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颗梨都有“身份证”:一颗砀山梨背后的“数字化新零售”

商界观察
2021-07-22

来源丨中国经营报

 

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的砀山县,中国酥梨之乡。果商王小辉正在储藏车间里忙碌,再过两个月,砀山梨就要进入成熟季,他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这是王小辉乡卖梨的第四年——作为一名退伍老兵,他选择回到家乡砀山,用实际行动支援乡村振兴。

 

伴随区块链、直播经济、金融科技这些“新变量”的渗透,像王小辉这样返乡创业的农人越来越多,砀山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全新面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任务切换,正在让无数“美丽乡村”希望借由数字化力量走向“未来乡村”,它们在政府施政、资本引入、产业重塑、企业家再造、特色小镇升级等一系列问题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和探索方向。

 

而从“世界梨都”到“中国水果电商之都”再到“中国区块链第一村”,砀山已经率先摸索出一条银政企联手、“产销融”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砀山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变化:新农人、新农资、新农具

 

晨光熹微,翟灿灿开上电动三轮车赶到了梨树王景区。撑起遮阳棚、架起货摊,把成箱的酥梨、梨膏等产品摆出来,顺便再把熬好的小吊梨汤备好。一切就绪,夫妻俩戴上耳麦,开始招揽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六年前,翟灿灿还是安徽砀山良梨镇一名“很难有工作”的普通留守妇女。2015年,她抢抓先机,一头扎进了电商的浪潮中,成了一名新农人。

 

去年9月,砀山县政府与蚂蚁链合作,搭建起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流平台,翟灿灿率先上链,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商家,她卖的每一箱酥梨和梨膏,都贴着区块链溯源二维码,成了电商平台上的高端品。

 

用上区块链技术的不止翟灿灿。王小辉的“乾隆贡梨”也享受了“上链”待遇。去年疫情期间,市场恶性竞争导致酥梨价格滑铁卢,“很多地方的梨都打着砀山梨旗号,砀山梨核心产区的优质梨受到价格冲击。”王小辉告诉记者。

 

而在上链后,良梨镇正品梨的产地、生产日期、物流、检验等销售全链路信息查询,每颗梨都有了“身份证”。永久溯源、难以篡改的特性,不仅提升了客户的购买体验,对良梨村的农业品牌形象也形成重要保护,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王小辉展示砀山酥梨的“身份证”)

 

在蚂蚁链副总裁李杰力看来,今天中国的农业呈现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即数字化,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手机成了新农具。

 

区块链无疑也是一种底层技术上的“数字新农具”。根据蚂蚁链的数据显示,2020年其涉农业务量增长超过12倍,其中农产品溯源同比增长近7倍,需求正在爆发。

 

数字化与农业的嫁接是时代大势。今年的“一号文件”即提出:“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而在砀山,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和重要基础设施——新形式的农资、农具、农人映射的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全面迭代。

 

在蚂蚁集团智能科技事业群高级产品专家黄桦看来,“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方向,解题关键是要把农业打造一个全产业链。

 

“此前农产品产供销行为多是在线下被割裂,链条长效率低,无法形成价值数据,而农户上链后,生产商可以通过经营自证提供可信的商业经营流转数据,在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的链条中形成了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有助于实现品质溯源、产业协同并可以进一步链接金融支持。”黄桦表示。

 

变革:银政企联手

 

区块链等新一代科技运用,反映的是农民从“增产扩销”的初步需求,向产业升级、品牌升级等高层次需求的跃迁,这也正是“三农”发展重心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切换的重要内涵。

 

科技赋能虽好,靠小微企业一己之力,却不容易迈过科技赋能的门槛,难以快速、规模化地达到发展目标。

 

据砀山县委副书记陈莉披露:作为以水果+电商为特色产业的地区,砀山从六年前开始逐步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注入水果产业,抓住了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机遇、通过与阿里等龙头电商企业的全方位合作,走过了电商起步、平台合作、自创平台的三个阶段。

 

如今,砀山的电商交易额从2015年底的10.4亿元发展到2020年底的60亿元,全县电商企业达2000余家,电商品牌2100多个,网店和微商近6万家,带动15万人从事相关产业……

 

在这样出色的数据背后,一个由政府牵头、企业赋能、银行造血的“产销融”一体化生态已经初步走通。

 

地方政府的重视、投入与帮扶,最终可以让像翟灿灿一样的农户产品实现免费上链。形成这种乡村产业升级的良好生态,少了哪一方都很难推动。

 

据黄桦透露:在区块链第一村的项目上,团队就跑了砀山七八次,和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对接,“区块链渗透乡村核心是提升产业链效能,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同样重要,科技公司自己也要活下去”。他直言。

 

此外,水果的收购、生产、加工都需要大量的资本,农户的资金需求却是长期难点。据砀山县商务局徐继胜局长介绍,在砀山县城与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密度远远低于城市,因为缺乏抵押物、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在传统银行也很难申请到授信额度。

 

王小辉还记得,刚刚创业时,每年向果农收购酥梨时需要垫资,等到销售完才能回款,其中形成的资金断档非常艰难。而在当地政府指导他加入商流链后,他的经营数据为自己带来了30万元的信用贷款。

 

据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部业务总监陈浩透露,随着农业数字化不断渗透,通过结合县域土地确权、农业补贴等反映信用和经营的公开信息,网商银行为涉农县域建立起了专属的授信模型,农户的每一部手机都成为了一个银行网点,随时可以获得信用贷款。

 

据统计,砀山县与网商银行深入合作两年来,目前超过21万农户已获得超过34亿元的涉农贷款。

 

由于当地农户的每一单交易、物流数据都会在链上留存记录,成为不可篡改的信用凭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基于链上的流转信息来精准授信,也在吸引更多网商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支持。

 

变量:砀山探索可否遍地开花?

 

80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曾提出“乡村内生城市化”的主张。如何为农民开拓“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空间,一直是近年来产官学界的讨论热点。

 

从砀山实践看,农业基础、电商发展、产销融一体和新农人正在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变量。

 

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看来:多主体的融入是目前乡村振兴中推荐的模式。“乡村振兴不仅仅依靠政府,同时还依靠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本的注入,砀山通过政银企之间的联合,政府做了平台和搭建的作用,阿里、蚂蚁和网商银行的科技和资金注入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砀山的经验探索刚刚起步,而新一轮资本和企业向乡村渗透的浪潮已然开始。更多类似“砀山梨”的农产品都有可能通过科技加持和金融支持,找到自身的突围路径。

 

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底,网商银行在六周年活动上宣布启动对包括“砀山梨”在内的全国100个县域特色产业免息贷款:从事该产业的农户、电商卖家等,通过手机,花费3分钟,即可申请2个月免息贷款。预计大大缓解产业带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事实上,数字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变化已经开始辐射。

 

在距离砀山县500公里外的江苏省金湖县,去年12月,金湖县就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依托,把土地的经营流转信息搬上蚂蚁链,并通过引入银行机构进行链上助农贷款发放,打造了农村产权“区块链+交易鉴证+抵押登记+他项权证”抵押融资链条,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模式创新。

 

而在江西等地,网商银行的遥感卫星技术的产品也于去年落地,不少种粮大户通过手机“圈一圈”自家的田地,就可以得到贷款。

 

具体路径是,网商银行通过智慧县域数据可确认其身份和准确的实种土地信息,再由卫星遥感数据即时定位到其土地图片,光谱识别技术可以确定土地上作物种类、生长状况,“天地握手”后,风控模型经由经济收益分析,最终给出预授信额度。

 

在姜楠看来,在“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一定会取得更丰富的成果,从“美丽乡村”走向“未来乡村”,达到概念和治理模式上的重要跨越。

 

免责声明:文中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本APP立场,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