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沟农村实验独具“艺术”思想

04-21 09:45

原创 李丽颖 陈楠 农民日报


蔡家沟村正在进行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验,因为艺术而来,扎根于当地,切实有效。


"过来看看我的新鲜蔬菜!”“给我一张龙图案的剪纸。"...4月13日,山东省南湖常山社区蔡家沟村中心街道两旁摆满了摊位、剪纸、糖画等手工艺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古董、万文等“稀世珍宝”。鲜果、野菜等农产品吸引游客争相购买。这里是蔡家沟第一届农村文化节,也是第三届文化大集。从今年三月三十日开始,每个星期六都是蔡家沟的“文化大集日”。


很难想象,如今如此热闹的蔡家沟村,曾经是典型的“三无村”,没有集体资产,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年轻劳动力,环境低迷,房屋失败,空心化,严重老龄化。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田和工作。


现在我们走蔡家沟村的时候,到处都是围着彩绳的立木,代表着村里的老人“老而永恒”。、村里的产业丰富多彩。在当地政府、驻村艺术家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进行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验,因为艺术而来,扎根于当地,切实有效。


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何成为著名的“网络名人”打卡村?与常规的艺术乡村建设相比,蔡家沟村能提供哪些独特的发展经验?在温暖寒冷的季节,记者实地走访蔡家沟村,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何进行“三无”村的艺术乡建?


任何一个走进蔡家沟村的人,都会立刻被村口的巨大照片墙所吸引,上面全是村民们“热辣滚热”的笑容。如果你看着“相框”,你可以看到一栋白色的建筑。“以前是小树林,天气不好的时候挺阴沉的。”一位村民热情地解释说,“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游客栈,周围有一个直播基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村民可以来这里宣传农产品。”


蔡家沟乡村艺术实验场的巨大照片墙,村民们的笑脸“热辣滚热”。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网络实习记者 陈楠 摄


照片墙旁边是村里的另一栋标志性建筑——2019年建成的艺术博物馆,占地约800平方米。艺术家和村民的画集中在这里,线条简单,色彩鲜艳,处处凸显农村的优雅。门口的角落里还有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包括枕头、编织手袋、印有农民画的扎染服装等。


蔡家沟村更为著名的名字是蔡家沟艺术实验场,艺术家张破是实验场的发起者。据他回忆,他刚来的时候,村子很荒芜,老房子没人住,墙壁开裂,路边到处都是草堆和粪堆,60年前甚至在一个大垃圾坑里挖出了瓶子。但是荒凉也意味着自然,有改造的潜力,村庄嵌在两个水库里,岭上苍松繁茂,群山环绕清溪,到处都是民居藏野色。


“这个村子离城市那么近,还保留着这种自然的面貌。它只是一个埋在土里的宝藏。稍微整理一下就会显示出活力。”张破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蔡家沟村的美感比布局规则的村庄还要好。


2017年,张破在北京、潍坊经营艺术工作室,受诸城市政府邀请,先后研究了常山18个村庄。除自然条件如玉外,张破还注意到蔡家沟村的村民性格直爽朴实,经过充分考虑,他选择了这里作为实验场。


当时,蔡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丁金坡告诉记者,在艺术家进入村庄之前,蔡家沟村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当时政府提倡用文化振兴农村,艺术家也想用文化改造村庄。只有双方一拍即合,后面才有“平地起高楼”式的村庄发展历程。


2017年12月,张破正式驻村。一个月后,艺术家王涛和李飞一家也来了。随后,诗人于贞志、画家周军毅、王铁良等人也入驻。整个冬天,艺术家经常去村民家里参观,以了解村庄。他们向政府建议艺术是村庄改造的主线,但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当务之急是。


蔡家沟村的改造在诸城市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当地企业的支持下正式启动。首先是修路。在此之前,村道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土壤,雨天非常泥泞。其次,将生活废水全部分类汇入管道,厕所污水直接到达日处理量100吨的污水处理厂;同时,在当地供电部门的支持下,对村里的旧电表线、低电线进行了全面整改,裸露的电线进行了入地处理;实施“厕所革命”,全村使用抽水厕所;交叉种植苗木和花卉,用艺术装置、标志等装饰村庄环境。


村民张则英对记者说:“变化太大了!村子很干净,看着周围的环境自己心情很好!”


基础设施改进后,艺术家们发起了改变村庄外观的“彩虹计划”。周军毅和王铁良画墙画,张破设计景观,王涛拍摄,李飞指导村民画墙,带领村庄艺术化。


艺术家们早就做好了加入艺术农村建设的精神准备,销售个人作品的收入,以及当地政府定量补贴的水电费和生活费,也给了艺术家们长期驻村的物质基础。然而,当“外人”进入村庄时,村民们既好奇又有防备之心。如何让村民和艺术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一个难题。


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想法是“沟通”。蔡家沟村妇女主任陈永红说,当时有些村民不放心,故意询问艺术家的来历,她耐心解释。除了教画画,艺术家通常还会和村民聊天。现在,当记者问及村民对艺术家的印象时,他们经常听到的词是“还可以!”。


解决问题的第二个想法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很多事情可能是彼此不喜欢的。”张破说,当时种了几百朵花来改变村庄绿化,有的被村民带走,经过村干部调解解决了分歧。“后来,我们和农民讨论了一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比如尽可能满足他们对墙画颜色和图像的要求。”张破叹了口气,即使现在种了几百朵花,也不会少,村风也变了。


解决问题的第三个想法是“引领融合”。让村民和艺术家一起画画,无疑是“破冰”最有效的方法。李飞说,如果她太忙,村民会主动调色。他们一开始用板子画门窗框,然后用刷子画画。然后他们在石头上画了一只鸟和一朵花,自然进入了创作状态。


绘画怎样改变村民?


干净的石板路,五颜六色的村墙,浪漫的小花园...蔡家沟村的变化是村民最清楚的,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在融入村民的过程中,张破注意到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来描述身边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于是提出让村民正式学习绘画,艺术家可以免费辅导。


2019年,村里安排了一个用于辅导和创作的工作室,但实际上,让村民集中起来,静下心来接受绘画指导并不容易。


谁来画画?陈永红不仅挨家挨户动员,还直接报名成为学生。“主要是找闲人。第一批组织了20多人画画,年龄都在60岁以上。”她发现,如果她说“试一试,学不会就回家”,大多数村民都很感兴趣。起初,每个人都工作了很长时间,画了很长时间,但后来他们整天都在画画,他们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如何学习绘画?“刚来的时候,大家拿起笔就晃。我告诉你不要把颜色涂在纸上。”张破结合现有经验,为村民量身定制了“7天绘画教学法”。他不讲理论,只讲核心技巧。首先,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画画,然后通过画来区分和教导人。村民祝术芬说,她第一次画茶壶,现在画了很多风景。


慢慢地,一批又一批的村民走进工作室,开始“上学”。除了假期和休息日,他们平日从8:00到11:30、13:30到17:00都来画画,晚到或者临时不来都要休假。画画的村民从55岁到78岁不等。他们珍惜绘画时间,大多戴着眼镜。工作室温暖而安静。


“农民画农民的画。”当被问及喜欢画什么样的画时,第二批学生孙秀香随口说了出来。她说绘画给她带来了强烈的幸福。“孙子说:‘没想到奶奶这个年纪还能画画。’听到这里我很开心!"


邱玉香今年65岁,主要在瓷砖上画画。这些瓷砖大多来自村子里到处的废墟。“画起来不容易,需要画很多遍才能上色,但是画完之后就看不到下面的洞了。”她抚摸着瓷砖上的时间痕迹——无数的小洞,向记者介绍,语气几乎童真,表情自豪。


为使村民安心绘画,南湖批准村里从集体收入中获得现金补贴,每人每天30元,还为工作室配置桌椅、空调等。提到这个“工资”,大家都很高兴,“可以买一大袋馒头哟!”郑焕玉说。在工作室里,他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物之一——上初中。当记者问及村民的名字时,77岁的郑焕玉笔走龙蛇,迅速准确地在纸上写下了这个名字。"我写给你,我们都是同学!”


59岁的臧小丽耳聋,也被陈永红说服成为第一批学生。也许她对绘画有很好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因为她听不见,也许因为她单纯的性格。


在一次走访中,艺术家一进屋就坐下了,臧小丽的儿子就踢到了门口,摆出了不受欢迎的姿势。我丈夫崔金海说,这些年来,因为妻子没有工作能力,他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来养家糊口。目前孩子毕业后不找工作,整天玩游戏,让他精神崩溃。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绘画,张破要求每个学生为他的家人创作一幅画。臧小丽画了一幅“农民在田里工作,妻子送饭”的场景,想给丈夫一份生日礼物。当张破和她一起送画时,崔金海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孩子虽然不愿意一起吃饭,但也不再踢门。此后臧小丽还为儿子画了一幅画,画面中是游子拖着行李远去的背影。"她儿子看到这幅画后就去找工作了,前几天崔金海说帮孩子买房子,准备结婚娶媳妇。”张破说,艺术改变了臧小丽,也间接改变了她的孩子。


"我以前总是拿着锄头,不会拿笔,很恼火。"臧运贞的话是许多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现在,在他们的画笔下,林路上的青苔是美丽而弯曲的;石墙饱经沧桑,矮黄;荷塘碧叶带露,水面闪闪发光...无人问津的角落里盛开着野花,散落在墙上。与艺术家朝夕相比,村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村庄的美丽。他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勾勒出心中的景象,找到了自我提升和自我认同的道路。


在蔡家沟的工作室里,村民臧运贞正专注于创作“瓦片画”。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网络实习记者 陈楠 摄


2021年底,潍坊工艺美术协会诸城分会成立,蔡家沟村很多画画的农民成为会员,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到农民画家的身份转换。孙秀香说:“有时候协会会带我们去潍坊和青岛看展览!”


复旦大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农民画调查》一书认为,农民画与农民的社会环境有关。疏远和空心化是目前农村面临的一个难题,绘画不仅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解决了他们“放下锄头后如何生活”的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无论一个人多大,他的心之美都不会改变,他可能会被生活扭曲和埋葬,但一旦他有条件,他心中的花就会绽放。每个人都是这样,包括那些来学画画的老婆婆。他们的花直到现在才开花。”张破说。


各方如何从合作中受益?


如果没有成立合作社,蔡家沟的发展也许就是一个常规的艺术乡建故事。


2017年,南湖党委率先做出总体开发常山、建设农村振兴示范区的重要决策,蔡家沟村在规划范围内看到了发展的希望。通过南湖党委大力吸引工商资本下乡,蔡家沟村周边落户苹果公园田园综合体项目,蔡家沟村党支部抓住机遇,公司、村集体和村民联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


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每年可获得800元/亩的土地租金,还可到园区工作,获得“保底分红” 工资的双重收入。过去靠天吃饭的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参与分红的“股权田”。村民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20多万元。


"如果说土地流转是我们的第一次转型,那么现在就是我们的第二次转型。诸城南湖党委副书记李子国说。经过改造,蔡家沟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内涵。2022年,富众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诸城市《关于唱好“股份合作三步曲”、努力开创新时代“诸城方式”新实践的建议(实施)》的指导下成立,新的三方联动形成。


村集体以房地产和公共设施为基础,农民以宅基地折价,艺术家以资金入股合作社,各占38%。、52%和10%。利润按股票分配,议事决策实行“一人一票”,充分体现公平。合作社主要从事闲置房屋租赁、艺术品销售、研究培训等经营活动。”李子国介绍,在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农民变股东”。


如今,在蔡家沟村,60岁以下的村民可以去苹果公园打零工。当他们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可以学习艺术和技能。郑焕玉以前在苹果公园照顾大门,孙秀香以前在苹果公园清理运河,现在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工作中。有了完整的“工作链”,村民们没有闲着,日子越来越红火。


土地合作社增加了土地收入,富众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次让闲置的老房子“生金”。地方政府以每年4000元左右的价格与村民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十年历时。政府修缮房屋后,以每年1-2万元的价格租给第三方。李子国说:“合作社提取20%的收益用于设施维护等,剩下的80%按入股比例分红。“蔡家沟目前有150多套房子,每套有3-4套房子,目前已经改造了50多套房子,这意味着50多户村民已经获得了租金收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村里还有10套房子参与了“村房短住”计划,改造了一些单间来接受游客等等,也带来了收益。


这些被“唤起”的农村老房子,不仅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稳定收入,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蔡家沟村的业态,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收入的“活力股”。已建成12个文化文化创意室,如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馆、古琴馆等。东坡酒馆、粗粮细作坊、龙城礼品店等13家。


目前,富中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与诸城市粗中细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经营蔡家沟健康粗粮销售中心,利润按比例分配;为永辉乡村等公司提供研究、培训场所和配套服务,收取服务费。


绘画的销售是另一个重要的好处。据了解,蔡家沟村有600多件艺术品,除了一些训练品外,还有300多件可以进入市场,目前已销售200多件。村民画单价在100-1000元之间,收入暂时用于支付绘画材料和生活补贴。


张破介绍,未来如果消费者需要购买绘画,可以向合作社下订单,合作社会以绘画成本价向工作室下订单,收入按比例分红。比如一幅画赚了1000元,农民画家和合作社可以拿到500元,因为艺术家在早期提供免费的教学和绘画材料,所以他们可以从合作社的500元中拿走70%,也就是350元。


随着村民绘画技术的成熟和作品销售体系的完善,蔡家沟农民绘画正从一种民间艺术方式进入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从集体艺术转变为更具个性化和定制性的经济消费品,既兼顾了当地性和商业性,又符合艺术品和工业品的多重定位。李飞说:“现在我们连接了上海甚至海外的画廊。后来,他们将成为蔡家沟艺术作品的代理商。”


2023年4月,青岛市黄盒子美术馆2号展厅展出了“蔡家沟现象”艺术文献展;2023年国庆节,蔡家沟艺术馆举办了“振兴与绽放”艺术成果展,吸引了近万名游客;近日,青岛西海岸美术家协会再次邀请农民画作品交流展览。


“以前种地一年最多赚几千块钱,现在有土地流转收入,房地产租赁收入,公园工作收入,绘画卖画收入,自己开店的人还有营业收入...我们以前从未想过这一天!”丁金坡叹了口气。


艺术如何煽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蔡家沟村大约有230名常住村民,60岁以上的有140人。老龄化如此严重,如何激发行业发展的活力?


"以艺术为核心发展."现任蔡家沟村网格长丁雨君给出了答案。她曾在外面努力工作,并于2022年回到家乡开始建设。


总的来说,与国内其他以绘画为主的“农民画村”相比,蔡家沟村更注重艺术效果,而绘画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在这个村庄里,艺术就像一块扔向湖面的石头,激起涟漪。


艺术是支撑,成为村庄发展的背景。陈永红表示,虽然村里画画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特别高,但已成为一张名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截至目前,除了张破、李飞等多位艺术家长期驻村创作外,还有10多位外国艺术家定期驻村交流。他们举办的展览、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仅去年,就有6万名游客进入蔡家沟村。


艺术也是一个支点,煽动了多元化服务和产品的诞生。蔡家沟村将文艺创作融入环境建设、乡村旅游等诸多领域,推出农民画、农民摄影等文化产品,正在形成综合性的艺术实验场形式。村里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建造古琴馆。“周六周日,周围的学生都来学古琴,有时是公益教学,有时是收费的。”丁雨君介绍。


艺术也化为支流,渗透到各个领域。蔡家沟村计划培养30多名当地农民成为10多种非遗传传承项目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如剪纸和黑陶。同时,根据当地农民的绘画,村庄包装了5个系列30多种可以带走和使用的旅游产品,如“粗中有细”的窝窝头,探索艺术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增加农村文化旅游发展的链条。


好景好产让人回家。近年来,二三十名年轻人陆续回国创业。马军以前在外面工作,现在回来卖自己做的大馒头;马龙放弃了其他家电业务,改造了祖屋,安定在村里;“90后”梁云辉在做生意的同时参加了村委会的工作;梁云生承包了村里的两个大池塘养鱼...


原本在淄博做营销的“80后”张文祎,去年回蔡家沟村开了村里第一家民宿。俗话说,金山银山不如家乡的绿水青山,我回来后心里觉得很踏实。”她告诉记者,村里有优惠政策,年租金只有一万左右。那时候她需要改造房间,但是房东村民担心房子会不结实,很不高兴。村民只有通过合作社工作人员不断与村民沟通,才能转忧为喜。现在村民们有时还送我蔬菜。”张文祎说,她把一些艺术家和村民的画放在民宿门口,帮忙宣传。


“如果我们想要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所以我们正在进一步美化村庄,我们计划在所有的角落养花,包括向日葵和二月兰,并创建一些打卡点。”李子国说。


如今,在诸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下河村种植“维纳斯黄金”苹果,建立新的产业和运营模式;草屋村建立了草屋初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社区集体和茶农入股,与茶企合作加工茶叶,提高茶叶附加值...蔡家沟村是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示范和缩影。


归根结底,被赋予许多责任和价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非新词汇,但是农民如何成为股东呢?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怎样走出地方特色?事实上,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对基础薄弱、历史积累不多的村庄来说,难度更大。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蔡家沟村集体、艺术家和村民齐心协力,既画好了纸,又改变了村里的风景。如今,蔡家沟村被确定为中国3A级景区和山东省农村振兴示范村,艺术家已融入新村民,为更多正在探索发展道路的普通村庄提供了经验。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李莉认为,艺术农村建设的目的是恢复农村活力,不仅在社会层面,而且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层面。从这个角度来看,蔡家沟村的艺术实验有很多可取的尝试。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欣赏能力,传播了现代农村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土地” ”与“艺术 "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


临走前,张破给记者发了一张极其精细的思维导图,详细讲解了如何在物业管理、研究旅游、艺术文化创意产品、电商直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富众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B&B、直播等项目主要由返乡的年轻人推广,而农民画家则继续在画布上“耕耘”。“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我打算和村民一起创作大型绘画;比如家家户户种葫芦,然后做成文化创意产品……”声音直到很久才落下,蔡家沟村的未来正在无限延伸。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陈楠


【版权声明】本文的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题:“蔡家沟农村实验,别有“艺术”思想”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