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爷一战成名,送480平大风筝上天,外国人塞钱抢他的风筝
来源丨卖家(ID:maijiakan)
作者丨郑亚文
所有人都在原地等风来,但那天的风力实在太小。最容易起飞的外国人的简易风筝,也栽倒在地上。
忽然,一只50多平方米的“三叶虫”缓缓升起,长长的两根胡须在空中轻柔的打着转,众人惊呼。
这是前些年潍坊风筝节上的场景,做了几十年风筝的马庆华,和他的“三叶虫”一战成名,还没离开场地,抢“三叶虫”的订单就积了几万元。忆起当时的场景,马庆华的骄傲犹存:“外国人直接往我怀里塞钱,说要我给他做。”
回想自己研究风筝的起因,“还是因为看到外国人的风筝抗风,容易飞起来。”
今年,马庆华65岁,他研究的风筝类型被称为“软体风筝”。这些年,他靠自己的研发,拿到过风筝比赛冠军,做过最长2290米的中国龙风筝,最大480平方米的三叶虫风筝。
每年,找他帮忙造风筝,以便拿到风筝节上展示一番的人数不胜数。他干脆开了间淘宝店,给全国的风筝爱好者造风筝。这成了他退休后,最大的乐趣。
“没见过这样放风筝的。”
第一届风筝节,改变了马庆华对风筝的看法。
1984年的春天,潍坊举办第一届风筝节,周边市县的各单位,组织员工自己做风筝。中国传统的风筝,大多是竹竿配纸或者布料,图案离不开燕子、鸢、龙这些动物。几百号人举着风筝,浩浩荡荡地来到场上,等风来。
场地里还有不少外国人,悠闲地从背包里掏出一坨塑料纸,扬手甩开,藏起来的骨架随之展开,撑起整个风筝体。在只有一、两级微风的情况下,几十平方米的长直筒子风筝,就这样飞上了天空。
随之飞起的风筝也千奇百怪,有的用一根线连起几十个菱形片,有的只有一个三角形,还有的是瓦片形状,甚至有个外国人,举着巨大的蝙蝠风筝,从山崖上跳了下来。
马庆华看愣了,现场的潍坊人也懵了。“没见过这样放风筝的。”外国人的风筝虽然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包含着科技含量,不仅微风就能起飞,还能扛5-6级的大风。
但是潍坊人觉得自己才是风筝界的鼻祖,祖传手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公输子曾在潍坊“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被认为是早期风筝的雏形。
后人对风筝的传承和改进,也让潍坊风筝的形态变得丰富。潍坊人既能让纸鸢飞起来,也能让龙舟装上风浆飞上天,木工、钳工技术也能用到风筝制作里,做出会动的青蛙捕螳螂、鲤鱼跃龙门风筝。
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技艺都流传于民间,潍坊的知名度,也仅限于山东省内。风筝节举办前,当地只有零散的20余家注册的风筝企业。其实也称不上是“企业”,大多是手工作坊,规模小,效益低。
眼看着风筝节上,外国人的风筝大放异彩,年轻的马庆华着了迷,一头扎进去,开始研究这种风筝的原理,并自行改进,钻研出前所未有的制造技术。
“三叶虫”一战成名
马庆华这一埋头,就是38年。
第一届风筝节后的第三年,马庆华以《阿拉丁》中的魔毯为灵感,设计了一只40平方米的“魔毯”风筝,在风筝比赛中一炮而红,拿到了创新奖第一名。比赛结束后,他被多地邀请,拎着这只“魔毯”,坐着火车到过宁夏、贵阳、辽宁、吉林、上海,表演放风筝。
政府牵头的风筝节起到了宣传作用,到第五届风筝节期间,近10天时间,成交额就超过了10亿元。潍坊开始作为“世界风筝之都”而名扬海内外,工厂、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这些年,做风筝占据了马庆华业余的大部分时间。他沉迷于研发技术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十几年前,他还研发出了一个专利技术,突破软体风筝当时的抗风能力。这款风筝自带凹槽,具有泄风能力,槽口数量根据风里大小自动增减,能抗6级大风。
利用这个原理,马庆华设计了他的代表作“三叶虫”。
“三叶虫”被马庆华连续改进了2-3年。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原来的6根线牵引,改成了3根线。3根线的好处是,大风刮起时,风可以顺着“三叶虫”的身体流过去。不用像6根线时,被身体兜着,因此可以抗更大的风级。
“三叶虫”最小的尺寸有2平方米,最大的尺寸有480平方米,比篮球场还大,“按照这个原理,设计成1000平方米也没问题。”
“三叶虫”不仅能抗大风,在其它风筝因为风小而不能上天时,马庆华的“三叶虫”便独领风骚。那年风筝节,和第一届的景象形成了反转,轮到外国人看呆了,当场就跟马庆华预定风筝。
时年50多岁的马庆华,将这个风筝挂上了淘宝店。
2平方米、7平方米的风筝在店里最受欢迎,平日里最常见的普通风筝尺寸,都不过1平方米左右,而超过1.2平方米的风筝,就能称为大风筝了。
一般来讲,放大风筝是需要技巧的。但马庆华的2平方米、7平方米都是“手残党福音”,“不考验技术,把线拉长,迎着风就能上。”马庆华觉得,放大风筝,比起放小风筝更有感觉。
5万多的“中华巨龙”
有了淘宝店,每年风筝节,马庆华都能见到全国各地的风筝买家,聚集在潍坊。还有人特地从外地开车过来,就为了展示一下买到手的“三叶虫”。
而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软体风筝俨然已是风筝节上最抢眼的存在,也是每年助潍坊登上热搜的主要风筝类型。
如今,当地已形成完整的风筝产业带。杨家埠村和王家庄村成为风筝生产最密集的村子,几乎家家以做风筝为生,攒了快一年的风筝,在来年春天都能被抢光。
有数据显示,2019年时,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85%和65%。就连小商品之都义乌,也成了潍坊的“二道贩子”。
每年4月,潍坊上空就是一片争奇斗艳的魔幻之城。除了传统的燕子风筝、中国龙等,卡通动漫里的人物也以软体风筝的形式相继出场——爷爷带着七个葫芦娃飘在空中、奥特曼、皮卡丘、哪吒各显神通。天空变成“海底世界”——各种颜色的章鱼、鲸鱼、金鱼、七彩吊、水母漫游蓝天。
在风筝节上混久了,马庆华说,经验足的人,看到天上飘着的风筝,就知道它出自哪位师傅的手。
如今,马庆华在风筝节上的角色,更多时候是在指导买家。“有时候他们遇上了什么问题,我能及时去帮忙。”
这些年,他陆续设计出很多种其他的软体风筝,比如章鱼、水母、蝌蚪、龙……都运用了自己的设计原理。
前几年,他卖出了自己最贵的一只风筝——5万多元的中华巨龙。
这只巨龙风筝长2290米,由一根线穿引着,串联了上千条龙。一个云南的买家,向马庆华提了自己的粗略要求,马庆华为他设计出这只风筝。
后来,马庆华还拿它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但在最后一关,几个裁判意见不一,没能拿到“世界上最长风筝”的称号,这让他遗憾了很久。
每年从春节后,马庆华就会收到不少来自单位、个人的订单。他的店铺每年要卖出几千只大型风筝,这让他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年纪大了,但创意仍在,他不时会冒出新的想法,新的设计,付诸在风筝上。
外地人习惯将风筝和潍坊画上等号,走进这座城市,也不难发现,风筝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烙印。
这些年,马庆华眼见着潍坊因风筝产业而变化,“火车站做成风筝形状,俯瞰娱乐广场也是只风筝,就连路边的街灯都是风筝形状。”而风筝之于马庆华,也已经不仅是兴趣,而是他大半人生的重要陪伴。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