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海南多元“图强”两大比较优势加持

04-21 08:47

“壮士断腕破除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加快建设‘4’ 3 3'海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海南省自贸港建设6周年之际,如果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小明勾勒出海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图纸。


上述“4”是指海南要大力发展旅游、现代服务、高科技产业和具有热带特色的高效农业。“与2018年相比,这四个主导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加了10%。%以上。此外,“第一个3”是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是打造新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场所;“第二个3”是“三篇海外消费回流文章”,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


2024年,“新生产力”首次被列入政府报告,在政府十大任务中排名第一。对于海南来说,在过去的五年里,在自贸港建设的历史机遇下,海南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高质量”、事实上,“创新驱动”已经成为高频关键字;进入2024年,“新生产力”将成为更加明确的推动力。


创造新生产力的信心是什么?刘小明认为,主要是基于海南的两大比较优势。“一个优势是温度、深度、维度和绿色的自然禀赋,第二个优势是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和开放红利的加持。”正是基于这两点,海南今年提出了“强化农业地图”、“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五大主力方向:“向数图强”。


如何赋予自然禀赋独特的优势?自贸港建设收入如何改变海南发展的热度?科技创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这座岛屿?论文(www.thepaper.cn)最近通过调查,尝试寻找答案,而且这些答案还是原型,海南的探索还在路上。


海南自由贸易港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育儿摇蓝:产学研一体化攻关“农业芯片”


最近,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崖州湾实验室的招聘信息全部发布,年薪近200万元,吸引了全球农业科学相关学科的优秀科学家。


由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家洋领导的崖州湾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9月,是中央管理的新型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国家战略研究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李家洋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务。在分析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李家洋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会议上表示:“培育新的战略类型,努力在短时间内使中国种子创新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国家创新平台的落地,为海南科技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量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南在种业方面已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局面,并真正构建了一个产业生态。”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蒋志敏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强调,这是海南第一次对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进行系统布局。“这在海南历史上是不可用的,也是极其困难的。”


据蒋志敏介绍,截至2023年底,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29个省级或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其中4个国家级平台在全省高标准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除了上述崖州湾实验室外,三亚中国南繁作物表形研究设施建设项目也已建成投入使用,汇集了16支研究团队,200多人进行研究。此外,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水稻种质资源托儿所已建成开业,全球21种野生水稻和13000种活物种质资源已通过植物种植方式储存。这将促进野生水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快对符合当前和未来产业需求的野生水稻优良基因的挖掘,在培育更多新的水稻品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位是南方繁荣的自然禀赋。同时,在自贸港政策和开放收入的支持下,海南“强势种植地图”的优势是无法比拟的。


刘小明最近介绍,中国70%以上的主要作物品种都要经过南繁的培育。目前,我们已经聚集了2800多家种业创新企业,南繁种业产值已经超过12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关注种子的“农业芯片”,加快建设和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探索发展以来,拥有独特热带气候的南繁基地一直是中国新品种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近年来,南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南繁硅谷”是保障中国种业和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


今年1月,《中国南繁硅谷总体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编制,在崖州湾科技城正式发布。《规划》以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部署“南繁硅谷”建设,明确了“南繁硅谷”的四大定位,即将“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平台、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点区。


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谢邈介绍,到2025年,中国“南繁硅谷”产业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趋势初步形成,配套政策和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经营环境大幅改善,科技研究成果显现,国家种业创新基地初步建成。


到2030年,种业创新体系、政策体系、产业体系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下健全完善,世界领先的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领先人才不断聚集,种业创新质量和速度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南繁硅谷全面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


事实上,崖州湾科技城作为“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种业产业生态链日益完善,近两年相继落地的重磅企业布局得到了集聚度和成熟度的直观证实。


“中种集团是第一家种业央企,迁入崖州湾,落地海南。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南繁硅谷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搭建一个平台,推动行业围绕南繁产业的规划共同推进,支持南繁硅谷建设,使战略和政策层面更好地落地。“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运营主体中国种子集团战略与政府事务总监张晓强正在接受报纸新闻(www.thepaper.cn)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表示。


2021年10月,中种集团将总部迁入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第一家正式落户海南的种业央企。2021年也是中央政府开始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时候。中种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种子企业,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农林部种子局基础上成立的。现在是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核心运营平台。


此外,2023年12月,央企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集团”)与三亚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子公司国投种业落户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国投种业于2023年9月底注册,注册资本为40亿元,是国投集团控股子公司。


近年来,国家投资集团通过其国家投资创益在生物育种领域进行了多次布局,战略投资了大北农业生物、杭州瑞丰、粮源生物、隆平生物等。,完成了对国内核心生物育种企业的全覆盖投资。国家投资种业的成立旨在延伸生物育种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集团,更好地服务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对于这一重磅行动,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合作为南繁硅谷建设带来了资金,引进了技术,将推动南繁硅谷建设。国投种业公司依托三亚和崖州湾的地理、气候优势、当前种业的科技布局和技术实力,将加快种业市场布局,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帮助国家种业振兴战略。”


CRO试验室,中种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业态也在这片热土孕育中推出,种业CRO(培育科研全过程R&D外包服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20年,崖州湾科技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探索R&D合同组织(CRO)《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业CRO模式发展实施方案》也于去年颁布,率先制定种业CRO组织认定管理条例。


这种模式借鉴了医学领域,即科研业务外包。种业CRO作为一种全新的业态,被认为可以有效盘活先进的育种技术资源,缩短育种材料的开发周期,提高新品种的开发和产出效率。从一组数字来看,种业CRO可以缩短育种材料的开发周期近三分之一,科学家的田间育种时间可以减少70%,专利申请周期可以从几个月缩短到7天。


中种集团是首批15家CRO服务企业和机构之一。据该报记者了解,今年2月,中种CRO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营,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基因分类和质量分析服务。实验室配备400多台/套高通量检测相关设备,基因分类平台设计通量2000万个数据点/年,质量分析平台设计通量4万个样品/年。


当然,种业CRO行业作为一种新概念、新业态,还处于初步培育阶段。张晓强强调,“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面向市场需求的运营体系,加强检测能力和服务效率,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更好地保护种业科研成果,逐步培育和完善市场。”


“‘南繁硅谷’产业群不断聚集在崖州湾,推动种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蒋志敏说:“从南繁基地到南繁硅谷,从种业人才的聚集到种业创新的品种选择,再到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科技型种业公司的成立,中国现代种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正在全面推进,为国家种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北纬19度:属于文昌的浩瀚星辰


近年来,2014年交付使用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了中国空间站天空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国号”航天发射任务。就在不久前的3月20日,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就像一条白色的龙,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腾飞而来,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送入天空。


与酒泉、太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同,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发射场,具有纬度低、距离赤道近、射向范围广、运输效率高的优点,火箭运载能力可提高10%-15%。文昌在直径运载火箭运输和航道落地安全方面也有核心优势。


简单来说,同类型的火箭在文昌发射节省燃料,比在内陆发射场运输文昌更快,火箭起飞后燃烧的遗骸直接坠入海洋更安全。


文昌有很多优势,在航天发射场最年轻。能创造更多的可能吗?机会在于全球航天领域的升级和变化,商业航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世界先进的航天城美国奥兰多,纬度相近,产业相似,也让文昌看到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


目前,中国第一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不断波动,一个新兴的航天城市也在冉冉崛起。


这种情况也适合近几年中国国内掀起的商业航天热。“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报告,明确要积极建设新的商业航天增长引擎。商业航天作为一个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主要轨道,是构建我国航天产业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海南省文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局局长刘冲对报纸(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


事实上,早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施意见》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指出,“依托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推进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2023年9月,海南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首的海南航天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


刘冲表示,文昌拥有中国第一个滨海发射场和中国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射向范围广、落地安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能够形成高效低成本的核心发射能力。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给予海南九项高度认可的航空政策、海南自贸港政策等。多重“资源”促使文昌发展航天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依托商业航天发射场,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在建设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和“航天链” “产业体系,全力构建“一中心两区”,即国际发射中心、国家商业航天创新示范区、国际合作先行区。


刘冲强调,以商业航天发射场为核心形成的产业发展逻辑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认可,产业集聚效应正吸引着航天龙头企业加快在文昌的布局。“目前,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站已经完工,今年下半年将实现正常发射,逐步形成以火箭院、中国星网、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院为链主的产业生态。”


刘冲进一步补充道,“我们将依托商业航天发射场,加快星箭产业园建设,打造卫星超级工厂,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加快补充链条和延伸链条,打造‘出厂即发射,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回归即再利用’的产业组织创新模式和‘创新即生命,开放即未来’的发展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冲看来,在产业生态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之间也在加速融合,发生“化学变化”。


比如在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方面,今年陆续投入使用卫星总装检测厂、火箭安装厂、卫星R&D中心、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综合信息和服务平台项目;资金链方面,航天城与海南自贸港母基金等民间资本合作,推动航天产业基金建立。一期规模10亿元,合伙协议上半年签订。


首只航天产业基金登陆文昌航天城,基金规模10亿元。


“我们将加快提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保障能力,如新一代载人航天、重型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深空探测等。,坚持科技和金融的‘两个动力’,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煽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升航天领域创新能力,增强培养新生产力的动力。”刘冲说。


回放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发展道路,它诞生于2020年,学会在2021年“爬”,学会在2022年“走”,学会在2023年“跑”,学会在2023年“走”。


刘冲对《论文》记者总结,文昌商业航天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核心能力,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正在推动文昌全球航天城市建设,走出具有海南特色的航天产业发展道路。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连接国内外数据要素的重要窗口


海口复兴城国际数字港半个月前在海口西海岸南区揭牌开业。


当日,华为(海南)数字贸易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创新服务中心、企业数字转型公共服务平台、跨境数据交易服务中心、数据要素人才培养基地“五大创新平台”正式落户园区。8家首批入园企业签约,如洲际绿色清新能源技术、华景云图信息技术、秒音技术等。


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复兴城国际数字港,是海南数字经济发展和“向数字图强”迈出的最新一步。据该报报道(www.thepaper.cn)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大幅增长,数字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贡献近50%,占全省GDP的近8%。海南数字产业正以一种快速发展的态度稳步发展。


在数字海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敏(以下简称“数字海南”)看来,自2021年海南将数字经济纳入自贸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来,数字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海南生态软件园和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已成为数千亿产业园。数字海南是一家负责推进海南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信息化建设的大数据运营企业。


随着发展的加快,海南数字产业的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吴敏提到,海口、三亚、澄迈等。是数字产业的重要承接地和孵化器,聚集了大量数字信息企业,产业链逐渐清晰,产业群初具规模;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海南生态软件园、陵水清水湾信息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海南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同时,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总经理陈文思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海南数字产业不仅初步实现了集群化,而且具有特色发展。除了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两个千亿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外,“大数据、区块链、智能IOT等一些细分产业集群也得到了培育。”


“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为数字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海南不断充分发挥自贸港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充分发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农业等主导产业的数据要素价值,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实际融合。”陈文思对《论文》(www.thepaper.cn)记者强调。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是一个全栈式数据综合利用流通交易平台,由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协调,中国电信建设运营,也是全省统一的数据要素基础设施。2021年12月,数据产品超市正式上线。截至目前,海南省已有1091家数据产品超市入驻企业,1757家商品上架,平台交易额突破7.3亿元。海南自贸港数据元素市场培养以数据产品超市为核心,已初具规模。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汇集了2000亿的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运营,它在金融、医疗保险和信用服务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通过实用的服务模式,数据数据可以在政治、民用和商业技能方面得到提升。”陈文思说,例如,在医疗保险领域,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联合省医疗保险局在商业保险核保理赔场景中率先尝试,有望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使海南成为全国医疗数据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新高地。


孙建明是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的副局。(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除了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海南还成功搭建了“海易办”平台和“海政通”平台,不同平台各有明确的服务定位。


孙建明进一步解释说,海南数据产品超市是一个以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和公司服务的服务平台;“海易办”是海南省市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面向群众和公司服务的总平台,以群众和公司的需求为导向。“海政通”是海南省市政府内部协同工作的总平台,旨在提高海南的工作效率和政府效率。他说:“就运营效果而言,这些平台在服务社会、提高政务效率、促进数据元素赋能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孙建明强调,海南省非常重视数字经济与海南重点产业的协同发展。


以卫星互联网领域为例,孙建明表示,海南将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商业发射场航天发射站,建设卫星互联网飞行控制等新型数据基础设施,打造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建设支持卫星数据处理的超级计算中心,在多个行业形成适用的卫星数据应用领域处理。“为了海南农业和种业的发展,为了航空和航海运输的发展,提供“千里眼、顺风耳、智慧决策大脑”。”


就海南“向数图强”的整体基础和特点而言,在受访者看来,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优越的区域位置优势、数据要素市场的广阔空间,可谓“三重加持”。


首先,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中国唯一的自由贸易港,享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和开放措施。“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海南市场环境更加开放,交流合作更加便利,人才资源更加丰富,税收政策更加优惠。”


其次,“从战略布局来看,海南是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重要节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它具备利用两个市场和资源的有利条件,为加强与周边国家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自然的地理优势。”


在陵水投入使用的全国首个商业海底数据中心。


区域优势也体现在产业条件上。“海南自然气候条件优越,重视绿色低碳发展,风电、水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良好,有利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此外,海南水域广阔,可用于数据中心的排热和冷却。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海底数据中心在陵水“定居”,为海南信息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就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而言,“海南拥有最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未来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离岸数据中心和跨境数据服务市场,是连接国内外数据要素的重要窗口。数据要素市场前景广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