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7路由器虽已发布,但如今却还不是“完全体”

商界观察
2022-11-21

在本文开始前,大家不妨先来想想这样的一个场景。 

 

在面对一个四车道、已经很拥堵的高速公路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它的规划者,请问会作何种选择来缓解拥堵? 

 

A.增加到八车道 

 

B.把最高限速翻一倍 

 

从纯粹理想的角度来说,这两种做法所能达成的效果,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样的。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真正到了实践中,一方面并非所有车辆都有可能跑满限速,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本身就是个“堵点”,而它显然不怎么受提高限速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将限速翻倍”似乎也能让这条高速公路的吞吐量*2,但在实际场景中,这样的做法却有点自欺欺人。 

 

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三易生活会对不久前刚刚发布的首批WiFi7路由器感到失望的原因。 

 

    “真正的”WiFi7规范,确实是个好东西

 

要论述我们为什么对目前的WiFi7路由器感到失望,首先自然就要说清楚WiFi7标准到底是个啥,以及它“本来”应该包含哪些技术特征。 

 

 

简单来说,WiFi7的“本名”为802.11be、是WiFi6(802.11ax)的后继者,同时也是被通信行业公认的下一代WIFi标准。与目前的WiFi6相比,它的主要改变包括但不限于: 

 

使用2.4GHz、5GHz、6GHz三个频段; 

 

完全使用4096QAM调制方式; 

 

单个连接的最大频宽从160MHz增加到320MHz,或者同时叠加两个160Mhz; 

 

最大MIMO(多入多出)数量从8路增加到16路,因此可最多支持16台单天线或8台双天线设备,以最低延迟进行连接。 

 

高频多连接并发,也就是允许设备同时连接一个5GHz和一个6GHz信道,实现双高速连接的叠加,而不像WiFi6只能是一个2.4GHz低速信道与一个5GHz/6GHz高速信道并发。 

 

如果大家有关注过WiFi6E标准就会发现,其实WiFi7中的好几个(相对于WiFi6)新技术,就是直接“吸纳”了WiFi6E的内容。比如4096QAM、6GHz频段这些,其实都是WiFi6E就已经有的东西,只不过WiFi6E毕竟只是少数厂商主导的半私有化规范,而WiFi7则算是真正的下一代技术罢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WiFi7没有新东西。例如320MHz的高频宽连接、16路的MIMO、高频的多连接并发,还有多AP并发连接(通俗来说,允许一个手机同时连接两个WiFi7路由器)技术,这些确实是WiFi7里的新技术。而且这几项技术也确实有望大幅提升WiFi7的连接带宽、大幅降低网络延迟,并大幅改进网络信号的覆盖。 

 

可问题在于,以上这些让人激动的新技术在刚刚亮相的第一批WiFi7路由器上,真的存在吗? 

 

    总带宽是挺高,但实现方式却玩了巧

 

接下来,我们就将目光转向刚刚发布的这批WiFi7路由器。其中以TPlink的两款旗舰“Archer BE900”与“Deco BE95”为例,它们一个号称无线总带宽24000Mbps、另一个更是标称33000Mbps—,乍看之下都比WiFi6时代的AX11000很是高了不少。 

 

查询这些WiFi7路由器的官方技术信息就也会发现,它们确实支持6GHz频段、4096QAM、320MHz单路频宽等,绝大多数WiFi7的标志性新技术。但唯独在MIMO多入多出设计上,目前的这些WiFi7路由器普遍“缩了水”。 

 

前文我们曾提及,WiFi7相比于WiFi6最大的一个改进,就是支持16路的多入多出并发。请注意,这个“16路并发”不是说路由器的所有频段加起来16路,而是每一个频段都应该有16路。 

 

这是什么概念呢?以高通的FastConnect7800模组为例,这是一款用于移动端的2路并发设计WiFi7模组。这意味着它最多支持两根天线并行连接,在连接到路由器上的时候也会“占用”两根天线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FastConnect7800在6GHz频段上的峰值带宽是5.8Gbps、在5GHz频段则是4.3Gbps。换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在现有的技术水准下,单根天线的WiFi7设备在启用了4K QAM、320MHz频宽等其他所有新技术的前提下,峰值带宽分别是2900Mbps(6GHz)或2150Mbps(5GHz)。 

 

接下来,不妨再来看前面提到的两款WiFi7路由器的官方带宽参数,大家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没错,这两款“旗舰WiFi7路由器”无论在6GHz频段、还是在5GHz频段上,其实都远没有达到WiFi7规范里“(单频段)16路并发”的要求。以其中更偏游戏玩家的BE900为例,通过一个简单的除法就能发现,它实际上采用的是6GHz频段四路并发(4*4 MIMO)、两套5GHz频段各四路并发(4*4MIMO),最后2.4GHz频段双路并发(2*2MIMO)的设计。而且它的5GHz频段只能工作在160MHz频宽下,不支持WiFi7规范里更先进的5GHz 240MHz模式。 

 

首先,这就意味着,目前的这些“WiFi7路由器”虽然看似总带宽很大(可以到两万甚至三万兆),但实际上由于物理上每个频段还是与WiFi6、甚至WiFi5时代相同的四天线设计,并不符合WiFi7理想中每个频段16根天线的规范,所以就使得它们其实无法真正发挥出WiFi7的“极限水平”。对于那些希望建立家庭内超大带宽无线内网的用户,他们实际上单个连接的速度并不见得能提高多少。 

 

其次,如果你是一位游戏玩家,家中又有许多很占用带宽的WiFi设备(比如人手一台手机、平板、笔记本,还有电视),那么由于现在这些WiFi7路由器的并发设计其实是不够的,就已然还是会容易出现“连接设备一多,延迟就蹭蹭往上涨”的现象。 

 

4*4 MIMO的WIFi7路由器,实际延迟表现可能还不如8*8MIMO的WIFi6设备 

 

而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例如对于理想中的WiFi7路由器来说,如果它在6GHz频段和5GHz频段都采用16*16 MIMO设计,那么就可以最大同时连接16台双天线的WiFi7手机/平板,并且每个都跑到5.8Gbps/4.3Gbps,而且每一个设备都是连接到路由器的不同天线上,相互之间完全不存在争抢信道的问题。 

 

但如果是仅有4*4设计的所谓“旗舰路由器”呢?只需连接四台双天线的无线设备(6GHz两台、5GHz两台),它的高频高带宽天线资源就已经被“占满”了,此时只要再多接入一台设备都一定会导致延迟上涨。 

 

而且我们甚至还没有考虑到,手机上开启“高频双连接”功能的情况。如果手机开启这一功能,就相当于一台手机要同时占掉路由器上的2路6GHz和2路5GHz并发资源。这时候4*4并发的路由器,实则就相当于只能“无损”接入两台WiFi7设备了。 

 

    应该期待怎样的WiFi7路由器

 

当然,虽然确实是对目前刚刚发布的这批WiFi7路由器批判了一番,但我们也承认,它们相比于现有的旗舰WiFi6路由器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比如普遍配备了两个10Gbps(万兆)网口、比如具备四个甚至更多的2.5Gbps网口,这些都是扎扎实实的进步,是确实可以提高有线内网体验的设计,也体现出了新一代路由器硬件的吞吐量进步。 

 

但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当你选择一个全新技术标准的路由器时,一定一定不能只看“总带宽”的数字。因为一方面来说,新的技术标准本身就会提高单路的传输速度,比如WiFi5时单路是866Mbps、WiFi6单路就有1200Mbps、WiFi6E则为1440Mbps,而到了WiFi7,理论上单天线带宽就有2900Mbps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个双天线的WiF“乞丐版”路由器,很可能就敢标注自己的带宽高达万兆以上(2900*2+2150*2+688*2=11476),但它的实际延迟表现、实际带机量,很可能远远比不过6000Mbps级别的八天线WiFi6设备,甚至是3200Mbps级别的WiFi5设备。 

 

况且对于如今的实际家庭网络应用场景来说,超高的单路传输带宽其实意义并不大。毕竟就算你的手机和路由器之间的传输带宽有五千甚至一万兆,但玩的游戏、看的视频,服务器那边给分配的带宽资源可不会有这么多。 

 

所以在我们三易生活看来,要想选择真正靠谱的WiFi路由器设备,还是需要更看重尽可能多的MIMO设计,而不是单纯只看“带宽”这个指标。当然,如果是想要追求完美、想要买到究极WiFi7路由器的朋友,那么我们也可以给一个目前技术条件下的极致参考指标。 

 

满血16*16 MIMO的设备,在当前的技术下完全可以实现,不做只能说是偷工减料 

 

简单来说,真正符合当前行业标准、“满血”的WiFi7路由器,其应该在6GHz、5GHz和2.4GHz频段均采用16路MIMO并发设计,同时支持6GHz下的320MHz频宽和5GHz下的240MHz频宽技术。因此它的传输带宽应该可以在6GHz上高达(2900*16=)46400Mbps,在5GHz上高达(2150*16=)34400Mbps,在2.4GHz上高达(688*16=)11008Mbps。 

 

也就是说,真正符合行业标准的“满血”版WIFi7路由器,哪怕只有一个6GHz、一个5Ghz和一个2.4GHz频段,它的总和无线带宽也应该高达91808Mbps才对!明白这一点,再来看看现在那些明明用了多个6GHz/5GHz频段,总和带宽却才“仅有”20000-30000Mbps水准的所谓“旗舰WiFi7新品”,就知道它们是个什么样的产品了吧。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