵之谦篆书节录了《潜夫论》的四个屏幕,融入了魏碑的方折笔法。横画中有许多方形笔,弧度明显,打破了传统篆书的形式。篆书精美,结构严谨,同时具有创造力。笔法向北碑开始,笔力强劲,旋转自如,线条中间部分柔和多彩,呈现出强烈的赵面貌。


赵之谦刻 大鹿魏氏白文印刷
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高5.1厘米
君匋艺术院 藏


赵之谦刻 大鹿魏氏白文印刷
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高5.1厘米
君匋艺术院 藏


赵之谦刻 大鹿魏氏白文印刷
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高5.1厘米
君匋艺术院 藏


在篆法上,赵之谦刻下了《钜鹿魏氏》,四个字都加入了赵氏对诏版的理解,是他从诏版中悟出的气息。线条强劲爽口;技巧上,把四个字全部抬起来,“氏”字留红更显眼,同时“巨”字掉下来,“巨”字上部留红,与“氏”字留红相对应,更有层次感。十字界格是这个印章的亮点,几乎每一个字都与十字界格有关。此外,界面线条和纵横线条的悬崖和力量展现了刻刀克服石面阻力带来的刻刀质感,充满了刀石和金石的味道,而“氏”字和“鹿”字下部曲笔的伸缩笔则凸显了笔墨的含义,笔墨丰富,书卷味浓郁。


吴昌硕篆书求古,八言联天。
三年清宣统(1911)
横37.0厘米,纵176.0厘米。
平湖博物馆 藏
释文:求古为徒吾师周孔,天知乐共渊鱼(唯)。


吴昌硕篆书求古,八言联天。
三年清宣统(1911)
横37.0厘米,纵176.0厘米。
平湖博物馆 藏
释文:求古为徒吾师周孔,天知乐共渊鱼(唯)。


吴昌硕篆书《求古天八言联》是吴昌硕晚期的优秀产品。几十年来,吴氏以《石鼓文》为临摹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篆书风格。这个组合有石鼓的写作风格,也有独特的骄傲。它的笔简洁、浑厚、简单、浑厚,充满墨水和墨水。外观上善于加强伸缩关系,结字紧凑。


杨诚斋,黄宾虹篆书,诗条幅幅度
横97.0厘米,纵20.3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 藏


黄宾虹篆书《杨诚斋诗》文本记载了杨万里《梅露堂燕客夜归》和《湖尾看西山》两首诗,采用秦诏版的方法,线条粗细对比明显,多用方直折,清郁天成。黄宾虹上窥商周彝器,兼有篆书,又能博览古今碑帖,篆书风格多样,共性浓厚沉寂。


朱复戡刻 包稚颐玺白文印
长1.8厘米 宽1.8厘米 高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 藏


朱复戡刻 包稚颐玺白文印
长1.8厘米 宽1.8厘米 高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 藏


浙江的文化传统是“崇学重文”。1904年,叶铭、吴隐、丁仁、王邈在杭州孤山发起西印社,储存金石,研究印刷,提振了浙江篆书篆刻的创作环境。当时浙江涌现出一批热衷于古代文字和国学研究的学者篆书雕刻家,如“硕士通儒”沈曾植、甲骨文研究先驱罗振玉、经学大师章太炎、金石文字学家赵叔孺、马衡、国学泰斗马一浮等。,从而促进了“书”、“雕”、“学”三者在浙江近代篆书篆刻中的融合。篆书篆刻家无不以饱学为标志,根植国学,拓展书意成为浙江篆书篆刻现代引领时尚的核心因素。


沈曾植 篆书《道德经》的语轴
长49.4厘米 宽23.0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 藏
释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为物,惟恍惟忽。


沈曾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用“硕学通儒”振兴中外。沈篆书并不常见,展出的《道德经》轴学邓石如、吴让之参与创意,笔法丰富,善用长笔。从单字构型到整体技巧,都体现了沈书法艺术中“奇”、“正”、“动”、“静”的关系。


罗振玉 篆书万事百年。
1926年
长213.2厘米 宽32.3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 藏


罗振玉是现代著名学者,在金石考古学和敦煌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篆书以甲骨文为典型,被称为“甲骨文书法第一人”。它的篆书作品很少见,展出的《万事百年二六言联》基本都是二袁碑、石鼓文等古碑。技术空灵,气息流畅,线条控制均匀,安静端庄,基础深厚。


马一浮篆书节录《篆书》四屏
1963年
纵91.0厘米 横34.0厘米
西泠印社 藏


马一浮篆书节录《篆书》四屏
1963年
纵91.0厘米 横34.0厘米
西泠印社 藏


马一浮篆书节录《篆书》四屏
1963年
纵91.0厘米 横34.0厘米
西泠印社 藏


马一浮篆书节录了《篆书》的四个屏幕,以秦篆为基础,参与了甲骨文、石鼓文、金文的风格。多方取法,兼收并蓄,充满古意,焕然一新。四个屏幕布局井然有序,亲疏得当。


一九四九年后,浙江篆书篆刻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阶段。面对古今中西思想的激荡,以及巨大社会转型带来的人文理念和审美优雅的变化,融合创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推动了篆刻创作的学科化和系统化。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82年,坚持开放多元化的工作思路,倡导学术与创作兼收并蓄,极大地促进了浙江篆书与篆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篆书篆书家以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谭建丞、朱复丞、陈巨来、韩登安、方介堪、诸乐三、邹梦禅等为代表。一方面,他们继承了诗歌、书籍、绘画和印刷一体化的传统艺术和文学方式,立志承担起民族艺术道教传承的历史责任;一方面,他们积极探索新时期、新社会在新历史形势下的艺术创新表达。它们继续传统,融合创新,先开风气。


潘天寿 篆书抄袭楚公钟符文轴
纵160.0厘米 横31.0厘米
宁波市奉化区博物馆 藏
释文:楚公[爫家]孙子其永宝,自作宝钟。


潘天寿篆书笔法以甲骨文为基础,参与石鼓文笔法,风格简约笨拙。这部作品的金文豪华、简洁、圆润、有活力。笔四周兼具,结体端庄典雅,字势和谐生动,平中寓奇。整体理气旺盛,韵味温和醇厚。


陆维钊篆书[疒兴]壶符文轴
纵138.0厘米 横54.0厘米
陆维钊平湖市书画院 藏


陆维钊对篆书的贡献在于找到自己的方法,创造出非篆非隶、篆也隶的“扁扁体”,这在现代书坛是独一无二的。这部作品是典型的“扁扁体”风格作品,带笔老辣,结体宽阔,造型奇形怪状,气势磅礴,体现了作者非凡的笔墨控制力。


据悉,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艺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浙江省博物馆、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文艺界联合会、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绍兴博物馆 (徐渭艺术馆)、兰亭书法博物馆,绍兴市书法家协会承办。展览持续到7月11日。


(本文资料据绍兴博物馆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