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变卖古董换一张“秘方”,如今开店30家,年销两千万

财富故事
2020-12-16

来源丨卖家(微信号:maijiakan)

作者丨屠雁飞

点击阅读原文

 

崔韩伟永远记得三年前,那个闷热的印度之夜。


他第一次去印度进小叶紫檀,就吃了瘪。那批货不但姗姗来迟,而且货不对版。急得他连夜带着一个懂外语的朋友,直接飞了过去。


晚上,两人在德里的一个酒店落脚,吃完饭,在酒店酒廊坐着。正想着明天该怎么办的时候,忽然崔韩伟一眼瞥见不远处,坐着一个印度男人——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一个。


昏暗的灯光下,他正和一个福建家具商聊着天。


崔韩伟过去不依不饶地讨要说法。印度人恼羞成怒,打了个电话,叫来十几个壮汉。


场面一触即发。


关键时候,那个福建同胞帮了他一把。他一个电话,从酒店里也叫来了七八个福建老乡。他们站到了崔韩伟那一边。


势均力敌的情势,把印度人重新拉回了谈判桌。


崔韩伟是一个藏香店主。做藏香多年,他筹资买下了不少藏香配方。为了获得一个高级秘方,他甚至将自己收藏已久的元代佛像,拱手送人。


因为他的努力,许多在外打工的藏香师傅,不但回到了老家,收入也翻了三四番。


藏香的配方,一定得留下来


关于崔韩伟和藏香的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


2015年的一个隆冬,崔韩伟跟一帮朋友吃饭。正好,有几个当地文化局的人也在场。在那顿饭里,大家聊起来了尼木县的故事:


1300多年前,拉萨附近的尼木县藏民,改进了印度熏香,发明了藏香。


藏香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最关键的,是配方。配方的比例和处理方法有严格规定。它们世世代代被当地各个家族掌握着,装在藏香手艺人的脑袋里。


尼木县最辉煌的时候,曾以一县之力,占到整个藏香产量的1/3到1/2。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藏香的一大用处是供奉佛像。做香师傅做一次,就可以卖很长时间。藏民们不用天天造香,很多人都赋闲在家。

 

因此,空出来的年轻人,种种青稞,去城里打打零工。久而久之,尼木县很多藏民的下一代,大部分都不专门从事制香了。会做香的手艺人,日渐凋零。

 

“文件局的同志担心,这样下去,只有那几个生意好的藏香传人,他们手里的配方会传下来。而那些寺庙订购量不大的小配方,制作的师傅会渐渐对它失去了兴趣,慢慢不再做这个东西。”

 

那顿饭上,崔韩伟跟几个朋友热聊着,觉得着实可惜。

 

“藏香是非物质遗产,配方一定得传下来。”

 

进藏十一年

 

崔韩伟已经在西藏待了十一年。

 

2009年,崔韩伟来到西藏。

 

那时,西藏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没有批发市场或者像样的大超市。特别散,这边卖这个东西,那边卖那个东西。”连买个被子、水壶这样的生活品,也得跑几个地方。

而即使是买被子,在拉萨的超市买,一床被子最起码五六百,但在批发市场,100块钱就能搞定。

 

江苏来的崔韩伟独居,邻居们经常没事时会过来问问。

 

尽管语言交流不畅,周边藏民却热心相助,出门买东西也会带上他。这让初来乍到的崔韩伟,免于挨饿受冻,很快地在西藏生存了下来。

 

他开始混迹于各种西藏游客喜欢去的地方。崔韩伟以前做设计的,从小写字画画。所以当他看到当地的壁画、雕塑,简直入了迷。

 

那时候,也总有内地的朋友托他帮忙买东西。“牛肉干啊,虫草啊,佛教用品啊,甚至还有藏装。”为了方便转账, 2011年,崔韩伟在拉萨开了个网店。

 

所以,当众人讨论怎样留住藏香时,崔韩伟很自然地想到了在网购app上,卖老配方调制的藏香。“毕竟有了市场,才能延续下去。”

 

元代佛像换配方

 

靠着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忙、牵线,崔韩伟认识了不少制香人。但一开始,愿意把配方拿出来的,并不多。为了做藏香,崔韩伟想了各种办法。“买过制香师傅手里的配方,也跟师傅们一起合作,开发藏香。”

 

做藏香之前,崔韩伟一直在做古董中介。他去过西藏最深入的地区收货,也在拉萨最大的古董交易市场,做过买卖。“以前古董市场搞贸易的,都穿着藏装,腰上都是跨着刀子的,长的有一米多,短的刀子也有二三十公分。”

 

靠着过人的眼力和胆量,再加些运气,崔韩伟艰难地掘到了第一桶金。崔韩伟把它全都投进到了藏香的制作、开发里。

 

2017年,崔韩伟无意中听说了一位早年跟着西藏喇嘛出走印度的制香师傅,手里有高等级的配方。

 

这位制香师傅的故事颇为传奇,早些年,他们一家专门负责给西藏喇嘛做香,以及一些大型公共寺庙里的香料、香薰。后来,只有他一人跟随喇嘛去了印度。

 

如今,他们家族的后代都不做香了,生活在甘孜一带,就跟普通的老百姓没两样。而那位师傅已近高龄,眼睛也不太好。他只身印度,身边没有子嗣,只有一个亲戚,在帮忙照顾他。

 

靠着这些线索,崔韩伟直接带着卢比,专门去了一趟印度。因为担心吃闭门羹,他甚至还找了当地一些藏族的后裔,做说客。

 

但老师傅仍然不太想把配方拿出来贸易。“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他从小跟着喇嘛,对于那个配方,他更多的是舍不得。”

 

做藏香这些年,崔韩伟已然入坑。当一个从没有见过的高级秘方突然出现眼前,彷佛唾手可得时,他便有了执念。为了获得具体的配方,崔韩伟最后送了那个老人一个元代佛像。

 

“说实话,价格已经超出了配方的实质价值。”

 

“我们信不过印度卢比”

 

要做上好的藏香,造香师傅、配方和原料,缺一不可。

 

尼木县的藏香,有一大绝活:

 

制香人把柏木木段挂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的带动下,这截木段日夜不停地在石板上摩擦,最后磨成柏木泥。再混合几十种不同的藏药制成香泥。

 

用牛角制成的工具,将香泥挤成笔直的一根根的藏香,晾干成形。崔韩伟在尼木县请了当地的制香师傅。“他们还会带一些徒弟。有的带两个,有的带一个,有的带三个。”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做藏香的生机,逐渐恢复了起来。

 

至于藏香的原料,崔韩伟都是亲自去找的。

 

在好几个常见的藏香配方里,都有小叶紫檀这道原料。刚开始做藏香时,崔韩伟才二十出头。那时,印度商人会在拉萨当地开设一些档口。拉萨的小叶紫檀,多是从印度过来的。

 

第一次在拉萨档口买原料,崔韩伟一看没问题,就拉走了。“年轻时心大,一共有几百斤的货,也不可能每一个都去翻查。”

 

然而,毛头小伙子,拿着几十万去市场进货,“人家给你50%真货,都算给你脸了”。小叶紫檀有很多近似的材质,像红檀,黑骨茶等都特别像。“有些印度商人很没信誉。”市场里,他们总是真的假的掺在一起卖给青涩的客户。

 

被骗之后,崔韩伟干脆自己去印度、尼泊尔等药材原产地拿货。

 

第一次去印度,崔韩伟拿了将近两吨的小叶紫檀的废料。“都是人家做家具、做珠子多出来的边角料。”谈好了价格,办好了出关手续,崔韩伟就提前回国了。

 

然而,那批货不但姗姗来迟,还货不对板。崔韩伟怀疑,“是不是工厂出了问题。”他连夜带着一个懂外语的朋友,直接飞过去了。

 

晚上,两人在德里的一个酒店休息。吃完饭,在酒店酒廊坐着。正想着明天该怎么办的时候,崔韩伟忽然一眼瞥见不远处,正坐着一个印度人——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一个。

 

“我真觉得是老天帮我。”

 

那个印度人正在跟另一个中国人谈生意。那是一个做家具的福建商人。他要进的是整块的原料。

 

崔韩伟不客气地往那儿一坐,他的朋友帮他翻译了原委。

 

“印度人被搞得有点发毛。他赶紧跟我说,他有很重要的业务要谈,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我说不行,今天晚上必须要给我交代。”

 

崔韩伟不依不饶。印度人恼羞成怒,一个电话,叫来十几个人。场面一触即发。

 

关键时候,当场的福建同胞帮了崔韩伟一把。

 

跟他谈生意的福建人,是带着一帮老乡来德里的。

 

“吃了晚饭,大伙儿都回酒店休息了。”他一个电话,把老乡都喊了下来,估计有七八个人,加上崔韩伟不到10个人。

 

这下,崔韩伟心里有了底。“大家一是一,二是二,摊着牌,把事情都说了清楚。”

 

最后,双方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印度商人补了差价。“用的是美金,我们信不过印度卢比。”

 

带出二、三十家网店

 

做藏香十一年,从崔韩伟店里,出去自立门户的,不下二三十人。“店里的美工、客服,甚至打包的,都有出去开网店的。有做藏香的,也有做工艺品的。”

 

如今,崔韩伟自己的网店一天要发400来个顺丰包裹。店里最贵的一款香,卖到220元一盒,却是店里热销榜的第二名。去年,崔韩伟的藏香店,卖出了2000万元。

 

跟他合作的师傅,过去每年只有五万。如今一天保底收入200块,再加上一些奖金,一年收入能达到10万以上。在店里,干了三四年后,他们有的在拉萨买了房,有的翻新了尼木的旧房子。“他们原来的房子很简陋,有几家下面是牛棚,上面住着人。”

 

前不久,尼木工地上打工的藏族小伙,通过亲戚介绍,送到崔韩伟的店里。

 

现在,越来越多的尼木小伙,愿意回到自己的老家。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搜索关注言商社,并在对话框回复哈佛还可免费获得哈佛商学院强烈推荐的“经典商业财经著作100本”+“微粒体商务PPT100份”助你在危机时刻修炼内功,实现逆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