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管方应从严监管“扇贝饿死”类公司
谈股论市
1月30日晚獐子岛的一纸公告,再次让市场大吃一惊。公告称,公司正在对扇贝进行年末盘点,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可能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相关金额将全部计入2017年度,预计2017年净利润亏损5.3亿元-7.2亿元。獐子岛去年三季报曾预计盈利亿元左右,如今却一开口即预亏数亿元,反差之大,令人咋舌。
獐子岛预亏公告披露后,立即引发市场的质疑。去年三季度还在预盈,今年1月份参与獐子岛现场调研的券商在发布的研报称“虾夷扇贝亩产得到显著恢复”,为何价值数亿元的扇贝说没就没了?说跑路就跑路了呢?
獐子岛2月5日的公告,解释了扇贝去哪儿了的原因。包括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饵料短缺、高温,而扇贝的死亡最终定格在饥饿上。也就是说,价值数亿元的扇贝,主要是饿死的。
2014年獐子岛的扇贝上演了跑路的一幕。当年獐子岛发布的三季报表示,由于北黄海遭遇异常冷水团,几年前在海里播下的价值7亿元虾夷扇贝遭灭顶之灾。上市公司业绩因此“变脸”,由盈利转为巨亏8.12亿元,也拖累2015年业绩亏损。2015年6月,獐子岛公告称,公司又对新的海域进行抽测,结果显示,2012~2014年底播扇贝未收获的海域160余万亩,不存在减值风险。值得玩味的是,此时正值獐子岛欲实施定增的前夕。
说扇贝跑路就跑路了,说回来就回来了,扇贝还如此懂人性。而且,现在看来,这扇贝还真是非常“金贵”的。冷水团可致其死亡,高温也可致其死亡。真的是冷不得也热不得。但扇贝生长的海域,一年四季温度变化极大,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事实上,根据媒体的报道,去年11月份就曾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的情况,但其时上市公司并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此,獐子岛公司解释是“符合扇贝生长规律”,无须进行信息披露。如果此解释合理的话,那又如何解释其二股东在上市公司发布预亏公告前精准减持呢?去年11月13日至12月19日,獐子岛第二大股东和岛一号基金分4笔卖出獐子岛股票199.85万股,套现逾1600万元。而且,从减持均价来看,有3笔在7.9元/股左右,这与和岛一号基金2016年买入獐子岛股票的价格(7.89元/股)相差无几。出现扇贝大量死亡无须信披,然后是二股东的减持,然后是上市公司的预亏公告,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另有隐情,或许只有上市公司与当事方才真正知道答案。但市场却需要知道真相。
A股上市公司奇葩事还真多。除了扇贝会跑路外,皇台酒业6700万元的成品酒说没就没了,抚顺特钢生冷的钢铁居然也“飞走”了。这几家上市公司“去库存”的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导致了同样的后果,即2017年均出现亏损,只不过是大亏或小亏的区别。
基于獐子岛扇贝前后出现两次跑路的现象,笔者以为,如何监管像獐子岛这样的农牧饲渔类上市公司应引起监管者的重视。此前市场上出现的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云南绿大地与万福生科造假上市案等,都属于农牧饲渔类上市公司,这类上市公司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更容易造假且不易被发现。
具体到獐子岛案例,其存货盘点主要是进行抽测,并根据抽点的统计来测算整体海域的存货情况。存货数量的多少,实际上是估算出来的,并不十分准确。此时,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勤勉尽责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以为,对于农牧饲渔类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从中介机构方面多下工夫。与此同时。对这类企业的上市问题,也应从严把关。
□财经评论人 曹中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