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讲究什么?这三点至关重要
来源丨健康常识网
道家养生的重要内容,固本聚元,涵养生机!
精者,天地之灵,人生元气。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如果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因此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固本聚元涵养生机,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内容。在竞争激烈、聚变的时代,如何内观、静心,收敛外溢的光芒,是养生得上则。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韬光养晦凝聚精华、人生是奋斗的生命,更是凝聚的人生,是蓄养内在自我的过程。
内观,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人所讲的养生,主要是指“内养”,也就是说要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入手,通过内观人静、呼吸调节、意念冥想、肢体导引、欲望管理等一系列的手段,来达到身体免疫力的提高,增强内在生命源。
中国古人向来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所以不提倡人们总是把目光盯在外部世界上,而是应该以天地万物的变化机理来作为调节身心的依据,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古人内观的习惯源于对自身体内资源的珍惜,养生者“内观”的对象包括:丹田、气血、经络、穴位、腑脏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孔子非常重视人体内气血资源的健康状况,他认为,性欲、物欲、利欲等,都会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平衡,所以一定要很好地进行约束。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
孟子认为:毅力、志向是人体之气的统帅,有志向的人完全可以驾驭自己的气血运行;为了实现人生志向,人就不应该轻易浪费气血资源。
总之他认为,追求道德真理的人,是内心纯正的人,所以胸中总有浩然之正气。
苏轼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中描述自己常用的养生方法:每夜于子午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
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下人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
苏轼这种内观方法可能是与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有关,能够想象人体的五脏具有五种颜色,说明人进入了入静的状态,外部世界已经无法吸引人的思维意识了。
内观在养生中可以起到抵御外界诱惑、降低身体损耗的作用。
老子认为人应该“致虚极,守静笃”“塞其兑,闭其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庄子则认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在《易经·艮卦》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其意为集中注视背部命门,就能得到身心缥缈的美妙感觉,即使有人走进院子里,也会对他视而不见。这样做,对身体有益无害。
中国明朝的大学问家林兆恩,曾经发明了“艮背功”养生法,教人学习后,治好了很多老百姓的疾病。
善于“内观”的人,特别重视自己身体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身心调节,所以患病的机会比较少。当然必须将内观与外调相结合,即在内观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外部环境的状况。
固精,静心修为
养生的真谛是“固摄”。耳多听则摇精,口多说则伤气,目多看则劳神。大道至简,越用越少。用功用到心无一点杂念,方为入门。
此不只在静坐时,在行、住、坐、卧时也是如此,这紧要的功夫,让你的心静下来,让你的身体康健,学会休息,医药不能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
其静为心,而非身。一个健康长寿的人,动健身,静修心,形练意。
“习静”不入静不能见本性。何谓本性?本性即元性,乃无性之性。
元性为先天五元之一。根据古《洛书》所示,人欲修炼返还之道,须在性、命根本上落脚。此性命之根本即天地之根。
若将人身比喻为天地,此即人身之根本,名曰“天地根”“天地心”,或简称“天心”。
儒曰“太极”亦即人身之太极是也。此性命之根无方位,无定所,内有先天之信息,其中含有元性,元精,元气,元情,元神,谓之五元。此五元者为先天所具有。人降生之后谓之后天,后天生五物,即魂,魄,妄想,浊精,识神是也。
身心合一方入静
静功之法用功之时,处于静室,坐则忘形,静则忘心,返观内照。勿追求,勿助长,顺其自然。
呼吸要静、细,不可稍粗,不可闻声。闻声则神气皆散。练功以平和中庸为好,要按老子所指出的“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为长生之道”,做到“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即是对窍位可以静观寂照,再逐步进入无欲观妙。所谓无欲观妙,就是进入虚寂静笃无为之妙。也就是进入人天合一无物状态之妙。
返观内照是练静功的基本要求,静时观照,重要的是随时运用双眼,眼到哪里,心到哪里。在寂照时注意到神和眼的结合,结合得好,呼吸就能安定以至于人大定。将气息定于中,就是进入伏气状态了,如此才会真入身与心一之境地。
阴阳自然相合,我之气也就随之自然伏下来。可以用眼看体内天体根即守中,守天地之正中,也要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不即不离,不可执着。
这样可帮助入静。习静之极,静极生动,真气必会逐步发动。
《丹经》说“时至神知,即此时也”。而后则神与发动之元气相凝合。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