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独角兽宣布停止IPO

04-17 05:57

上汽集团拆除的“氢能汽车电池供应商”捷氢技术冲击上市,画上了句号。


2022年6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受理捷氢科技上市申请材料;同年7月23日,接受咨询;同年9月30日,捷氢科技处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信息已过有效期而“暂停”;同年12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因更新提交相关财务信息,恢复了捷氢科技发行上市审核。


2023年3月31日和9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信息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暂停了捷氢科技发行上市审核。同年6月21日和12月28日,更新上市信息后,捷氢科技再次恢复上市审批。


然而,2024年4月1日,捷氢科技以撤销发行和上市申请结束了两年的IPO冲击之旅,上市审核状态已经成为“停止”。


图片/捷氢科技项目动态,来源/上交所官网 融中金融截图


计划捷氢科技拟募集资金总额为10.6亿元,拟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15000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10%以上。如果IPO申请顺利完成,预计正常发行市值将达到106亿元。但是现在,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


近年来,在“碳中和、碳达到峰值目标”的双碳目标要求下,绿色能源终端的应用需求日益突出,中国和地方政府对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捷氢科技作为上汽集团分拆的子公司,凭借上汽集团此前在该领域的积累,开发了性能和技术更好的燃料电池产品。


从目前市场上燃料电池的应用来看,配套车型数量最多的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主要包括亿华通、重塑股权、柴蔚动力、捷氢科技、雄韬股份、国鸿氢能、清能股份、弗尔赛等。如图,捷氢科技占据5.02%的市场份额。



图/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系统供应商分布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捷氢科技并不是科技创新板块第一个停止IPO进程的氢能项目。早在2022年底,与捷氢科技几乎同期被科技创新板接受的国富氢能和治臻股权就相继撤回IPO申请,停止IPO。


然而,在科技创新板失败一年多后,郭芙氢能于3月20日进入港交所,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主板上市申请。或许这也是目前捷氢科技筹集资金的好方法。


01 起源于“上汽系”


捷氢技术的故事,始于上汽集团。


早在2001年,SAIC集团就开始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样车开发。自2006年以来,SAIC集团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科委等多项燃料电池汽车开发项目,并与高校合作开发燃料电池整车集成技术。2010年,SAIC集团开发的燃料电池汽车也成功承担了上海世博会的招待任务。


进入2014年,SAIC集团于9月启动了“创新之旅——2014年新能源汽车千里之行”全国巡游活动,其中燃料电池汽车是参与巡游活动的重要车型。通过这次巡游活动,验证了整辆燃料电池汽车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为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的推广带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由于这次活动,SAIC集团于今年8月在内部成立了“前瞻性技术研究部”,主要负责科研开发和研究,包括燃料电池、基础材料研究和智能驾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前瞻技术研究部”是捷氢科技的前身。


自2014年成立以来,前瞻性技术研究部在燃料电池汽车集成设计和燃料电池整车开发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开发经验,通过前瞻性技术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研发,在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技术方面建立和培养了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


前瞻性技术研究部的研发工作,一直持续到2018年。


2018年6月,SAIC集团成立了捷氢科技,希望通过捷氢科技将燃料电池技术从研发转向产业化和规模化,将捷氢科技定位为承载SAIC集团燃料电池业务产业化愿景、具有相关业务水平的唯一平台。另一方面,将技术研发拆分出来的SAIC集团表示,将重点放在整车燃料电池的制造和销售上。


归属于上汽集团的“前瞻性技术研究部”在此背景下,逐步终止了燃料电池技术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在从事燃料电池相关业务的“前瞻技术研究部”R&D人员中,除辞职或岗位调整后不再从事燃料电池相关业务的人员外,捷氢科技已通过社会化、双向选择的方式加入。


正如捷氢科技所说,“这些人有着专业的R&D背景,丰富的燃料电池开发经验,对行业发展目标有着共同而清晰的认识,为公司成立初期的快速发展和R&D能力形成提供了很大的支撑。”


捷氢科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6月底,本期公司共有158名R&D员工入职;本期共有150名R&D员工入职,本期期末仍在职,其中72名R&D员工来自上汽集团及其相关公司,本期期末仍在职。


捷氢科技的实际控制人除了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原班人马”加入捷氢科技外,还是上汽集团。


在打开上市冲刺之前,捷氢科技还在一级市场进行了多轮增资,聚集了混合改革基金、CDB制造、先进制造、凯辉基金、广汽资本、郑钧集团等多家外部机构股东。


但根据招股书数据,SAIC(常州)改革创新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创发”)直接持有61.37%的仓位,是捷氢科技的直接控股股东;SAIC集团直接持有4.62%的仓位,通过动力新科和常州创发间接持有捷氢科技。 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之一,股权68.31%。


02 搁置10亿筹资计划


捷氢技术诞生于上汽集团,上汽集团也是捷氢技术的单一客户。


数据显示,根据最终销售客户为上汽集团的交易,上汽集团销售的规格被视为模拟计算。报告期内,上汽集团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5亿元、2.51亿元、1.25亿元和0.37亿元。 ,本期占捷氢科技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6.55%、42.80%、76.25%,26.34%。


从上述销售比例不难看出,上汽集团对捷氢科技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此外,捷氢科技在公开信息中提到,“与上汽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业务可靠可持续”。


报告期内,捷氢科技主要为SAIC集团及其控制企业提供三种类型的工程技术服务。分别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定制开发服务、燃料电池系统全车适配服务、燃料电池及相关零部件测试校准、氢系统及全车氢安全调节服务等技术咨询服务。


同时,除上汽集团外,捷氢科技还为上汽红岩、南京依维柯等上汽集团下属企业提供工程技术服务。


显然,由于联系过于密切,捷氢科技的独立性在其上市发行审批期间也受到了证监会的重视,特别是“拆分”。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发行人说明“2021年5月发行人工厂启动前后,生产、供销体系发生变化,启动后不断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采购试制、测试等服务额度”“上海证券交易所与发行人保留共同专利的原因和重要性。许多问题,如共有专利区分发行人和上汽集团的不同作用。


对于这一点,捷氢科技也逐一回复了上交所的询证函。


或者由于捷氢科技工厂直到2021年5月才正式启动,捷氢科技一直在上汽集团安装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受试制、检测设备和场地的限制。在捷氢科技原IPO募资计划中,大部分资金计划用于产品线建设。


招股书显示,捷氢科技拟募集资金10.6亿元,计划用于燃料电池生产建设项目、燃料电池新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R&D中心升级建设项目、补充营运资金项目。其中,燃料电池生产建设项目年产能力为5000台燃料电池系统和5000台储氢系统,燃料电池新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年产能力为3000台燃料电池系统、2000台燃料电池堆和240万片膜电极。



图/捷氢技术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来源/捷氢技术招股书 融中金融截图


对此,上海证券交易所也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发行人说明:报告期内的销量和不同产品的技术变化,发行人能否消化募集项目的产能,是否存在过剩生产的风险。”


当时捷氢科技的回答是,随着燃料电池行业的加速发展,公司预计燃料电池行业的整体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拥有自主可控的量产线可以为公司在未来的燃料电池行业抓住市场机遇,保持行业竞争力。此外,为了满足行业的周期性需求,公司在设计产能时也充分考虑了下游客户阶段性需求的峰值产能要求。


但是,随着捷氢科技放弃IPO,也意味着其计划的10亿元融资计划被搁置。


但正如捷氢科技所说,“如果此次募集的资金不能满足项目资金的需要,公司将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方式处理资金短缺,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此时捷氢科技需要另谋出路。


03 迎氢能什么时候爆发?


尽管捷氢技术此刻已经终止了IPO,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氢能跑道上敲响了IPO的大门。


在此之前,氢能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是一种二次能源,具有清洁、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优点。


氢能也被公认为最理想的能量媒介和绿色能源提供商。早在2021年,麦肯锡为氢能委员会撰写的一份报告显示,2050年氢能对全球碳减排的贡献将超过20%。预计未来30年,氢能将帮助碳排量大的行业减少8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不断加码,政策涵盖了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站建设补贴、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购置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等重要环节。


特别是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2008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以后,VC激发了PE入场的热情。


热钱涌入氢能跑道,期间大额融资超过1亿元,氢能独角兽不断跑出。根据《2023中国氢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3年中国共有6家氢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491亿元,平均估值81.83亿元,分别是中国氢能隐形独角兽企业84家,分别是国氢科技、捷氢科技、中科富海、东岳未来氢能、国鸿氢能、鸿基创能。


2024年初,一只独角兽再次出现在氢能领域。1月份的市场消息显示,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的醇氢技术宣布,引进多家战略投资和知名投资机构,融资金额1亿美元,投资前估值10亿美元。这意味着醇氢技术已经成为独角兽团队。


氢能公司也纷纷敲响了IPO的大门。


最新消息是,2月29日,上海氢能独角兽重塑股权正式发布,冲刺港交所主板上市。在一级市场,重塑股权已经完成多轮融资,汇集了众多知名投资者,如中石化资本、一汽解放、宇通客车、红杉中国、高淳资本、IDG资本等。根据申请材料披露的数据,2022年E轮融资完成后,重塑股权估值已达108亿元。


与上述科技创新板进入港交所的郭芙氢能完全一样,重塑股份的IPO冲刺之旅也充满了波折。它曾在2021年冲刺科技创新板上市,但仅半年后就撤回了上市申请。


现在,港交所有两家氢能电池上市公司,即2023年初和年底登陆港交所的亿华通和国鸿氢能。


期望更多的氢能企业对二级市场产生影响,也期望在资本市场上停止IPO后捷氢科技的最新表现。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家:冯晓亭,编辑:吾人,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