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方法,有效提升幸福感

2020-05-28


来源|笔记侠(Notesman)


内容来源:本文为中信出版社出版书籍《幸福的方法2:幸福的最小距离》一书的读书笔记,作者为哈佛幸福课教授、积极心理学大师泰勒·本-沙哈尔,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 | 白歌

4854 篇深度好文:3917 字 | 10 分钟阅读

读书笔记•个人成长


笔记君说:


生命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幸福,幸福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可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获得幸福。所以,幸福有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哈佛幸福课教授、积极心理学大师泰勒·本-沙哈尔将人生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不幸福的三种类型分别是:


牺牲眼前的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

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型

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型


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最终到达第四种状态:感悟幸福型。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



那么,对于压力重重的现代人来说,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有方法吗?怎样行动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


一、慢活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社会凡事都讲求速度,吃快餐,开快车,一切都速战速决。人们沉迷于即时满足与即时影响。时间用纳秒来衡量,长期成功用季度收入来决定。然而,随着速度的直线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被抛在了后面,他们不快乐、不满足。


卡萝·奥诺德在《慢生活》一书中谈到了花时间做饭、交谈的价值。


哈佛大学已故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斯通,常常提到“存在”和“行动”的区别。他说,我们这种强调行动的西方文化,阻碍了我们享受存在的价值。


回溯过去,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英国作家玛丽·安·伊万斯也在提醒我们放慢脚步:


生命之河中的美好瞬间匆匆而过,我们看到的却只是沙子。天使来看过我们,我们却在他们离开后才幡然醒悟。 


我们停下、等待和付出耐心的能力正一点点消逝,我们需要经常锻炼来提高这种能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欣赏更多内在和外在的美。


二、等待的勇气


有时,当人生面临着重大抉择时,我们往往会犹豫纠结,痛苦不堪。的确,快很重要,但懂得观望等待也一样重要。等待有时候也不容易,往往要付出代价,但这是必要的。


哈佛商学院约瑟夫·巴达拉克教授讲过如何在两个正确的决定中做出抉择。这就好比一条路上的两个岔道,选择哪个岔道都不错。面临这样的抉择时,我们知道不能二者兼得,我们必须放弃其中一条路及潜在的价值。


巴达拉克教授通过研究伟大的领导者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们经常选择等待,抱持着观望态度,忍受着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



在亚伯拉罕·林肯接任总统之前以及任期期间,每当要做出艰难的决定时,他都是这样做的。詹姆斯·伯克也是用这种方法带来强生公司走出困境的。


等待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方法,不可能确保得出哪一条路更好的结论,但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答案会更加明朗。


三、幸运是预言的自我实现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厌恶自己的不幸,总希望好运气有一天也可以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沙哈尔教授的理发师阿维曾经对他说:“如果你用心听,不管是听广播还是饭店里别人的对话,如果你用心看,不管是广告牌还是汽车保险杠上的贴纸,你都会碰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为什么有的人会被(自己以及他人)视为幸运儿?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发现,这些人对外部信息的开放性很高。“他们擅长创造并注意到偶然的机会。”


运气差的人也许会忽略或错过广播里一句有用的话,或是广告牌上一条有用的提示,但运气好的人碰到巧遇的信息,则会停下脚步,牢记在心,充分利用。


全球顶尖的创造力专家爱德华·德博诺耶说过类似的话。他建议团队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随机从词典里选一个词,然后以此为起点讨论手头的问题。每个词,即使是随意选的,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或者说都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到重要的信息。


根据怀斯曼的理论,幸运的人身上也有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幸运的,那么你可能就是幸运的。期望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四、不要把期许强加给未来


我们总是把现实装进我们预先设定好的模型中,但却忘记了其实应该反过来,让模型被现实塑造。有多少经理人因为拒绝接受市场已然发生变化、需要采取新的方法,而一败涂地。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末指出:“在动荡时期,正如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是常态。”不承认或是不接受这一常态,将会面临失败。



对变化持开放态度这一点很重要,并且它不仅仅适用于商业领域。很多爱情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其中一方拒绝接受另一方有了变化,或是因为对方与心中的“理想”伴侣不一样。


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未来,强加给别人或是这个世界,如果我们欣然接受惊喜并能够在其中安享快乐,那么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


如果没有什么宏伟的计划在等待着我们,抑或有,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那为什么要紧紧抓住已有的规则呢?规则是用来重写的。


幸运的是,至少有些时候,生活会按照计划进行。


五、做梦和追梦比实现梦想更重要


做梦和追梦对幸福充实的生活十分重要。


首先,追寻梦想,并积极地迎接挑战,而不是逃避自己的使命,放弃追求,这是健康的自尊心,也就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做梦本身,作为渴望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对抗抑郁和苦恼。事实上,悲伤和抑郁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希望”。



每个人偶尔都会有悲伤的时候,甚至包括幸福专家在内,而抑郁只有部分人会遭受。伤心的人可以设想一种让自己走出悲伤的方法,但抑郁的人对任何改善方法都不抱希望。做梦正是燃起这种希望的基础。


我们首先要想象事情能够成功,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的研究证实,就长久的幸福感而言,做梦和追梦比实现梦想更重要。


为此,我们不需要非常成功或是成就卓然。我们要做的就是早上起床,为我们还能做梦而心存感恩。


六、用赞美增强关系的弹性


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喜欢听漂亮话是人的天性之一。每个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会在听到赞美之后得到满足。


当我们听到别到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并感到愉悦和倍受鼓舞时,就会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解释说,赞美在加深人际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夫妻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还是机构内部的同事之间。


赞美不仅在顺境时有助于关系的发展,让时光变得更美好,而且可以在困境时增强关系的弹性,帮助当事人更好地面对挑战——要知道,交往双方都会时不时碰到这种挑战。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仅靠一句赞扬他就能很好地活两个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至少每隔一个月就会去剪一次头发——他们想去感受,想听理发师说他们很漂亮。


七、伤害管理


面对来自他人的言语伤害,我们总是心怀怨愤,有的人会保持沉默,忍气吞声;有的人会选择暂时回避,暗地里回击;也有的人也会选择“以牙还牙”,直接向对方打击报复。然而,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是两败俱伤。


面对出言不逊的顾客,理发师阿维并没有并没有选择以牙还牙。相反,他给了这位顾客一个拥抱。阿维告诉沙哈尔:“那些伤害别人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他们急需温暖的关怀,所以我就给他们关怀。”


有一项残忍的动物实验,实验表明当一只动物受到伤害时,比如电击,它的第一直觉是攻击紧挨着它的那只动物。疼痛会让动物以及人类本能地攻击他人。


大多数时候,伤害别人都是我们因为自己受到伤害而做出的一种自发、无意识的反应。



不幸的是,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伤害都会随着其中一方对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做出反应而不断升级,不断呈螺旋式上升,这就解释了人际冲突以及大多数国际冲突的原因——一个小小的分歧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争议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阿维选择拥抱伤害他的人,这样做会削弱潜在的冲突升级,结束不必要的伤害。人性本善,残忍或麻木通常是对我们内心痛苦的一种回应。


那些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人,往往最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去伤害别人,也不会再去伤害自己。


八、爱的算法


有个十几岁的女孩来到阿维的理发店,请阿维资助32件T恤,给她们露营的女孩。作为回报,她说,阿维可以在T恤上给理发店打广告。阿维同意帮助女孩,但有两个条件。第一,不要把理发店的名字印在上面,而是印一张搞笑的脸,一张人们看了会大笑的脸。第二,每个收到这件T恤的露营的人,都要匿名为别人做件好事。


每当人们看到T恤上的搞笑图片,都会莞尔一笑或开怀大笑,这时他们的身体就会释放出化学物质,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感觉。另外,让那些女孩做一件好事,阿维传播的不仅是良善,还有幸福和健康。


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的研究证明,给予会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



电影《让爱传出去》展现了人与人的互动从本质上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慷慨也可能会达到这一效果。


电影中,由海利·乔·奥斯蒙特饰演的小男孩想到了一个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计划。他会做3件慷慨的事,然后让3位受益人同样做3件事,从而形成涟漪效应。简单计算一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每个接受帮助的人再帮助3个人,那么只需21步,全球的人都会得到帮助。


慷慨有一点好处,如果别人对我们好,我们也更可能对别人好。慷慨是极具传染性的。


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幸福并不遥远,你东张西望的时候,也许已经错过了与幸福的最小距离。幸福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有时近在咫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