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央视用AI播出了新闻。

04-20 20:14

与想象中相比,AI更快地应用于新闻媒体的生产。



CCTV用AI播出新闻。


有网友发现,近期央视的几段新闻视频中,右上角标有“AI创作”字样:


三月二十九日,央视《晚间新闻》在描述候鸟迁徙的背景资料时,选择了AI制作的视频;


四月三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在讲解“强对流天气”并提醒如何做好预防工作时,还选择了AI生成视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拥抱AIGC的速度超乎想象。


从国内第一部AIGC漫画《千秋诗颂》,到覆盖整个AI技术翻译过程的微纪录片《来龙去脉》,再到AI全过程的微短剧《中国神话》和微短剧《AI看经典》,才一个月。


加速的不仅仅是总台。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长沙、北京等地的广播电视台可能已经发布了几十部正在规划的AI作品...最夸张的时候,甚至两天就能达到平均水平。


“杀疯”。


与想象中相比,AI更快地应用于新闻媒体的生产。


01 AI 新闻:小鸟变成企鹅?


首先看看央视的两条新闻和AIGC对文字的理解之后产生的图像。


01 解码候鸟迁徙,他们如何识别路线?

鸟类迁徙是大自然中最令人惊叹的奇迹,其背后蕴含着令人惊叹的导航艺术。


专家指出,目前鸟类导航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两个方向。


视觉定向是指鸟儿通过观察自古以来照耀天空的日月星星或固定的地标。


比如蜿蜒的河流,波光粼粼的湖泊,蜿蜒的海岸线,锁定自己的飞行方向。


这样就画出了一幅永恒的导航图,引导他们穿越广阔的天空,穿越千山万水。


非视觉定向比较神秘,最近的研究表明,鸟类使用了类似哺乳动物的松果体结构。


感知地球磁场的细微变化,以及雷暴、偏振光、紫外线等自然现象的起伏,从而准确地锁定航行方向。


整个新闻风格偏向AI动画。从图像和文字的配合来看,基本上可以呈现文字素材中的可视化部分,有些特写也比较清晰。整个内容由几个3秒左右的视频拼接而成。


有些画面还是有明显的AI痕迹和常见的错误,比如鸟类的群体图像,动作不清晰,边界模糊,色块混合,动作扭曲等等。


02 强对流天气多发,应急知识掌握

强烈的对流天气来袭,如果你在户外,那么骑自行车时一定要尽量避免高层建筑之间狭窄的通道。


因为狭窄的通道会产生“狭窄的管道效应”,所以通道内的风速会增加,给行人带来危险。


同时也要远离安装不牢的广告牌,树杆干枯的绿树,以及满是杂物的住宅建筑,以防高空抛物发生意外。


开车时要注意慢速行驶,握紧方向盘,防止车辆偏移。


风在肆虐,我们在家也不能掉以轻心。


适当地放置和固定容易被吹动的室外物体,如花盆,关闭门窗,确保安全。


远离窗户,防止沙石被强风吹破,伤害玻璃。


专家特别提醒,南方沿海城市或台风高发区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防风板封窗。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准备应急物资,如手电筒、电池、蜡烛等,确保在断电期间也能正常生活。


在这个新闻片段中,AI在图像呈现上没有太大的错误,因为它主要是基于城市视野,很少有人、动物等具体形象的移动。


同时,在城市呈现中,AI动画风格的画面取代了需要实拍的空镜头素材,节省了拍摄时间,同时呈现出各种城市风格,甚至出现了美国超级英雄、新海诚等画风。


使用AI素材的新闻片段,无疑是央视拥抱技术的一种创新。


对观众而言,体验和感受显得更加复杂。


02 挑战多多


有7000多人参加了哔哩哔哩关于“如何看待用AI制作新闻资料”的投票,不支持占65%。


为何这么低?


看下评论:


“我认为,虽然使用AI生成图片制作新闻是一种创新实践,但目前的技术效果确实不够真实,对文本的拟态效果不够契合,往往会对现实形成扭曲的呈现。就新闻媒体应该呈现的内容而言,它仍然不够合适和严谨。”


“例如,新闻中提到的抗风板与真正的抗风板有什么关系?我应该如何听取新闻建议,正确购买抗风板?”


"这是一个提示 科学特色新闻,对应的场景要对应生活,简洁易记,不要有太多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样才能用。”


老实说,我觉得这种画风会让我觉得是假新闻。


"AI中有太多不必要的细节,细节越多越有疏漏,还无法传达新闻稿中的关键信息。"


……


自然,支持或认同的声音也不少。


只要两个小时,就需要写作和制作动画,制作传统动画需要一天的时间。


"提高效率,明显提高效率."


画面风格多变,有油画风格,有写实风格,还有新海诚的感觉,好看。


……


多知在网上整理评论发现,其实客户并没有直接表达对AI融入新闻本身的反对,更多的是AI生成内容与新闻内容结合时的不匹配或不准确。


比如对新闻的期待,尤其是央视新闻内容呈现的准确性和准确性,AI视频在相关候鸟迁徙的新闻科普中有很多微小的错误和违和感;在强对流天气的科普内容中,AI将视觉呈现得太复杂,因为它过于追求呈现每一个元素,但在呈现抗风板等关键应急物资时,却不够清晰。


这对AI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当它被用于新闻视频时,观众的容错空间通常很小。


例如,AI内容所呈现的精致、美观和中国特色。


从之前的两个新闻视频可以看出,它们的内容呈现与目前大多数AI生成的视频水平相似。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AI视频,人们会相应地提高视频的美观性、准确性和艺术性。


所谓的AI动画,新海诚,美式复古风格,想要再次吸引观众的目光和认同,只会越来越困难。



幸运的是,央视也有自主训练的大模式。


继去年7月联合推出央视听媒体模型后,央广总台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AIGC方向的新突破之一是《千秋诗颂》。


也就是:大模型赋能, AIGC辅助制作,汇集了总台海量视听数据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技术,运用实验室视频生成大模型学者、筑梦、文学生视频框架AnimateDiff、多种可控图像生成、图像驱动等技术,使《千秋诗颂》高度还原了中国古诗中的人物造型、情境和道具,完成了自古以来的“穿越”、从纸到动画的飞跃。


在CCTV生产的AI内容中,兼顾了美感和特色。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也会融入到新闻视频中,让新闻 AI,还有一条更加生动的道路。


正如央视党委书记、董事长、央视总经理过彤曾经说过的,网络视听是媒体科技创新的产物,需要迎风起舞,拥抱变化的热情和勇气,但不能盲目随大流,也要系好“安全绳”。


03 新时代“人工智能新闻”


今年年初,一张微信朋友圈截图,号称来自某总台高管。这张截图显示,媒体各级员工都应该使用AI来生成内容。


有些极端。


不能确定真伪。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从总台到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都在加快步伐,推出了动员会议、新尝试、新内容、新工作室和与AI相关的新频道。


以三月底、四月初的部分探索为例:


3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扩大会议要求,要加快培育和壮大总台新质量生产力,积极探索媒体领域生成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技术研发与节目生产应用的协调。


三月十五日,芒果超媒体发布了AI导演“爱芒”,并将作为助理导演与嘉宾一起参加节目。


3月16日,北京广播电视台上市成立人工智能媒体创新实验室。AIGC三国在揭牌仪式上推出,“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对决”等经典场景通过“AI智能辅助制作”技术重现。


三月十九日,以“春分节气”为主题的AI创作短片已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三月二十一日,上海广电发布了《中国第一部AIGC系列公益广告》,《因AI向善》。


三月二十二日,央视AI频道正式上线,微短剧《AI看典籍》等同日发布。


4月4日,贵州卫视发布了AI制作的MV《清明游春》,AI歌词、AI作曲、AI歌唱、AI场景产生的MV,融入了北宋诗人的诗意...


从总台到地方,从动画到短片,从文化宣传到公益引导,新闻 尽管AI的尝试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也在逐渐成长。


但是融合的方法不止一种。


一些大学也在培养AI新闻人才方面采取行动。


三月二十六日,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AI新闻:



根据文章, 2024-2025年第一学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媒体工程学院联合开设的“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将面向全校招生。


“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有自己的“AI “新闻”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将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专业课程。


第一批微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全校三四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求申请人具备新闻话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内容策划与运营等专业技能。


新闻系教AI这个话题,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它的出现意味着AI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让一些国内新闻学校和专业主动打破技术和新闻的界限,寻求新的整合和新的可能性。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副教授王岭子说:“我们想和学生一起探索人工智能给每个人的行业带来了怎样的颠覆和变化,以及我们未来应该如何走。”


在新媒体时代遇到AI时代,新闻的生产过程必然会被重构,这也给内容创作者本身带来了新的挑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教授邓建国对外表示:“技术可以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但核心收集和报道事实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优秀的内容总是有价值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知网”(ID:duozhiwang),作者:冯玮,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