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终于撕掉了“社交电商”的面具

2020-06-23



拼多多并不算真正的社交电商。


借助六月份美股上扬势头,拼多多的市值成功破千亿美元,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和美团,其掌门人黄铮的身价也一度超过马云,令业界唏嘘。


有一件事却令人匪夷所思:拼多多再也不提自己是“社交电商”了,微信上也看不到拼多多的拼单信息了。


曾经那个主打“社交电商”概念的拼多多,去哪儿了?


为何不社交了?


2015年,我国电商格局已经形成了阿里巴巴和京东双寡头的格局,另有当当网、1号店和苏宁等打外围的选手。理论上,不存在能与阿里巴巴和京东,直到当年拼多多的出现。


“社交拼团”和“极致低价”,这是拼多多出道时的主打概念。它明显区别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的传统交易方式,受到业内人士关注。一时间,关于拼多多商业模式解读的观点层出不穷。



拼多多的迅速崛起,微信绝对有一份功劳。利用当年微信用户猛增的契机,拼多多的拼单的方式奏效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微信用户向亲朋好友发起拼单。若拼单成功,商家则启动发货。这种类似团购的模式降低了商品价格,自然让很多人感到新鲜。


对此,拼多多官方曾做了这样的解释:拼多多将购买行为融入到社交之中,为原本的购物行为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共享式购物体验。


由于在渠道上另辟蹊径,拼多多实现快速裂变,至2018年时用户数量达到1.4亿人,超过京东。同年,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自创立到上市,拼多多只用了三年时间。


然而,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在2018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变成了一种新型“砍价小游戏”。通过微信好友的帮忙砍价,用户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于是,微信上兴起了拉群互助砍价的风潮。不过,“砍价小游戏”只持续了不过一年。因为大量用户反映出砍价后账号异常无法购买等问题,“砍价小游戏”便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


此后,拼多多再也不提社交概念了,而在做三件事:


第一,引进品牌。


由于以拼单起家;以低价为噱头,拼多多销售的基本是不知名的小商品,还有山寨商品,导致拼多多用户虽有数量优势,但高净值用户数量却不如阿里巴巴和京东。于是,拼多多开始引进苹果、戴森、SKII等轻奢品牌。


第二,融资补贴。


言商社(微信号:yan-shangshe)发现,自上市以来,拼多多的融资超过30亿美元,相当一部分募集资金用在了补贴上。以今年618年中大促为例,拼多多将部分产品的补贴力度将从销售价格的10%-20%提升至50%-60%。关键之关键是:用户不用凑单满减,也不用拼单砍价。


第三,加强推广。


近两年,拼多多加大在各大卫视综艺节目和体育赛事的广告投放力度,并进行电影电视剧植入。这说明,拼多多开始了全方位品牌宣传,而不仅限于在微信上进行人与人的品牌传递。



引进品牌商家、补贴用户、宣传品牌,经此一套操作,拼多多的商业模式非常相似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和京东,活脱脱一个B2C兼C2C平台。之于淘宝,他们都是C2C平台;之于天猫和京东,他们都是B2C平台。


这样,拼多多的“拼”字到底有何意义?


社交伪命题?


打开拼多多APP界面可见,虽然它仍为拼购模式,但属于用户在线上自动聚集拼购,并非由用户通过社交方式拉拢其他用户一起拼单。这样看,拼多多又在使用传统的团购模式。


言商社(微信号:yan-shangshe)认为,目前的拼多多综合了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模式,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四不像。至于当年所说的“社交电商”,只不过是一种拉新手段。


实际上,仔细分析当年的拼多多,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交电商”。


所谓“社交电商”,简单理解就是通过社交实现交易,即A通过社交与B产生共情,最终A将商品销售给B。拼多多与之不同。通过拼多多,A只是发布商品信息,若商品刚好匹配B的需求,则A和B一起组团,从C处购买商品。


前些年红极一时的微商,就是典型的“社交电商”。


微商通常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经常发布能引起他人共鸣的内容,再将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抛开社交和在线交易元素看来,微商就是传统的代理模式,将商品分压到代理商处,一级一级进行销售。



言商社的上述结论均基于社交的本质。所谓“社交”,即“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指人们运用某种方式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而开展的活动。显然,人们的社交活动具备了扩散某件事情的能力。如果这件事情恰好包含某个商品,就成了营销行为。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社交电商”要以与用户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为基础,或能与用户因共同的兴趣而产生社交。拼多多显然不是。


究其核心,使用“社交电商”来营销的商品,普遍缺乏品牌价值,从微商所售卖的产品即可知。


至于拼多多,采用的是由用户发起信息,去匹配其他用户需求的模式。由于将价格作为拼单诱因,导致拼多多的积累用户多属于低端消费群体,因此而触发了拼多多至今不得不面对的三个问题:


第一、商业模式价值有限。一方面,拼多多用户对价格极为敏感,需要长期补贴推广;一方面,拼多多对品牌和货源的掌握能力弱,无力解决假货顽疾。


第二、品牌难以向高端发展。一个“拼”字,注定了拼多多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第三、仓储物流和综合服务难以跟进。如今拼多多将自己塑造成四不像,则意味着它要同时面对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的三方竞争,处境可想而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